百年“追光者”:从小作坊走向科技前沿,蔡司何以书写百年传奇?

百年“追光者”:从小作坊走向科技前沿,蔡司何以书写百年传奇?
2023年09月01日 15:03 热点科技

我可真是长见识了。

在8月20日蔡司举行的“A Heart for Science启迪未来探索者”探索之旅中,我了解了好多人类光学发展的历史性时刻,见识到许多光学史上的传奇物件,比如这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

在惊讶于蔡司无与伦比的光学实力之后,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蔡司这个当年的小作坊是如何乘上工业革命的东风,成长为横贯东西方、纵贯近现代人类科技发展史的百年光学巨头?

蔡司第一台复合式显微镜

从魏玛到耶拿:潜心精攻术业

1816年,也就是大清朝仁宗皇帝嘉庆二十一年,卡尔·蔡司出生在德国图林根州工匠名城魏玛城的一个木材工匠之家。中学毕业后他就离开家乡来到耶拿,此时耶拿是德国图林根州第三大城市,不仅拥有耶拿大学等专业院校,还有大量诸如铜匠、制表师和机械师等熟练技工。

十九世纪末的德国

他在这里跟随宫廷机械师弗里德里希·科尔纳学艺,当时科尔纳正在研究用于望远镜目镜的玻璃,而蔡司也很快成为了一名出色的透镜制作师,他制造的产品以孔径大、成像清晰著称。不仅如此,这一时期他还在耶拿大学选修了数学、力学、实验物理学、人类学、矿物学和光学等课程,真是个时间管理大师。

此后,他在德国、奥地利多地有过学徒的经历,他本人对这一段时间的描述是:“在1838年7月至1845年5月期间,我曾在斯图加特、达姆施塔特、维也纳和柏林等地最知名的物理、光学、数学和机械工坊工作,以进一步拓展我的知识,利用几乎一切机会来提高自己——学习如何使用工具,并掌握成为机械师所必备的所用技能。”

卡尔·蔡司Carl Zeiss (1816.9-1888.12)

到1844年,卡尔·蔡司回到耶拿,并在次年以机械师的身份开办了一间精密机械和光学工作坊,主要业务是承接一些简单的仪器修理业务,例如天平、磅秤、放大镜等实验仪器,百年蔡司就此启程。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和蔡司说,你的小作坊将会成为百年企业,恐怕卡尔·蔡司本人也未必相信,因为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保障产品的质量上。“我们唯一的声誉就是精湛的技术”,他对于质量精益求精的追求成为了蔡司的立身之本,也成为了其延续至今的关注细分垂类领域这一行为作风的源头。

早期蔡司工坊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蔡司公司并不是只会拼命“卷”的企业,工作之余他们也很会“玩”。在最初仅有十几名员工的时候,卡尔·蔡司就为员工们组建了“蔡司男子合唱团”,在公司生产出第10000台显微镜时,蔡司亲自在森林里的小木屋中为员工准备丰盛的食物和酒水,举办别出心裁的“岩窖舞会”来庆祝,公司甚至还专门为此谱写了一首纪念歌曲,这种重视人文、重视员工生活的风格也从此时就开始形成。

初代“蔡司男子合唱团”

走出小作坊:从单打独斗到“三驾马车”

1847年,蔡司发明了一款性能优秀的单镜头显微镜,由于加工精细、简便实用而大受欢迎,公司的业务开始走上正轨。1857年,蔡司经过不断地实验和摸索,又设计制造出世界首台目镜与物镜组合式的显微镜“标准一号”。

在1861年的图林根工业展销会上,这款显微镜一炮而红,被授予图林根博览会金奖,甚至被认为是“德国制造的最出色的仪器”,卡尔蔡司工厂也以其优秀的工艺声名鹊起。

而与此同时,以现代医学、生物学为代表的一批现代科学正在迅猛发展,对于显微镜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因此蔡司的显微镜生意越来越红火,工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蔡司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意识到了问题。

当时制作显微镜普遍采用的是“试错法”,即通过更换镜片,改变镜片间距,找到可用的光学组合,这种方法不仅低效而且结果不完全准确,而如果没有光学理论的指导,这样的制作方式只能像盲人摸象,于是蔡司找到了当时年仅26岁的耶拿大学讲师恩斯特·阿贝。

物理学家、光学家 恩斯特·阿贝Ernst Karl Abbe(1840.1-1905.1)

蔡司和阿贝的通力合作开启了现代光学仪器设计之路,科学理论和实验支撑开始助推蔡司光学的快速发展。1867年制成测焦器、1869年制成阿贝折射计及分光仪、1870年制成数值孔径计、高度计和比长仪,1871年,通过长达两年的反复实验,阿贝完成了水浸物镜的设计方案并提出了著名的显微镜成像理论——阿贝公式,而后又设计出第一个均匀油浸物镜。

1873年,阿贝首次提出了“衍射边界”理论,指出由于光的波动性和衍射现象,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上限取决于光的波长和显微镜物镜的孔径,从此以后,蔡司所有的显微镜镜头在生产时都开始采用阿贝的设计,为了纪念阿贝在光学领域的贡献,这个衡量透明介质光线色散程度的计量单位被命名为“阿贝数”。

光的衍射现象

在这期间,蔡司做出了当时最好的透镜。理论上阿贝的正弦条件能够大大改善透镜品质,但却苦于没有足够强度的玻璃来测试这个学说,此时蔡司结识了当时刚刚获得博士学位的玻璃化学家奥托·肖特,引领蔡司发展的“三驾马车”就此成型。

1885年,三人将玻璃技术实验室升级为“耶拿玻璃合作公司”,研制出了一种耐热、耐化学性的硼硅酸盐玻璃——耶拿玻璃。作为“肖特玻璃”中的代表作品,耶拿玻璃被广泛应用于望远镜、照相机镜头、天文设备中,蔡司迅速发展壮大。

“我必须征服光线,认识它的规律,让它听从我的摆布,征服它!”——阿贝。

从前面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出,卡尔·蔡司的传统除了精益求精的工匠技艺以外,科技创新产品与光学理论研究并举的发展模式可以说是贯彻始终。换言之,光学理论和精密仪器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构成了一个循环,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阿贝认为,无论是商业的成功还是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科技发展决定的,而一个公司的活动和盈利不能只为实现其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也应该致力于推动人类科学的进步。

时至今日,蔡司仍然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仍然走在时代的前沿,而这并不是靠着一两个杰出的领导者来主导,而是依靠一套完整的制度来保障。1888年卡尔·蔡司去世后,阿贝建立了卡尔蔡司基金会,并于1896年制定了基金会的章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基金会的业务活动类型和利润的用途。

卡尔蔡司基金会有这么几个原则:保证公司专注科研、保证员工福利、保证实践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推动前沿科技发展。

在全世界都在玩资本的时候,蔡司至今都没有上市,而基金会的全额控股为蔡司提供了长期的发展路线和股东的稳定性,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得蔡司能够将大量资源持续投入到基础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和创新上,而不被短期追求快速回报的商业压力所影响。

时至今日,卡尔蔡司基金会仍然是公司的唯一所有者,其收益投入到了科学、社会和环境项目以及员工福利中,为公司发展提供了长期而稳定的保障。

卡尔蔡司基金会

其实,蔡司如此注重保障员工利益还有一层原因。毕竟是一个做透镜等光学器材起家的企业,无论是卡尔·蔡司还是恩斯特·阿贝,都深知做透镜是一个非常需要集中精力的工作,如果做透镜的技师处于疲劳状态,做出来的产品很容易会有瑕疵,只有给员工充分的休息时间、建立员工健康保险、保障休假等权益,维护每一个劳动者的尊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企业整体的利益最大化。

这与当时贪得无厌的工业资本阶级对工人蛮横压榨的大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有诗云:“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人民把他举得很高,很高。”在他去世时,上千名工厂职工自发地手执火炬聚集到陵园自发地悼念他,而同一时期如果出现这种活动往往是为了罢工或示威。

20世纪初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

趟过困难的激流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巨大变化,也给光学科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蔡司光学科技积极地拓展了新的市场和领域,如摄影、电影、航空等,并开发了一系列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如相机镜头、飞机镜头、电影放映机等。但随之而来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给蔡司光学科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断了蔡司在民用仪器领域的研制进程。

蔡司望远镜

在这段艰难的时期,蔡司为了保护公司的利益,将其业务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留在耶拿的蔡司光学公司,另一个是迁移到斯图加特的蔡司光学仪器公司。

蔡司20倍镜

好在守得云开见月明,20世纪下半叶,在历史进程的推动下,蔡司也开始了重组和复兴的过程。两个分裂的蔡司终于又重新合并为一个整体,并成立了新的控股公司卡尔蔡司股份公司。

西德蔡司标志(图左)与东德蔡司标志(图右)

蔡司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产品在和平年代成为了相关学科发展的先锋,但在混乱的年代却命运多舛,这也体现出和平稳定的环境对于科技发展的重要意义。

跨越百年再启程

时间来到20世纪末,重新合并后的蔡司不仅恢复了原有的品牌和技术,也开始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将其光学技术应用于各个行业,如医疗、文化、制造、消费品等,可以说,蔡司的产品和技术对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

在民用消费品领域,蔡司在相机镜头和眼镜镜片方面的成就更是无可争议的。蔡司相机镜头是世界上最知名和最优质的镜头之一,其产品包括了数码相机、单反相机、微单相机、手机相机等各种类型的镜头。蔡司镜头以其精湛的工艺、高清的画质、丰富的色彩和广阔的视角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光学之王”。独特“德味”照片色彩浓郁成像锐利、背景虚化很有特点、明暗部分独特的对比给人故事感和高级感,“毒德大学”、“刀锐奶化”等名梗至今仍然为人津津乐道。

蔡司镜头不仅被广大摄影爱好者所青睐,也被许多专业摄影师和电影制作人所使用,如奥斯卡获奖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泰坦尼克号》、《阿凡达》等都使用了蔡司镜头。蔡司还为美国太空计划提供了多种光学设备,记录人类登月,提供太空望远镜、卫星相机等,至今还有12颗阿波罗登月计划时期使用的蔡司镜头被留在月球。蔡司的Planar、Biotar、Sonnar、Distagon等都成为了光学设计的经典,在历史上影响了无数后来的镜头制造商和摄影师。

蔡司镜头下的“人类一大步”

1962年,带着蔡司Planar 80mm镜头的哈苏500c进入太空的美国宇航员瓦尔特·施艾拉

除了镜头,蔡司作为全球领先的眼镜镜片制造商之一,其产品以高透光性、耐磨性、清晰度、舒适度和个性化定制著称,涵盖了单光镜片、渐进镜片、数码型镜片、驾驶型镜片、室内型镜片、青少年视力管理镜片等多种类型,以及各种不同的折射率、膜层和功能,让人们真正“看得更清楚”。

尤其近些年来,蔡司隐形眼镜以其创新的技术在全球隐形眼镜市场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蔡司隐形眼镜不仅能够有效地矫正各种视力问题,还能够提供防紫外线、防蓝光、防干眼、防过敏等多种功能,保护眼睛健康,相比于框架眼镜难以完全覆盖眼睛,隐形眼镜能提供更完整的防紫外线、避免辐射损伤的作用,随时“为眼镜充电”,提供更全面的保护,广受全球消费者青睐。

医疗领域,蔡司作为显微镜的鼻祖,也是国际显微镜标准的制造者,至今世界显微镜制造标准中的80%仍然沿用蔡司厂的生产标准作为基准。有超过40位诺贝尔获奖者在他们的项目中使用着蔡司的显微镜,凭借着百年光学技术,蔡司为眼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脊柱外科、牙科和肿瘤科等领域提供产品和解决方案,蔡司不仅可以让医生和患者看得更清楚,也可以让医生操作得更精确和安全。

蔡司在手术器材上的应用

文化领域,蔡司三维X射线显微成像系统在文物发掘和化石研究等领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如在埃及金字塔中发现的木乃伊、在中国秦始皇陵中发现的兵马俑、在南非发现的人类起源化石等。蔡司独特的Versa 520三维X射线显微成像系统,可以对文物和化石进行无损检测,并生成高分辨率的三维图像和数据。这些图像和数据可以揭示文物和化石的内部结构、材质、年代等信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制造领域,蔡司在汽车、航空、半导体等领域提供了高效率和高质量的生产和检测设备,如蔡司O-Inspect多传感器坐标测量机、蔡司O-Select光学测量系统、蔡司DuraMax三坐标测量机等设备,可以对各种零部件进行快速、准确和可靠的测量,从而保证了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蔡司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创新应用,如蔡司Lidar激光雷达、蔡司E-Mobility电动汽车充电系统等,为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和环保出行提供了支持。总体来说,生活中处处都有蔡司,只要有光学的地方就有蔡司的身影。

而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手机等设备的发展,微光刻技术又成为了蔡司的新增长点,但最初蔡司也曾由于没有跟上市场趋势变化而“输在了起跑线上”。1994年,佳能发布了第一款FPA-3000系列光刻机,配备了当时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镜头,同一时期尼康也异军突起,在光刻机市场的占有率一度突破50%。

不过到了20世纪初,全球光刻机技术陷入技术瓶颈,日本企业一直没有办法突破157纳米的技术大关,这个时候为了迎头赶上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潮流,蔡司毅然决然地将离子光学技术与光电技术部门合并,成立了半导体制造技术有限公司,并采取了一种比较冒险的技术路线,即台积电林本坚提出的浸润式光刻技术。

凭借着这种冒险,ASML一战成名,后来他们先后攻克了193纳米、134nm、90纳米,45纳米,14纳米,7纳米等各种技术关,也把日本的佳能和尼康甩在了身后,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光刻机提供商,尤其是在EUV光刻机领域,更是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这一创新再度为蔡司这个老牌的光学企业打开了新的大门,使蔡司在全球新型光学技术市场上持续领航,成为目前毫无疑问拥有统治地位的巨头。

蔡司在超净室装配ASML EUV的光学模块

结语

人生短短不过百年,但一个企业却可以走过百年历程,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相关数据显示,全世界大约共有1亿家企业,其中能生存百年的仅有4500家,也就是说成为百年老店的概率只有大概0.0045%。

而如果说百年蔡司书写传奇真的有什么“密码”,那我想答案应该是:以匠心精神品质立根、以光学科技研究立魂、以自力创新立本、以制度保障凝聚人心。

在这177年的历史中,蔡司经历了从作坊、到工厂的飞速转变,也经历过分裂、再到重新起飞的涅槃历程,到现在蔡司仍然走在行业前列,可以说是构架了一个经典高科技企业发展的典范样本,值得每一个飞速发展中的中国企业研究和学习……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