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亿增资落地“补血”,期待中华人寿业绩好转

3亿增资落地“补血”,期待中华人寿业绩好转
2024年06月14日 09:12 用户1933091395

近年来中华人寿虽已多次注入巨资来补充资本,但偿付能力下行之势依旧不容乐观。

文/每日财报 栗佳

近日,又有一家寿险公司增资顺利落地,值得注意的是,这已经是其自成立以来第四次开启的增资行动了。

5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北京监管局批复同意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华人寿”)增资,注册资本由26亿元增加至29亿元,并要求公司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变更手续。

根据此前3月19日其披露的增资方案公告显示,中华人寿向两大股东中华保险集团和中华财险分别定向增发2.4亿股、0.6亿股,增资价格为1元/股,共募集资金3亿元。

此次增资落地距离3月份公布增资议案仅仅两个月就获批了,速度之快令人意想不到,而这显然也从侧面凸显出中华人寿对这次增资的急迫性。

历经四次增资,为解偿付能力下滑之急

此次3亿元增资并非中华人寿首次寻求资本补充。早在其成立的第二年,2017年中华人寿曾召开股东大会,计划向中华保险集团和中华财险定向增发普通股15亿,将注册资本金由15亿元增至30亿元,但上述增资方案最终未能执行。

2018年,中华人寿计划再次向两位大股东定向增发3亿元股份,并于2019年顺利获得批准,其注册资本由15亿元增加至18亿元。

两年后,2021年中华人寿马不停蹄启动了第三次增资,还是向两位大股东定向增发普通股8亿股,也顺利获批,由此注册资本从18亿元增加至26亿元。

诚然,中华人寿还不满于此,还先后在银行间市场公开发行了规模总计为6亿元的补充债券,分别为“20中华联合人寿”、“23联合人寿资本补充债01”。所募集资金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提高公司偿付能力,支持业务持续稳健发展。

不过,近年来中华人寿虽已多次注入巨资来补充资本,但偿付能力下行之势依旧不容乐观。截至2023年第四季度末,其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71.18%、126.84%。

而到了今年一季度,其偿付能力又承压下行,分别降至71.47%和125.26%,在61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中排至倒数第四。最新两次风险评级也都为B,而上一期则为BB级。

根据国家金管总局披露的数据,保险业2024年一季度核心、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130.3%和195.6%。以此标准衡量,中华人寿偿付能力远远未达到及格线,不及行业平均水平。

对此,中华人寿在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重点表示:“公司未来将持续致力于提升盈利能力,注重提升内源性资本的创造能力,同时注重寻求外源性资本补充,力争提升综合、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确保资本充足性。同时公司将继续加强内部管理,改善战略风险、操作风险各项指标,促进风险综合评级结果提升。”

业绩滑落,大规模退保值得警惕

即使多次增资,但依旧未能扭转中华人寿萎靡不振的经营能力。在一众非上市险企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已相继出炉的当下,中华人寿业绩下滑无疑引发了行业较大的关注。

中华人寿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1.03亿元,同比下降6.82%;净利润更是由2023年同期的0.26亿元由盈转亏,至-0.88亿元。

此外,偿付能力报告数据还显示,中华人寿投资收益率有所提振,今年一季度综合投资收益率为1.6%,高于2023年同期0.93%的67个基点;投资收益率为1.09%,较2023年一季度投资收益率0.77%增长了32个基点。

中华人寿今年一季度滑坡的业绩表现,可以说是此前不尽人意经营状态的延续,究其连年亏损的原因,其实也有迹象可循。

据早些时候发布的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去年中华人寿取得保险业务收入57.39亿元,同比2022年的65.14亿元下降了11.9%;净利润亏损由2022年的2.51亿元,进一步扩大至2023年末的6.23亿元。也就是说,2023年中华人寿保费盈利两端双双失守。

进一步分析,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退保金支出的急剧增长,是中华人寿净利下滑的主要原因。

数据显示,中华人寿2023年营业支出累计达到53.45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支出虽然较2022年有所缩减,但还是占据了营业支出的一大部分,2023年达到了44.97亿元,同比下降11.65%,占比总营业支出高达84.13%。

而与其截然相反的却是退保金支出规模在急剧增长,去年中华人寿退保金同比翻了近乎三倍,达到了11.44亿元,所占总营业支出的比重也从2022年的仅为8.43%大幅拉升至2023年的21.4%。

从退保率来看,2023年中华人寿综合退保率较2022年的2.84%翻了超一倍至5.76%,位于62家非上市险企退保率排名榜前列,而且退保率在一年内罕见翻番增长,也在同行中算是不多见的。

拆分保险产品,去年仅“中华恒添财年金保险”这一款产品的退保率就高达72.29%,全年累计退保金额达到了5.83亿元。

不仅如此,退保金累计超亿元的保险产品还有两款,分别是“中华福满盈年金保险”、“中华尊终身寿险”,2023年累计退保了3.71亿元。

也就是说,以上三款产品总计加起来退保金额就已经达到9.54亿元,占到总营收的16%。

背靠国资“贵公子”,却陷经营瓶颈

与很多“中字”打头险企一样,中华人寿拥有非常强大且雄厚的国资背景,由中华保险集团及中华财险共同持股,双方持股比例分别为80%、20%,而背后实际控制人皆为中国东方资产。

公开资料显示,成立于1999年的中国东方资产是由财政部、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共同发起设立的国有大型非银行金融机构,为我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AMC)之一。自成立以来,中国东方资产始终以“保全国有资产、化解金融风险、促进国企改革”为使命,将依法合规经营作为生命线,累计管理处置各类不良资产超万亿元,为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成立之初,中华人寿就早早构建了以战略为核心的经营决策能力,以队伍为核心的销售管理能力,以技术为核心的运营支持体系和以合规为核心的风险管控体系,护航公司可持续发展。

得益于初期战略的持续推进,成立的第2年(即2016年),中华人寿便实现盈利目标。数据显示,当年公司取得的净利润不多,仅为471.75万元。

虽然先天条件优良,在保险市场上“小而美”往往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期以来以稳健经营的中华人寿显得进取不足。

如下图所示,尽管此前中华人寿仅在2016年实现微薄盈利,其余年份都处于亏损状态,但好在其保险业务收入是持续增长的。

然而,在去年之时,这种“平衡状态”已被打破,出现了自2015年成立以来首次保费收入和净利润皆大幅下降的现象。

若按寿险业公司“七平八盈”的惯例看,中华人寿的长期亏损或也在情理之中,但去年已是成立的第八个年头了,其业绩仍未能由亏转盈,反而净亏损额度有越扩越大的趋势,何时止跌仍是未知数。

中诚信国际在中华人寿2023年度跟踪评级报告中这样评价道:“虽然中华人寿有较强的股东背景、较为完善的治理和管理结构、持续增长的业务规模与业务价值等正面因素,对公司整体经营及信用水平具有支撑作用。但与此同时,中华人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复杂的外部环境对公司业务运营带来潜在压力、投资资产质量显著下滑、品牌实力仍需增强、尚未进入盈利周期、偿付能力有待提升以及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等因素,会对公司经营及信用状况形成不利影响。”

《每日财报》还发现,在业绩承压之外,中华人寿在个险渠道建设上同样有待加强。

从销售渠道来看,近年来银保渠道作为公司最重要的业务渠道,其规模保费贡献度常年维持在50%以上。早在2022年末之时,中华人寿银保渠道合作签约网点就已经达到了 5730 个、银行保险销售人员为507人,均较此前年度有所提升。

而到了2023年,其银保渠道取得的规模保费虽然较2022年同比下滑了19.54%至29.93亿元,但所占总渠道保费的比重依然是最高的,达到了52.15%。

而反观个险渠道,由于中华人寿个险渠道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加之行业代理人清虚等因素的影响,其销售人力呈现负增长,规模保费贡献度也持续在下降。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其代理人渠道实现的保费收入为3.57亿元,与上年几乎持平,同比仅微涨了0.56%,占总保费收入比重也仅为6.22%。

现阶段,中华人寿在确保偿付能力合规的基础上,不追求业务规模,全力以赴降低亏损额度的同时,其3亿元的增资也顺利落地,这可谓是不一样的开始。只是此次增资本身也是始于一定的经营困境,而受资本市场低迷、经济下行周期等因素叠加影响下,所以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华人寿能否取得不一样的业绩,自然还是未知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