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我为什么要将科幻小说《永生之后》搬上舞台?

梁建章:我为什么要将科幻小说《永生之后》搬上舞台?
2023年06月19日 08:02 梁建章-关注人口问题

如果未来“永生”成为可能,但代价是放弃生育,作为一名“准妈妈”,你会如何选择?你愿意为了自己的“永生”而放弃孩子,还是愿意为了孕育新生命而放弃“永生”?

这是梁建章科幻寓言小说《永生之后》中女主角黛玛必须要做出的抉择。在很多读者看来,这种剧情推演,是当下女性面临生育与未来等抉择的“极致升级版”人生命题。

作为携程集团董事局主席及研究人口与创新16年的经济学家,梁建章先生在多年前萌生了通过艺术创作去探讨生命意义的念头,几年酝酿后,最终在2020年汇成了《永生之后》一书成功出版。

《永生之后》从“永生药”的发明为背景设定,描绘了一个因为“永生”而停止繁衍和代际更迭的人类文明。在公元22世纪,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人类终于开发出了“永生药”。然而,地球资源有限,“永生不老”与“繁衍后代”无法同时达成。地球人类按照自身意愿分成了“长生区”与“生死区”,两方按照自己的观念各自发展。

在梁建章的故事设定中,小说中“长生区”充满了年轻皮囊下的苍老灵魂,没有了新生命的诞生,社会失去活力,也让文明失去了好奇心和无惧无畏的创新意愿,文明被永生锁死在了时间里。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新生命的延续到底意味着什么?人类的存在到底是在追求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梁建章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创新和传承。在他看来,创新和传承首先是人类特有并与生俱来的本能,而“追求人类文明的长期繁荣”这一目标相较于其他的解释更加充实。我们可能很难去想象80亿人类基因库的形成,但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进化史和文明史想象为一场知识和基因的接力赛,每个个体都是这场接力赛中的一环——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每个人的诞生既是一次“传承”,也是一次“创新”,在这个过程中,美好情感和利他行为得以延续,人类文明不断积累。

而在社会层面,创新和传承可以是通过自己的智慧做出超越前人的科学发现,也可以是用新的方法解决实际困难并去影响和帮助他人。人类通过创新和传承,缔造了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知识大厦,呈现出如今的文明繁荣。每一代人,都是这座伟大“知识大厦”的继承者和积累者。正因如此,创新和传承赋予了生命更深刻的意义

罗素曾言:“整个人类的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的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仰望星空,在浩瀚的宇宙中,未来人类文明的发展,究竟要去往何方?作为个体,我们又该理解自己的生命?这正是《永生之后》将要引导我们去共同探寻的方向。

2023年7月,《永生之后》将被改编为舞台剧版本,由知名戏剧导演周可执导,首演于上海。为什么要创作这部小说?为什么要让小说登上舞台?在一次和原著作者的深度对谈后,我们也得以跟随他的视角,探寻这部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

以下是梁建章的自述

我思考一个问题很久:

当今科技发展这么快,未来到底哪个科技会颠覆现在人类社会的形态,会使得人类文明朝哪个方向发展?这是很多科学家、未来学家都在思考的话题。人工智能、虚拟人,还是太空,还是环境,基因技术?哪一项技术会从根本上改变人性和人类的社会结构?

我们所知的是,人类会控制新出现的科学技术。人类会觉得许多新技术风险很大,会恐惧,就像科幻小说里写的,机器人把人类奴役或者是基因技术把人类改变了。现在看来,许多新的技术都在得到控制,比如有人稍微改改人类基因就要被抓起来,或者稍微发展一阵子人工智能就有人说要慢下来。

唯一没有争议不会慢下来的,就是对永生长生不老技术的追求,因为没有人会反对和拒绝。这件事是巨大的产业,没有任何道德的风险,只要稍微有可能延长一点,那都是好的,就算研究失败也没有关系。所以“长生”是我觉得最有可能发生,最有可能引起人性异化的科学技术。

我在经济学领域有一篇开创性的关于老龄化和创新的论文,用通俗的语言来解释部分观点:年轻人的创新想法会被老人压制,如果老人永远不退休的话,年轻人就没有什么机会,他们的努力不能颠覆上一辈人,他们的空间就会被局限掉,颠覆性的创新就不会发生。所以这篇论文就是说,老龄化会对创新有影响,年轻人会被压制住。

如果长生不老真的实现了,99.9%的概率人类社会将变成老龄社会,因为资源是有限的,新生儿会越来越少,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因为宗教或者其他什么原因,还是想继续保持代际活力,因为长生对于每个人的诱惑太大了。

这样来看,“永生技术”似乎与老龄社会是紧密挂钩的,这也基本上可以解释“费米悖论”的学说。在全宇宙的范围内,生命的存在一定是多元的,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外星人,有可能就是因为“永生”的实现,使得大家慢下来了,大家都安静地在一个自己的星球上快乐地永远地活着,不再向外探索宇宙。“永生技术”,某种意义上就是费米悖论中的“大过滤器”。

对于这些话题的探讨,我之所以会选择用一种科幻小说的方式来阐述,而不是纯粹的逻辑理性推导,是因为当我们想要预测未来的技术对于人性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时,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猜测性。

从这个角度来说,想象一个故事,要讲得更清楚一些。

现在很多科幻小说都是如此,设定在某项技术被研发出来之后,有些人会赞成,有些人会反对,会引起冲突,引发矛盾,这都是未来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特殊的设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大前提。比如《三体》的外星人设定,宇宙的丛林法则,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永生之后》的设定则是在“延生药”成功研发之后,地球人类按照自身意愿分成了“长生区”与“生死区”。两个区各有特点:一个区稳定,人口更多,相对来说比较保守;另一个区更有活力,愿意尝试和冒险。两个区的代表人物之间互相有冲突、有爱情,最后有共同的和解。

这也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有可能的一种设定,它在逻辑上是更有可能发生的,是更击中人类未来命运选择方向性的一件事情。可以说,整体的故事是从现实推导而来的,是通过理性分析的推测,而非单纯的架空情境。

创作的难点也正在于此,我们很难想象当人类真正生活在永生社会,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每个时代都不可避免地具有自己的局限性。

同样,我们也无法准确地预知未来,因为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推测还未发生的事情是超越现实经验的。或许,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天马行空,然而珠玉在前,创新才是另一种出路。因此,如何平衡想象力与逻辑思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关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我会偏向于在创新设定的情况下做到最符合逻辑的推演和分析,然后再把角色放进去。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经历的人都会有着不同的立场与选择,我希望观众也可以多多参与进来,大家一起想象,带着自己的体验去理解和欣赏,然后做出关键的抉择。

当故事发展到一个极致的设定之下,大家就会发现,无论是剧情的设置还是人物的塑造,这一切都是为了最终探讨生命的意义做铺垫和衬托的,最后的主题还是引起大家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人类为什么存在于这个世界,我们应该追求什么?

在当今“碎片化”的信息时代,我们需要一些深度思考的时间,来关心一些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哲学问题。相对于宇宙的浩瀚,生命固然短暂和渺小,但只要存在爱情、亲情以及生死,渺小的人类就可以无限延续,从而孕育无限的创新,并将其在空间和时间上无限传承。

在可预见的未来,生死和情感依然将只是人类的专利,那些对人性有深刻理解的创新活动仍将由人类主导,而创新和传承也将作为人类有别于机器或AI的特权,赋予生命最根本的意义

而当从戏剧回到现实,可能绝对的永生仍然还是那个人类无法到达的彼岸,但在实现永生之前,我们已然撞上了和小说里一样的现实。如果能够引发观众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于人类文明延续等问题的关注,或许这部《永生之后》就实现了它的价值和使命。

在剧场中,我们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全方位营造出一个安静且沉浸的环境,去认真思索生命的本质与真谛,我相信这是一次值得的尝试,一次新鲜的体验。

沉浸式影音剧《永生之后》

剧情简介:

公元2102年,随着“永生药”的被发明,地球分成了“长命区”和“生死区”两个区域。“长命区”的公民选择服用“永生药”,放弃生育权。而那些坚持拥有生育权的人们,则被停止发放永生药,形成了“生死区”。没有了死亡的威胁,长命区的公民们,整日在虚拟世界里体验不同的人生;而生死区的人们心存忧患,努力发展科技,探索外太空。

此时,一名来自“生死区”的年轻女性黛玛,突然出现在“长命区”首席科学家杰德的身边,“长命区”安全委员会主席里昂则对黛玛这个新移民展开了秘密调查。之后随着黛玛的意外怀孕和生死区“太空移民计划”浮出水面,杰德和黛玛两个人的命运也将因为孩子和一个惊天的秘密发生改变……

演出时长:120分钟(无中场休息)

演出类别:舞台剧

演出时间:2023年7月14日(周五)、15日(周六)、16日(周日) 19:30

演出票价:880元、680元、480元、380元、280元、180元

演出地点:上音歌剧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