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故问 | 说死就死,獐子岛的扇贝为何“通人性”?

明知故问 | 说死就死,獐子岛的扇贝为何“通人性”?
2019年11月13日 14:21 前瞻经济学人APP

继去年接连上演“扇贝跑了”、“扇贝饿死了”等大戏之后,近日獐子岛又来了熟悉的一出:

11月11日晚,獐子岛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日前已抽测点位的亩产数据汇总,抽测区域2017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不足2公斤,2018年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约3.5公斤,亩产水平大幅低于前10月平均亩产25.61公斤,公司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

简而言之,就是“扇贝又死了”。对于不少关注这家公司的人而言,却已经见怪不怪。

獐子岛系列“悬疑剧”可以追溯到2014年。2014年,獐子岛称北黄海遭遇几十年一遇的异常冷水团,扇贝跑路;2017年獐子岛海洋牧场遭受重大灾害,扇贝饿死;2019年4月,獐子岛扇贝再度跑路。

獐子岛的业绩也随之起起伏伏:2014年巨亏11.89亿元,2017年亏损7.23亿元;2019年一季度亏损4314万元。

仔细观察,獐子岛的扇贝似乎还挺通人性:2015年亏损,2016年盈利,2017年亏损,2018年再度盈利,成功避开连续2年亏损被ST、连续3年亏损被暂停上市的相关规定。

根据企查猫工商信息显示,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注册资本为71111万元人民币。

2019年7月,獐子岛财务造假被“实锤”:证监会发布处罚结果,详数獐子岛涉嫌财务造假、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年报涉嫌虚假记载、涉嫌未及时披露信息等问题。证监会认为,獐子岛2016年虚增利润1.31亿元,2017年虚减利润2.79亿元。

对此,证监会判定,对獐子岛给予警告并处以60万元罚款,对吴厚刚、梁峻、孙福君、勾荣给予警告,并分别处以30万元罚款; 对董事长吴厚刚采取终身市场禁入措施,对其他3人采取5-10年市场禁入措施。

尽管证监会处罚一出,獐子岛内部存在重大问题已经板上钉钉了,但还是有不少人会疑惑,扇贝跑路、饿死等说法究竟是獐子岛的完全虚构,还是确有其事,只是程度不同?本期前瞻经济学人明知故问栏目围绕这一话题,收集到一些业内人士的不同看法。

业界观点

曾经背锅的“北黄海冷水团”究竟是什么?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学家方建光教授的文章提到,北黄海冷水团简而言之就是夏季在北黄海洼地之上始终盘踞着的一个低温孤立水体,它的温度变化范围通常约为5~11℃,盐度变化范围通常约为31.8~32.5。是一个温差大、盐差小,以低温为主要特征,且具有较长时间几乎恒定不变的低温水体。

据中国水产养殖网介绍,虾夷扇贝对低温抵抗力较强,15~20℃是最适宜其生长的温度,当水温超过25℃其生长便受到抑制。

但冷水团所带来的影响则“飘忽不定”:冷水团能在夏季保证一定深度的海水处在相对低温高盐的状态,对附近洄游鱼类的洄游路线也有极大影响,对虾夷扇贝生长有好处;但冷水团稍有异常,可能导致整个海区的温度和盐度剧烈波动,致使深海养殖的扇贝海参大量死亡。

关于獐子岛的数次扇贝之谜,据经济日报报道,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虾夷扇贝研究专家称,大连海域确曾有海洋牧场发生过底播扇贝大面积死亡的情况,灾害发生一般有环境(水温、降水)、种质、养殖密度等方面的原因。但通常情况下,虾夷扇贝并不具有长距离迁徙逃跑的能力。

山东大学海洋学院副教授王亚民表示,扇贝养殖大多吊笼养殖,像獐子岛这样海底播撒扇贝的方法相对较少,优点是成本较低,缺点是不好控制。他表示獐子岛扇贝出现问题的原因暂无法判断,但獐子岛水质太过干净,不是最适合养殖扇贝的海域,扇贝主要以水里的绿植、浮游植物为生,需要水中适当含有蛋白和营养盐等氮磷类营养物质。

此前在南宁召开的2017年度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年终总结和考评会议则指出,2017年中国黄海与渤海贝类养殖产业发生了局部规模死亡、贝体消瘦和产量下降等产业灾害,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局部环境异常,高温期提前且持续时间长、降水和径流骤减导致海区营养盐缺乏、饵料严重不足;二是养殖模式粗放单一,且长期处于超容量运行状态;三是贝类养殖苗种高度依赖异地输入,易形成环境应激;四是对开放海域养殖灾害缺乏应对和预警预报机制。

而据凤凰网财经实地探访后报道,有獐子岛当地人表示,所谓的底播养殖并非随意将扇贝洒向大海的任意地点,而是根据经纬度划定区域,在固定区域内养殖,虽然扇贝会移动,海水会移动,但扇贝是无法“跑”远的。当地人认为公司在财务造假,并透露公司曾用石头充数扇贝苗,并在抽测时将别地扇贝搜罗起来,专门倒到抽测所选地。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獐子岛扇贝多次出现问题,暴露了公司内部运营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水平问题,以及在整个运营过程当中出现的重大纰漏。在经历这么多次匪夷所思的事情之后,投资者或已对獐子岛失去投资信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永森在接受采访时则表示,每个公司都面临客观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业绩影响,但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扇贝“跑路”为借口,这就不仅是客观环境的问题了,更是这家公司的管理、生产、经营以及内部治理出现了问题。

獐子岛扇贝掀起“蝴蝶效应”

11月12日,最新“扇贝死了”消息披露后,獐子岛股价开盘一字跌停,截至收盘也未能翻身,报2.70元/股,封单超9万手。

2014年獐子岛因首次扇贝出事停牌之前,其股价为15.46元,目前已跌去82.54%。

獐子岛近年也经历多次管理层变动:2010年公司有3位高管离职,2011年4位高管离职,2012年6位高管离职,2013年公司执行总裁蔡建军辞职。

就在不久前的11月2日,獐子岛也公布了一大波高管人员调整:公司常务副总裁梁峻、首席财务官勾荣均申请辞去职务,另有工作调整;副总裁、董秘孙福君则提出书面辞职,不再担任獐子岛职务。

獐子岛公司曾经被誉为“黄海明珠”、“海底银行”,也是公募基金的重仓股。2014年理财周报统计,根据慧博投研数据,自獐子岛2006年上市以来,国内50多家券商研究所共计发表超过300多份獐子岛的研报,评级多为“强烈推荐”、“推荐”、“增持”。

但2014年首次扇贝出事之后,公募基金开始大幅减持。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从公募基金前十大重仓股看,持有獐子岛的数量为0。截至今年6月底,持有獐子岛的公募基金仅有1只,持股数量也只有1.05万股。

而券商自2018年初獐子岛扇贝死亡之后,也基本停止了跟踪研究。多家买方机构也把獐子岛“拉黑”,早已将该股列为“禁投”个股。

獐子岛扇贝之谜也使得整个农林牧渔板块所存在的问题凸显了出来:

中国证券报援引一位私募基金总经理表示,农林牧渔板块因为审计难度较大,因此一般会有所回避。此外,重仓股票在买入前,除了深入研究分析招股说明书、财务报表、券商研报之外,还会到公司实地调研。对于公司管理层的论述,也不会一概全信,会通过专门的第三方调研公司联系上市公司的离职人员或者上下游公司进行交叉验证。

中注协也曾提示过,农林牧渔类上市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于生物类资产的经营,存在现金交易多、与自然人交易多、生物资产难以准确计量等特点,内部控制有效性要求更高,且该类上市公司受到惠农性质的政府补助种类繁多,相关会计处理复杂,审计风险相对较高。

以上就是前瞻经济学人明知故问栏目对“说死就死,獐子岛的扇贝为何‘通人性’?”的全部解答。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