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耀锦江

七星耀锦江

□张义奇/文

成都也曾经有安澜索桥这样竹索辅木板的悬空吊桥,叫夷星桥,是李冰时期锦江上的七桥之一。夷星桥又称笮桥,是古代少数民族的杰作。

从文翁路往南直抵锦里中路的锦江边,有一株树龄百年以上的皂角树,树旁有座人行拱桥,其位置就是李冰所建夷星桥的旧址。根据专家描述,夷星桥的位置在万里桥西约1公里处。锦江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曾经这段江岸是乱葬岗,俗称“娃娃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变成了渣滓坝。其东头有渡口,来往南门城内外的人都喜欢由此抄近道,渡船费一两分不等。

小时候听说这里早先有吊桥,多次遭洪水冲毁,后来就变成了我所看到的渡船:一条竹索横跨江中,两头系在两岸的大树上,船老板一般不用撑杆,只需拉竹索船就能渡江。至今江边那株百年老皂角树身上还有竹索勒的痕迹。再后来渡口废弃了,为方便附近职工上下班,人们就在老渡口处架设了一座小型钢索吊桥。桥面系木板铺成,行人或自行车从桥上过时,桥身便四下摇晃。后来这座人行水泥拱桥是在吊桥撤除后才建成的。当年整治府南河时,工人在百花新村南河段河道挖掘到数十根巨型圆木桥桩,分为5排排列,每个桩长3米,专家推测这就是古笮桥遗迹。从排列桥桩看,笮桥长60米,宽足有20米,这比起2000多年后的钢拉索桥宏伟壮观了许多,从而也说明古代的锦江多么宽阔。

笮桥被称为夷星桥,并成“七桥”中独特的一座,是因为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夷”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谓,又叫笮桥,则说明是笮人所建。笮人又称笮都人,主要居住在川西高原中部和南部及大邑、蒲江、邛崃、崇州一带。秦灭蜀后,荥经、汉源的笮人部落投奔蜀侯,成都的笮人应是那时移民来的。李冰建七桥时,将笮人群居地的桥交给他们按照自己民族的习惯建,所以笮桥建成了一座竹索桥。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如此描述:“篾作四条,以葛藤纬络,布板其上,足从风摇动,而牢固有余,夷人驱牛马来去无惧。”

锦江像一条玉带环绕在成都市区,这是晚唐以来才形成的二江环抱的格局。之前,二江在城西和城南平行而流,这是大禹治水理念“东别为沱”的结果。靠近城的一条叫郫江,又名内江、市桥江、府江、成都江等,这是府河的前身;与郫江并流的叫检江,又称外江、流江、锦江、笮桥江、清远江等,是南河的前身。二江如今统称为锦江。李冰接任蜀郡守之后,除了开凿都江堰,还在成都城疏通成都二江,建七桥,开石犀溪,把成都“市”南移至郊外二江之间。

扬雄《蜀记》云:“星桥上应七星,李冰所造。”七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斗七星。李冰七桥之所以对应北斗七星,是欲赋予七桥镇水的意义,故而七桥总名又称“七星桥”。李膺的《益州记》成书于梁天监七年(509年)之前,记载的七星桥分别为:冲星桥、玑星桥、员星桥、长星桥、夷星桥、尾星桥、曲星桥。而东晋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成书时间更早,记载的桥名则是:冲治桥、市桥、江桥、万里桥、夷里桥(又叫笮桥)、长升桥、永平桥。

那么,李冰七桥今安在否?据《成都通史》载,冲星桥约在今魁星楼城墙外桥附近;玑星桥在西胜街口与西较场正门之间;员星桥在文庙前街靠近南大街一带;长星桥即今万里桥,俗称老南门大桥;夷星桥在万里桥西,即在百花潭与南门彩虹桥之间;尾星桥在北巷子与红光东路交叉口;曲星桥在通锦桥附近。

李冰时的检江,江面宽阔,水激浪大,这样的大江上悬空一座索桥,无疑是城市的一道美丽景观。千年之后,大诗人陆游见到笮桥,也禁不住想到故乡的钱塘江,在《闻浣花江声甚壮》中写道:“浣花之东当笮桥,奔流啮桥桥为摇。分洪初疑两蛟舞,触石散着千珠跳。壮声每挟雷雨横,巨势潜供鼋鼍骄……”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