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工添加的“臭”倒了胃口

别让人工添加的“臭”倒了胃口
2024年03月22日 02:08 锦观新闻

别让人工添加的“臭”倒了胃口

□本报评论员

一碗螺蛳粉,是多少人的心头好,“加臭加辣”,更是很多人吃螺蛳粉的不二选择。

螺蛳粉为什么“臭”?其实更多是配料里酸笋发酵后的味道。与其说是“臭”,不如说是“香酸”,这增加了螺蛳粉的口感层次,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辣味。

但如果这种“臭”,是人工添加的呢?

近日,成都市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巡查了一家评分为4.7分、月销四五千单的外卖螺蛳粉店。到店后,工作人员发现该店的容器均许久未清洗,还在柜子里发现了“螺蛳粉加臭酱”。目前,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涉事企业涉嫌违法行为立案调查。

商家使用的螺蛳粉加臭酱,是否符合食品添加标准,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以消费者的角度来看,这样的“科技与狠活”,脱离了原汁原味,已称得上实实在在的“倒胃口”。

从“土坑酸菜”到“海克斯科技”再到“加臭酱”,折射出民众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逐步提升,也反映了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焦虑。食品添加剂适当使用,可以增加食品的风味,起到保存食物的作用。但非法的、不符合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则是对消费者健康和市场秩序的双重破坏。

事件发生后,多家螺蛳粉厂家挨个表态,回应产品中并无加臭酱,“没有添加任何非标的添加剂”,但对于外卖的食品安全,又该如何加强监管?外卖是成品,并无配料表可参考,对此,消费者容易“少看一眼”,但市场监管部门理应“多看一眼”,而对于这种添加剂是否合规,也有必要给出说法。

除了定期抽查、巡检以外,“科技”也是治理的重要路径。比如在福州,就对餐饮店试行了AI巡查触发式监管,设置餐饮店“互联网+明厨亮灶”AI摄像头,识别记录“脏乱差”等十余种隐患,当数量累积到信用风险预警阈值后,就触发监管介入。

“加臭酱”的背后,是商家在市场的需求下,利用了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同时对于市场监管心存侥幸,以自己的标准拉低行业标准,消耗市场口碑。但在人们对于食品安全有更高需求的当下,类似的事情,不仅是严监管,而且是“慧”监管。当商家还在寄望于靠违法违规的“科技与狠活”走捷径的时候,等待他们的,也会是更高的科技,更狠的惩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