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双石镜”到武担山石镜

□崔耕
成都不仅有武担山石镜,时间再往上推至战国,还有“双石镜”遗存。这足以证明,开明氏之“镜”对于爱情的深刻隐喻。
马家镇位于成都市北部,新都区西北部。马家镇在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属利水乡,清宣统二年(1910年)名马家镇。据传,因当时场镇的街道似“马”形而得名。另一说,是因马姓聚居而得名。马家镇一带,战国时期曾是古蜀王朝的核心区域之一。自宋代隆兴元年(1163年)始,马家镇已有840多年的延续历史。1978年,在马家乡普东村出土了一件石矛,专家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物。1980年3月,新都的马家公社二大队第三生产队的一个晒谷坝,有人在坝子的东北角,挖出了一座古墓,出现了古蜀国独有的葬制——独木棺。也就是用一根完整的树干,挖出棺椁用于下葬。这座战国木椁墓陆续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一共有188件,大多数是兵器,有青铜剑、青铜戈等件件精美绝伦。墓中还出土了两枚刻有“巴蜀图语”的铜质印章,象征着墓主的显赫地位。经过四川省博物院鉴定,该墓被确认为战国早、中时期开明九世至十一世中的一位重要人物的陵墓。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地流传甚广的“乌蟒盗墓,金虎护佑”的传说,并非空穴来风。
常璩《华阳国志·蜀志》有“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的记载,联系“九世有开明帝,始立宗庙,以酒曰醴,乐曰荆,人尚赤,帝称王”,这应是开明王朝第九代时发生之事。《路史·余论》卷一也沿袭了这一说法:“开明子孙八代都郫,九世至开明尚,始去帝号称王,治成都。”但也有人认为“徙治成都”是五世开明尚时的事,扬雄《蜀王本纪》就说“开明帝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也。” 成都商业街的14具古船棺遗址的发现,为此提供了新证明。经考古研究,该遗址的考古年代为公元前6世纪中期,比秦并巴蜀的公元前316年早很多,因而开明五世迁都之说更具可信性。
由此可见,马家镇的开明王墓,极可能是开明五世之前的遗存。
在距离蜀王墓以东2000米的骊园村3组锦水河干流渠旁的丽元山(一个高出地标三四米的大土包),直径约百米,土包下为墓地,地表上曾有“双石镜”,为古蜀开明氏的王妃墓以及墓表。
据乐史《太平寰宇记》载:“丽元山,在新都县北八里,平地特起,四绝高三丈,有双石境,广五丈,尝掘其下至水,而未臻其极。”清代《四川通志》《新都县志》载:“新都马家境内普东村有战国时代古蜀王开明氏的船棺墓,丽阳村丽元山有蜀王开明氏王妃墓和墓表双石镜遗址。”
在1941年第3卷第4期的《说文月刊》里,刊有学者孔令谷的《蜀地识小录》一文,精考蜀地10个古蜀大石文化遗迹,他同样注意到了新都“双石镜”的存在。
新都马家镇一带没有荧荧发光的硬质岩矿分布,我们判断,这与武担山石镜一样,是从灌口岷江一线的花岗岩或是金堂彭州出产的具有发光效应的蛇纹石,将两块巨大的“孤石”运来,再将上部打磨光滑而成墓表。
2025年3月,我采访了骊园村3组89岁的村民刘婆婆与84岁的张婆婆,她们世代居住在此。张婆婆讲,她幼年记忆里的丽元山,曾经属于金堂县管辖。也就是这个大土包,“有竹林那么高。”“土包上有很多柏树林,还有一座碉楼。到后来1968年左右,村民挖平了土包,用土来改造农田,就只剩下砍伐柏树后的树根兜兜了。这样的大土包,马家镇一带还有两个。”据她祖辈讲,曾有一块大石镜,打来一盆水倒在石镜上,从石镜中能看到金堂县县衙审案的映像……后来石镜被人盗走了。
这些传闻,与青藏高原上的“临水观像”同出一辙。马家镇一带的大土包,极可能成为开明王朝时朝向北面岷山的祭台。
新都籍诗人易杉对我指出,“双石镜”墓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被肢解毁坏,荡然无存。当地村民还回忆起,当时落实退耕还林,农民挖开土包墓地,出土了两根象牙(也有人认为是一对牛角),遇空气后两个小时内便发黑,随即化为了粉末。而当时,石镜就已不存在了。
根据上述材料,“双石镜”应该是两座并置的王妃之墓。时间要早于开明十二世杜芦(也称芦子霸王)建立的武担山石镜。也可以说,建立墓表石镜,是开明王对于爱妃逝世后的一种隆重礼仪。自杜宇以降,蜀王似乎具有多情的地缘传统,杜宇在凤凰山为妻女所立的石斛(也是一面石镜)、武担山石镜、新都双石镜等等,恰是明证。
新都马家镇丽元山是古蜀国留下的珍贵的大石文化遗址,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足以见证新都作为古蜀开明王朝的重要都邑。白云苍狗,令人遐思。天镜、地镜、日镜、石镜,镜观万象,恩爱情仇,任人拾取。
博尔赫斯在散文《梦魇》中,这样描述过两面镜子:“迷宫梦魇与镜子梦魇:没什么不同,因为只要两面相对立的镜子就可以形成一个迷宫。圆形房间,其墙壁和门都是镜子,所以谁进了这间房子,就站在了无穷无尽的迷宫中央。”如果用此来看待双石镜,那么置身其间,也许呈现出来的,是一条古蜀逶迤而来的爱情走廊……
值得一说的是本地的地名“丽元”,现在写作“骊元”,应该与道教天师二十四治之漓沅治有关。
漓沅治,作为道教二十四治中之一,位列第四,传说中它的位置在彭州白鹿镇(河坝场)塘坝村。南朝时期,李膺在《益州记》中提到,范蠡在漓沅山(丽元山)学道后升天。唐玄宗也有诗云“漓沅治里长安情”,可见当时对此地的重视程度。据此判断,马家镇的丽元山,应该是后世附会漓沅治而来。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