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愿去工地,农民工正在老去,未来谁为我们造楼?

年轻人不愿去工地,农民工正在老去,未来谁为我们造楼?
2022年06月22日 18:54 深蓝财经

撰文 | 吴瑞馨

近十年来,中国的发展是肉眼可见的,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在城市林立高楼的背后,是一群群建筑工人,他们是城市建设最大的功臣,每一栋高楼都留下他们挥洒下的汗水。他们隐藏在一栋栋高楼后的隐秘的角落,很少会有人主动关注他们。

近日,《光明日报》一篇文章指出,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不仅在变少,而且在变老。让建筑工地上的工人,再度走入公众的视野。

1

高强度、高危、社会认同度不高

年轻人不愿进工地

建筑行业正在遭受一个前所未有的用工危机——超龄工人“被迫”离场,年轻人却不愿进来。

据光明日报一篇文章指出,国家统计局内蒙古呼和浩特调查队的数据显示,传统的建筑业从业者更多的是集中在高龄农民工中,其中30岁以下群体中从事建筑、装修的占15.0%,而50岁以上人群的占比则为42.7%。另据统计,2007年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为33.2岁,2017年为43.1岁,10年时间平均年龄增加了10岁。

建筑行业“老龄化”“用工荒”已不是一个新鲜事了。近几年里,建筑行业的老龄化问题还在持续加深。

据国家统计发布的《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93亿,同比2021年还在持续上升,其中5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从去年的26.4%上升至27.3%,占比继续提高,也就意味着,每4个农民里,就有一个超过了50岁。

而近3亿的农民工中,从事建筑行业的就占19.0%,也就是5500多万人,而这一数据,比上一年还提高了0.7个百分点,“老化”趋势明显。以江苏省为例,全省560万建筑工人中50岁以上的占比约为48%,而18-40岁占比仅有29%。

另一方面,年轻人也不愿进工地了。如果单单已工资相比,瓦工、木工、钢筋工每个月的工资都过万元,并不低,那么,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地了?原因有很多,刨除建筑行业本身具有的高危、体力活较多等特征。就连在社会认知上,大部分的群众对这一工种依然存在带有色眼镜看低,不被尊重等等。

建筑行业有多“高危”?据应急管理部门通报,今年5月,我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730起,死亡140人,其中较大事故24起、死亡78人。虽然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保持“双下降”趋势,但一些领域仍然风险突出,事故多发,其中就有建筑施工领域。

而且,事故发生后,建筑工人的维权也并不容易。几乎随便在网上检索“建筑工人维权”,都能找到最近发生的建筑工人维权新闻。

另一方面,建筑工人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也不高。有网友调侃,有农民工的地铁,总能成为“新闻”。也因此,很多年轻人并不愿意进工地干活了。

事实上,年轻人不仅不愿意进工地,工厂也不愿意去了。当代年轻人,思维更具感性化,不仅要“面包”、要“面子”,更要自我价值的迅速体现。传统行业无法吸引年轻人,更多年轻人朝着互联网大厂、机关事业单位、新兴行业的头部公司里奔去。年轻一代农民工,也更倾向于选择较体面、较安全和有发展前景的工作岗位,职业选择上开始由劳动型向技术型转变,就算是选择劳动型岗位,也会更青睐快递、外卖等轻体力服务行业。

2

65岁的他还想继续赚钱

但因“超龄”不得不离开工地

互联网行业就像钱钟书笔下的《围城》,外面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但建筑行业如今却完全相反:年轻人不想进来,超龄人不得不出去。

对于生命不能抱已侥幸,也绝不能用于“尝试”。从2019年开始,上海、湖北荆州、江苏泰州、江西南昌、山西晋城、四川成都、天津、湖北黄冈、广东珠海横琴新区等多个地区先后发布了超龄农民工的“清退令”。

多地“清退令”的出台,让超龄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工地。在北京打工的63岁农民工宋长红突然就这么失业了。

虽然北京没有出台“清退令”,但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工地上突然开始蔓延一种紧张的氛围,直到有一天工长突然通知,要大家第二天上工带上身份证,年龄超过60岁的,就不用来了。

他不是工地上唯一一个失业的工人,“我们工地上60岁以上的有差不多三成”,这些人和宋长红一样,因为超龄不得不离开工地。这些离开工地的超龄建筑工,有些回了老家,比如宋长红,也有些“倔强”地把头发染黑,想借此混进一些小工地,打些零工。

不止是一二线城市,如今即便是在某些没有出台相关“清退令”的三线城市,有些大项目中超龄建筑工人的身影早就已经是“罕见”。

65岁的肖勇是四川绵阳人,已经在工地上干了几十年了,之前一直跟一个同乡包工头到处跑工地,扎过钢筋,也曾做过架子工,但是因为近几年,年龄上去了,体力下降,有些活虽然自己想继续干下去,但也开始有点力不从心了,开始从高危的工种退下,转而做砌砖、抹灰这类危险度更低、重复性更高的活。

去年9月,旁边的省会城市成都突然出台了“清退令”,要求超过60岁的现场施工作业人员要向用人单位提供健康证明。虽然并没有“一刀切”的限制了60岁以上的建筑工进入工地,但也给超龄建筑工打响了警钟。绵阳虽然目前并没有相关规定,但是很多大项目的工地,为了避免出现安全事故,高龄建筑工不被允许做高空作业等高危的工作,只能做一些没那么危险的体力活。考虑到肖勇的年龄,跟了十多年的包工头最终还是对他说:“干完这个,你就回家带孙子吧。”

像肖勇一样被劝退的超龄建筑工还有很多,甚至有些大项目中,55岁以上的建筑工都很罕见了。

四川绵阳一国资建筑公司工程部的一名项目经理对深蓝财经透露:“我们项目施工工地上一般60岁左右的不能上工地,但工地上一些打扫卫生之类的还是有用60多岁的,当然工资和在工地上干活的差得就远了。另外钢筋工、架子工等劳动强度大、高危的工种,一般都要求55岁以下、无高血压等疾病的人员。”

目前他所在项目的建筑工人,绝大多数是在40-50岁期间,占比有65%,50岁以上的占30%,40岁以下的人只有不5%,而这里面30岁以下的就更少了。也就是说,10年后,这批人中就有30%会被清退,主力群体中也有部分濒临清退。

目前建筑行业的“清退令”不仅是针对建筑工人,还包括建造师、监理工程师、技术人员等,张华表示,如果未来全国都开始实施“清退令”,这也意味着他们的退休时间可能会被提前,能提前退休养老的同时,也能将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

3

未来谁为我们修路造楼?

有经验的农民工不断老去,面临清退,而年轻的农民工却不愿来工地,用工荒的问题不断凸显,这不禁让人发出疑问:未来究竟谁为我们修路造楼呢?

智能建造是目前公认的答案之一,也就是用机器人打造新型建筑施工组织方式,尤其是那些高危、繁重、高强度的工作,提高效率的同时还能较少工地上的安全事故,实现“零伤亡率”。

今年1月份,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的通知》,直接强调要加快重点推进与装配式建筑相配套的建筑机器人应用,辅助和替代“危、繁、脏、重”施工作业。今年2月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同意开展智能建造试点的函》,确定上海市、重庆、广东三地的7个项目将开展智能建造试点工作。

在政策和资本的双双加持下,建筑机器人商业化应用在中国开花结果。以碧桂园全资子公司博智林为例,目前在研建筑机器人近50款,适用于建筑全周期智能建造工序,包括混凝土施工及修整、砌砖抹灰、室内装修装饰、外墙高空喷涂、地库装修等等。

有人会说了,机器人建造房子了,就更不需要农民工了,一大批农民工就要失业了。但事实上这些机器人并不难操作,虽然看起来块头很大,很复杂,但这些建筑机器人的操作却并不难,没有专业知识的农村妇女,也能轻松操作。46岁的中年妇女蒋海鸥对乐居网表示,自己之前是一名写字楼保洁员,仅入职半年多便掌握了近10款建筑机器人的操作,“就像平时玩手机一样”,并不难。类似蒋海鸥这样从传统行业投身而来的工人还有很多,如今他们都能自如使用平板操作机器人施工。

△蒋海鸥操作地坪研磨机器人   来源:乐居网

这得益于博智林严密的培训体系。他们既在培训中讲解机器人的操作知识,也传授传统的建造基础理论、工艺与手段,让工人自己上手进行初步练习操作。

而智能建造普及化能改善外界对建筑行业的认知,提高社会认同度,让建筑工人有“面包”也有“面子”,从而吸引年轻人进入建筑行业,缓解用工荒问题。

“科技真好”肖勇感叹,“如果我年轻的时候工地上也有建筑机器人那就好了。”在工地上干了三十多年,肖勇身上除了衰老,还留下很多的伤痛。

“真的是生在了好时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