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观豫 |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头雁引路多元竞飞 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央媒观豫 | 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 头雁引路多元竞飞 集体经济强筋壮骨
2024年05月25日 12:53 许昌日报

乡创有趣,乡厨有味。不久前,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孟庙镇西营村以“乡村风味汇聚地·好吃好玩在西营”的乡旅品牌,吸引了周边近万名游客。六园八坊十二风味,乡创农庄、乡厨老酒馆、大师小院、老书记家……处处皆成漯河市乡村旅游的热门“打卡地”。

“2023年,我们村集体收入53万元,今年我们打造了‘西营公社’品牌,预计收入100万元,比上年翻番。”谈及村集体经济收入,西营村党支部书记刘少华笑得合不拢嘴,“在区委组织部村集体经济发展专家团的指导下,我们不仅和漯河食品职业学院搭上了线,落地了百姓乡厨乡村实践基地,也有了自己的产业联盟,人均收入是5年前的3倍,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劲头越来越足。”

人才牵引、资源整合、产业对接。近年来,郾城区抓住强村富民关键引擎,不断跑出集体经济发展加速度。2023年,全区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0万元以上村56个,其中50万元至100万元村13个,100万元以上村3个。

头雁争锋,论出集体发展新干劲

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村集体经济怎么发展,支部书记是关键。为了解放支部书记思想,真正让支部书记头脑活起来、眼界看出去,郾城区主动盘活市区两级驻村书记和后盾单位人才资源,用一场场生动鲜活的“双书记”论坛,搭建了支部书记研讨交流、共谋振兴、共话发展的平台。

唇枪舌战、你来我往,来自不同行政村的党支部书记或驻村第一书记,采取“理论+案例+视频展示”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如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主题,全方位展现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劣与推进举措,141名村党支部书记在交流中产生了强烈共鸣。

3期沉浸式“双书记”系列论坛只是郾城区激活支部书记思想的“引子”。为了让支部书记更好地选择贴合实际的发展模式,郾城区印发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实务解读、郾城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汇编等案例解读文本,推动集体经济案例解读不断升级。

“以前咱无土栽培草莓壮大集体‘钱袋子’的做法,只有周边几个村知道。自从我参加了‘双书记’论坛,经常能收到其他乡镇村党支部书记的电话,要来我们这里学习经验哩!”裴城镇西芮村党支部书记芮伟豪现在成了郾城区集体经济发展专家团成员,“‘一花独放不是春’,咱把经验分享给大家,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呀。”

论坛开设以来,带动了郾城区新增21个村因地制宜探索推进党支部领办专业种植合作社、生产经营型合作社、服务(劳务)型合作社、入股龙头企业型合作社和其他类型合作社,有效重构村集体和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了村集体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提高、实力增强。

项目支撑,激活集体资源新活力

“这是我们招商引进的项目,目前已建成生产厂房3座5000平方米。”商桥镇胡湾村党支部书记朱德涛介绍,“厂房投入生产后,村集体前3年每年收取租金3万元,后期按照每年净收入3%分红。”

这样以项目为依托谋划集体发展的例子,在郾城区比比皆是。为了持续激活村集体闲置资源效能,郾城区深化村集体“三资”管理,对闲置资源、超年限租赁合同进行全面排查,理出闲置资源清单。通过乡镇党委书记带头找、带队谈,区级招商工作专班驻外招、沿链寻等多种方式,持续筛选有效信息,村集体闲置资源以租赁、入股等多种方式同招引项目精准结合,不断促进原有闲置资源转化利用。

资源不沉睡,发展活力足。围绕郾城区“食品创新核心区”发展定位,李集镇招引了中食汇聚食品有限公司。李集镇潘付刘村就抓住了招商项目建设的有利时机,把老村室作为厂房入股,将项目建设用地积极投入到产业发展中去,凭厂房、用地指标等生产要素成为中食汇聚食品有限公司的股东,带动了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7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20万元,再到如今的30余万元,实现三级连跳。

一河一路,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郾城区特色农产品繁多,如何让特色农业成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助力,就要在“一村一品”上下功夫。

结合郾城区水网路网纵横交织的区位优势,以主要河道颍河、主干道李漯路为主,构建起“一河一路”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块,全力推动沿线村及模块内的村庄利用区位优势因地制宜——资源丰富村,积极参股经营增收;城郊路边村,借助区位优势增收;农业偏远村,发展特色产业增收……不同模式的集体经济发展“繁花”遍地。

孟庙镇王店村以“党支部领办种植合作社”的模式,租赁村民土地500亩自主经营,将碎片化土地统一规划经营种植小米、黑麦面粉,打造了“孟庙沙坝口”“吾酱有财”等商标,持续扩大知名度。

淞江街道小王庄村依托成熟苹果批零产业,盘活废旧食品厂,建立村集体经济综合体,建成后将门面房出租给苹果商户,既解决了多年的马路经营,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全部出租后预计年收入30万元。

龙城镇冢马村引进了漯河中道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7000万元实施的“黑水虻”养殖项目,可以达到年处理厨余垃圾1.8万吨、生产有机肥9万吨、发展中药材虻虫鸡4万只,每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可达20万元。

当前,郾城区乡村资源禀赋、潜在优势、产业现状已全面摸清,持续增强人才牵引,立足特色找路径,因地制宜促发展,富有郾城特色的强村共富之路越来越清晰。

编辑:杜鹏勃     责编:贾同岭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