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市场总监发给我的市场调研方案拖进了垃圾箱

我把市场总监发给我的市场调研方案拖进了垃圾箱
2018年11月29日 09:52 Layer15

几年前,麦当劳为了增加奶昔销量,研究了很多营销方法和套路。

比如,让顾客填写调查问卷:“美女,俺们到底要怎样改进奶昔,你才会买的多呢?”、“大爷,你说实话,你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奶昔太贵了?”、“小哥哥,你丫是想多来一点巧克力味吗?”

根据调研信息,麦当劳做了很多改进。奇怪的是,奶昔是越做越好,但是销量却没有增长,每天卖出去的奶昔还是原来那么少。

“哎,看来还是我们太年轻啊!”于是麦当劳市场部的工作人员一气之下请来了哈佛商学院教市场营销的老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作者),由他老人家亲自出谋划策。

克里斯坦森发现了一个有趣并且尴了个尬的现象:

几乎有一半的奶昔都是早上卖掉的,而且来店里买奶昔的几乎是一波人,这波人只买了奶昔,还是打包开车带走的。

克里斯坦森抓住其中几位强行进行了访谈,经过一番促膝短谈,他发现这些人有一个相同的习惯:他们住的离公司很远,要开很长时间的车去上班;但是他们买奶昔的时候还不是很饿,之后2个小时后,肚子才会“天雷滚滚”。

原来这些人买奶昔的目的是为了消磨开车时间。

相比于吃香蕉、面包圈这些消化太快或者太油的玩意儿,奶昔是最好的选择。这波人买完奶昔上车后,基本上都有一个一本正经的操作:一手用细细的吸管吸厚厚的奶昔,一手握紧方向盘持续前进。

既然吃奶昔不是为了美味,那如何才能帮顾客更好地打发开车时间呢?克里斯坦森语重心长地对麦当劳的负责人说:去把奶昔搞的再稠一些!这样一来,顾客吸得时间就会更久了。然后,你们把奶昔搬到柜台前,尽量不要让他们排队,毕竟他们上班要赶时间。

不出克里斯坦森所料,这些举措大幅度提高了奶昔的销量。

这个例子生动揭示出了传统的市场定位的方法是存在问题的。一般来说,传统市场定位会通过两种方法来做。

第一种:统计顾客的个人信息(用户画像),比如顾客几岁了(年龄)、一个月挣几毛钱(收入)、居住何方(地域)、大学毕业还是只上过初中(受教育水平)等;

第二种:统计现有市场的产品品类和价格,比如竞争对手卖的奶昔是什么味的,用多大的杯子等。

这样做看是没啥问题,但是问题大了去了。因为消费者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他们生活中有很多的“任务”要完成,有很多“痛点”需要解决。比如,突然之间他们在地铁上无聊了,想找点乐子;辛辛苦苦十五年打拼在北京八环买了三十平的房子,却发现不知道买啥子家具;也可能是走在路上突然就渴得直冒烟。消费者每天都会产生不同的“任务”和“痛点”,他们的需求就是“雇用”不同的产品来把任务和痛点解决。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产品或者市场定位的基础,不应该围绕着顾客本身来做,或者与竞品强行差异化,而应该关注顾客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解决什么样的痛点。而像顾客的年龄、收入、结婚与否、是基是腐等信息很难与他们的购买产品产生因果关系。以顾客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解决什么样的痛点为基础,才有利于我们建立更加有效的“购—买”因果关系。

哈佛商学院另一位教授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人们其实不想买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钻头,他们只想要一个四分之一英寸的洞!

因此,产品和市场定位,是以顾客要完成的“任务”和要解决的“痛点”为核心,而不是以他们的年龄、收入为核心。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