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增产增收密码:一场关于复合肥与肥料助剂技术创新的绿色盛宴!

解锁增产增收密码:一场关于复合肥与肥料助剂技术创新的绿色盛宴!
2024年09月02日 15:03 北方农资

在8月28日,智慧火花的碰撞后(回看大会首天盛况—行业剖析:复合肥与肥料助剂技术创新,如何重塑现代农业格局?8月29日,2024全国复合肥与肥料助剂技术创新发展论坛精彩继续,各位专家携最新研究成果,纷至沓来,共同探索肥料领域的无限可能,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袁勇富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智慧农业专委会副秘书长袁勇富讲解何为土壤地图与变量施肥作业,土壤地图是一种基于遥感、GIS技术和土壤数据模型等创新工具,通过对土壤质地、养分含量、酸碱度等关键指标进行详细分析和测绘,将不同区域的土壤类型、性质和特征可视化呈现在地图上,这项技术结合了先进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精准决策的依据;由于土壤和气象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作物生长环境差异较大,变量施肥技术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施肥方案,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情况,量身定制施肥方案。

涂攀峰

华南农业大学作物营养与施肥研究室涂攀峰介绍作物营养(施肥)服务的内容和模式,作物营养(施肥)服务的基础及核心工作是发现土壤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无土栽培条件下,营养的管理可以标准化、自动化、条件可控,病虫害少,只要能标准化的事,都是简单的事。土壤栽培的营养管理比无土栽培复杂,土壤栽培时养分来自土壤本底、有机肥、灌溉水、化肥,养分管理难以标准化、自动化。科学施肥的核心问题在于安全的浓度(肥料不伤根、不烧种、不烧叶)、合理用量(根据目标产量定施肥量,少量多次施用)、养分平衡(养分更多元,比例更合理)。

王火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火焰认为,化肥的负面作用其实有一部分是认知问题,表观利用率低是计算方法不当,误导了大众;常说肥料严重浪费,其实是严重低估了肥料的实际作用。植物生长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针对酸性土壤进行持续改良是必然的。不管肥料名称如何,最重要的是看其养分配比、含量、释放特性及是否方便施用等,价格应主要与此有关。多种专用肥可依据配方自己掺混即可,配方弹性空间较大,主要原因是土壤才是巨大的养分库。只有在正确的施肥方法基础上来调整肥料形态、优化用量才有可能彻底解决种植中一系列不合理的问题。

卢宗云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卢宗云认为,目前我国化肥使用上的符合复混率在90%左右,使用单质氮肥或是钾肥做底肥或追肥的占比越来越少,营养元素之间搭配使用好于单一养分,零售市场上也不容易购买单质肥。在当前农业分散经营的环境下,复合肥产业严重过剩内卷,我们要思考行业未来新的发展方向在哪?肥料从使用角度去划分,只分为:底肥和追肥,卢宗云最新提倡,未来的底肥向大颗粒化方向发展,追肥“去造粒”直接向液态化方向发展。经过研究实验证明,大颗粒符合复混肥料与普通小颗粒复合复混肥相比,增效效果在30%以上,此外由于挤压造粒工艺没有高温和化学反应,对各类增效物质的破坏是最低的,更适合添加增效物质。

梁斌

青岛农业大学教授梁斌介绍精准水肥管控的挑战与实现路径,精准水肥管控的进展,在精准灌溉的情况下,应该重视精准的养分管理。灌溉精准管理后,会大幅降低盐分的淋溶损失;如果养分供需不平衡,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会增加。精准的盐分管理策略是将管“数量”转变为管“浓度”,管控施肥浓度是智能化的突破口;设施菜地不受自然降雨影响,为水肥耦合的浓度管控创造了条件;以作物需求为核心的水肥耦合可同时实现水肥的供需匹配,是水肥耦合的最高形式。他强调,基本实现水肥耦合(追肥)后,要考虑有机肥在设施农业养分供需平衡,否则谈不上养分精准管理,更解决不了土壤退化与环境污染的问题。

石磊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石磊作《中微量元素在农业中的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分析》报告,中微肥目前产业问题有:可降解、生物活性、螯合性强、促运输的中微量元素增效载体缺乏;中微肥产品浓度低、易沉淀、复配性差;增值中微量元素生产过程标准化缺乏;增值中微量元素肥料碳足迹特征不清。中微肥增效产品创新在创制产品时,要创制区域土壤-作物-施用装备应用场景相匹配的系列增值中微量元素肥料创新产品;创新产业技术时,突破多元中微量元素共存技术,建立标准化增值中微量元素肥料生产工艺。未来工作围绕创制绿色增值中微量肥料,解析增效物质与不同中微量元素运输、移动、吸收、淋失、固定的关系及调控机制,建立标准化增值中微量元素肥料工艺,制定系列增值中微量元素产品和生产工艺标准,开展增值中微量元素肥料全产业链足迹研究。

陈明良

原上海化工研究院肥料所总工程师陈明良介绍化肥提质增效工艺路径,目前我国化肥行业存在着产能过剩、盈利能力差、产品与农业需求不符、过量施用、利用率低、农化服务不到位等问题。针对工艺端的创新,要进行养分种类及比例的创新、养分形态及比例的创新、环保绿色材料创新、植物营养功能性材料的创新应用、制备工艺创新,达到配方科学合理化:根据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养分吸收规律来确定,避免养分损失;产品功能多元化:在保障养分的前提下,扩展肥料抗旱、抗倒伏、抗病害的功能;产品价格大众化:减小生产成本,技术服务成本,使价格趋于合理化,有利于市场推广的目标。

刘爽

山东省产品质量检验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刘爽介绍土壤和肥料全流程柔性检测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针对土壤和肥料检测流程时效性亟待增强,土壤和肥料检测操作精确性亟待提升,土壤合肥路检测管理系统性亟待优化,土壤和肥料检测场景适用性亟待扩展的需求,研究院攻克多项技术难关,实现了土壤/肥料全项标准智能检测工作站的集成建设;实现了智能作业机器人在土壤/肥料检测行业中的创新应用;构建了集安全监控、信息采集、控制调度与一体的土壤/肥料检测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土壤/肥料智能柔性检测实验室与智能快速检测方舱的协同研制。

马彦平

上海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马彦平指出,《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到,要发挥绿色工厂在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中的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到2030年,各级绿色工厂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创先绿色工厂有利于树立绿色示范企业形象,提升企业对绿色制造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创造竞争优势和提升品牌价值,打破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市场份额;在政府采购中有可能有限被纳入采购范围,申报项目过程中的加分项;政策支持,资金补贴(部分地区对于入选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分别给予企业100万元、30万元奖励以当地政策为准),并详细介绍绿色工厂评价指标、申报要求、流程等内容。

邱红胜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邱红胜介绍复合肥高产能造粒塔技术创新与应用,复合肥行业由于原有生产线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造成部分地区旺季供不应;复合肥关键原料和技术的依赖度高,对外部输入的依赖,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降低了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技术升级需求迫切,行业需要引入更高效、环保的生产工艺。武汉理工大学研究团队持续探索新技术,如多级冷却方法和多手段粉尘控制策略,多层次智能技术以克服现有技术的局限,推动复合肥产业小时产能提高及高塔造粒技术革新。

丁方军

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丁方军介绍农大科技研发、产品创新和大数据平台等成果,农大科技一直致力于数字化转型,自2016年确定数字农业发展目标后,进行大数据平台的研发、应用等工作,至2021年大数据服务模式已初步成型,农大科技将继续不断学习、创新、进步,不断提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水平。

燕国胜

南洋鸿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席总经理燕国胜解析微生物肥料市场现状与应用趋势,截止2022年7月18日,国内生物肥料登记数量2986个,生产企业1500家,2021年产能420万吨,预计明年达到650万吨,年均增长13%。农资企业经营情况已经从增量时期的效率利润,转向存量时期的结构利润。微生物肥料经过2022年的整合期,用户形成认知,行业进入资源+资本时代;预计2030年将进入成熟期,行业集中,品类细分,寡头出现。

马腾远

山东祺龙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马腾远介绍,祺龙电子结合自身在装备制造领域二十多年的经验和优势,与相关单位合作,根据目前市场对特肥的性能需求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开发了“特种肥料无尘化智能微工厂”项目,对特种肥料、功能性肥料的生产全程控制,生产出的终端产品既“特”又“肥”,让好产品换取好产量,为土壤和丰收保驾护航。

阿麦仔化工(云南)有限公司市场及战略发展部总监苏伟介绍复合肥的防结问题及应对方案,豹牌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齐国雨介绍挤压肥料硫酸脲再造粒生产工艺,河北冀衡赛瑞化工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冯西鹏介绍高塔复合肥工艺尾气环保治理技术,各单位结合自身优势,不断创新升级产品技术,为行业贡献自身力量。

两天的议程紧凑而充实,30多位专家的精彩报告,让与会者收获满满,共同享受这场关于复合肥与肥料助剂技术创新的绿色盛宴!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