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蓄力 精酿啤酒发展步入快车道

规范化蓄力 精酿啤酒发展步入快车道
2021年05月12日 23:15 北京商报

啤酒旺季将至,市面上的啤酒多种多样,精酿啤酒也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5月12日,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为了适应精酿啤酒业发展需要,中国酒业协会成立中国酒业协会工坊啤酒委员会。该委员会设理事会,首届工坊啤酒委员会理事长由中国酒业协会何勇担任。

何勇表示,近年来,精酿啤酒在国内得到迅速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工业啤酒,精酿啤酒仍存在质量、品控、管理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精酿啤酒标准体系,促进精酿啤酒的规范化、多元化、国际化发展。

精酿啤酒升温

此次工坊啤酒委员会的成立表现出国内精酿啤酒进一步走进官方视野。在市场上,精酿啤酒的发展也愈来愈热。

根据《2020-2024年中国精酿啤酒市场供需调查分析及投资发展前景研究报告》,2019年我国精酿啤酒市场规模约超过240亿元。未来受益于消费升级,精酿啤酒市场规模仍将呈现增长趋势。到2024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68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3.2%。

今年4月,2021 BeijingBrew北京国际精酿工坊啤酒展在北京举行,百余家精酿啤酒品牌参与,包括京A、大跃、拳击猫、鹅岛等。展会期间,现场试喝观众来往频繁,论坛区时刻有工坊啤酒相关人士介绍品牌理念、特色等。

值得注意的是,众多大厂也纷纷布局精酿啤酒品类。百威啤酒于2017年收购上海精酿品牌拳击猫、鹅岛以及帝亚吉欧旗下精酿品牌健力士在中国大陆五年代理权;青岛啤酒前不久表示将斥资2.5亿元建设精酿啤酒花园项目;燕京啤酒则于2019年推出了“燕京八景”精酿系列啤酒。

此外,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整理数据显示,中国精酿啤酒正走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的曲线上,预计今年精酿啤酒市场规模将达到427.92亿元。

多元需求导向

精酿啤酒能够快速占领消费者的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丰富的风格、口味满足了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

北京自酿啤酒协会会长孟路表示,如今精酿啤酒品牌越来越多,还出现了一些新、奇、特口味的产品,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口味需求。相比工业啤酒,精酿啤酒口味更独特多样,在啤酒爱好者中也更受欢迎。

据了解,不少精酿啤酒极力打造与传统工业淡啤酒的直观差异,如酒体色泽质感、泡沫丰富度及香气层次等。此外,精酿啤酒又有黄啤、白啤、黑啤等多个不同品种,给予消费者记忆点。

着力于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体验,部分精酿啤酒品牌也推出了一系列活动,强化自身多元化属性。去年12月,白熊精酿推出到处趣玩系列微电影;2019年,熊猫精酿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了“中国境内没醉过”的市场推广活动。

啤酒营销专家方刚认为,如今消费升级,啤酒发展趋向高端化、多元化,为精酿啤酒的生存提供了土壤。同时,低度化趋势使消费者喝腻了寡淡无味的啤酒,也就有部分消费者开始接触不一样的啤酒。

规范需要建立

尽管精酿啤酒在口味、风格上带给消费者新奇体验,但相比于工业啤酒,“野蛮生长”的小规模精酿啤酒由于规范未明、标准难定,在质量、管理、品控等方面的短板也逐渐突出。

据了解,部分精酿啤酒生产企业没有规范化生产流程,一些酒吧采取“前店后厂”的模式自行酿造,使得精酿啤酒在工艺把控、菌群控制等基础质量上良莠不齐。

业内人士分析称,只有从设备、工艺、原料、微生物等各个层面进行规范,有效管控,才能稳定精酿啤酒品质,保证食品安全。

近年来,规范精酿啤酒发展逐渐提上行业日程。据了解,2019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发布《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增加了“啤酒工坊”的定义,即单批次糖化在10吨以下的酿造场地。此外,该规范还对生产设备、生产资质等提出相应标准。

何勇表示,精酿啤酒的说法不是一种规范用语及分类用语。但工坊啤酒作为一种分类用语需要规范,不能随便使用。目前,国家知识产权局已经给予了商标批复,将来要对“工坊”二字进行认证,并对合规的啤酒进行授牌。

业内人士分析称,工坊啤酒和工业啤酒曾经似乎彼此对立,互不相容。但随着精酿啤酒进一步规范化,中国啤酒市场的发展将呈现更多元化的趋势。二者在消费群体定位、消费场景占有上均不同,未来发展其实是并行不悖的,也将为啤酒市场打开新的空间。

北京商报记者 赵述评 实习记者 赵丹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