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区块链等新技术 如何围堵手段翻新的电信诈骗

搭上区块链等新技术 如何围堵手段翻新的电信诈骗
2022年04月14日 20:30 北京商报

近年来,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犯罪逐渐成为主流犯罪。4月14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副部长杜航伟介绍,一年来,全国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9.4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63.4万名,同比分别上升28.5%和76.6%,打击战果创历史新高。区块链、AI智能……随着诈骗集团技术手段不断翻新,公安机关监测预警技术也需要随之升级。为加强源头治理,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监管也是重中之重。

诈骗类型已超过50种

诈骗集团紧跟社会热点,随时变化诈骗手法和“话术”,迷惑性强,让很多人容易上当受骗。公安部刑事侦查局局长刘忠义介绍,诈骗集团针对不同群体,根据非法获取的精准个人信息,量身定制诈骗剧本,实施精准诈骗。公安机关发现的诈骗类型现在已经超过50种,其中网络刷单返利、虚假投资理财、虚假网络贷款、冒充客服、冒充公检法是5种主要的诈骗类型。

去年以来,先通过刷单返利骗取群众信任,后引流至虚假投资平台实施诈骗的案件高发多发,发案和损失均在30%以上,被骗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案件时有发生。

近些年蓬勃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业态也成为诈骗集团的犯罪工具。他们利用区块链、虚拟货币、AI智能、GOIP、远程操控、共享屏幕等,与公安机关在通讯网络和转账洗钱等方面的攻防对抗不断加剧升级。从通讯网络通道看,利用虚假App实施诈骗已占全部发案的60%,开始大量利用秒拨、VPN、云语音呼叫以及国外运营商的电话卡、短信平台、通讯线路实施诈骗。从资金通道看,传统的三方支付、对公账户洗钱占比已减少,大量利用跑分平台加数字货币洗钱,尤其是利用USDT(泰达币)危害最为严重。

要应对不断升级的诈骗手法,少不了技术上的斗智斗勇。刘忠义介绍,公安机关将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加强反诈技术手段建设,提升监测、预警、处置一体化技防能力。建设国际出入口短信预警系统,实现对国际来话和短信实时主动提醒,提升群众防范跨境诈骗意识。

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国家反诈中心直接推送全国预警指令4067万条,各地利用公安大数据产出预警线索4170万条,成功避免了6178万名群众受骗。同时建立快速动态封堵机制,完善止付冻结工作机制,成功拦截诈骗电话19.5亿次、短信21.4亿条,封堵涉诈域名网址210.6万个,紧急止付涉案资金3291亿元。

“大数据的成熟应用,使得电信网络诈骗前端防范和监测在技术层面有了有效的手段和措施。”北京卓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峰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但执法和惩治,不仅要突破技术的瓶颈,还要在管辖、证据查实、违法行为固定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做出很多不懈努力,个案不同也给执法和司法带来极大的挑战,一些案件还涉及域外法权、国际配合等问题。”

据介绍,对于国际诈骗团伙,一年来,公安部会同国家移民局组织开展了“断流”专案行动,打掉非法出境团伙1.2万个,抓获偷渡犯罪嫌疑人5.1万名。

强化个人信息保护源头治理

个人信息泄露通常是电信网络诈骗的开始,一些企业机构、个人随意收集、违法获取、过度使用、非法买卖个人信息,加剧了人们遭遇精准诈骗的风险。对此,孙志峰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惩处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物联网卡、金融账户、互联网账号的行为。

去年10月公布的《反电信网络诈骗法草案》,就提出从信息链、资金链、技术链、人员链等“全链条”加强防范性制度措施建设。此外,我国还制定了《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研究起草了《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建立行业数据安全标准体系,指导各单位规范从严推进各项工作。

为进一步强化源头治理,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络安全管理局局长隋静介绍,我国将加快出台《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办法》《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个人信息保护管理规定》,研究制定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车联网、人工智能等重要领域数据安全标准,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监管。

同时,继续开展专项治理。针对涉诈、涉赌、涉网络黑灰产以及疑似恶意程序等不良App,组织开展App安全专项治理。建立不良App安全监测处置技术能力,形成“主动发现、风险预警、依法处置、监管追责”的全流程闭环治理体系。

据介绍,2021年全年,我国已组织对208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通报违规1549款,下架514款,有力整治了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保障用户权益,重点突出关键责任链监管,对应用商店、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终端企业、重点互联网企业等实现监管全覆盖,打造更为安全的信息通信消费环境。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吕银玲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