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新型储能产业蓄势待发

万亿新型储能产业蓄势待发
2024年04月27日 01:35 北京商报

4月26日,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论坛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召开,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海生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五年新型储能发展非常快,2023年新增装机较2022年增长近300%,未来新型储能预计会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或重要主体。

发挥“充电宝”作用

“储能是将能量以某种形式或设备存储起来,在需要的时候再释放的一个过程,储电、储热都是常见的储能方式”,陈海生介绍,储能主要解决能量生产和需求在时间、空间以及强度上不匹配的问题。

近年来,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整个电力系统占比提升,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对储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李先锋认为,“未来整个电网可再生能源占比会急剧增加,当电力系统变革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时候,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就对储能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储能需求的增加,在抽水蓄能外,包括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储热、储冷、储氢等新型储能方式兴起。

2024年,“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中被提及。“储能被称为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最根本的是化石能源要由主体能源逐步转化成辅助能源,可再生能源要从辅助能源逐步变化成主体能源,而要实现这个转变必须解决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不稳定性、周期性,新型储能就是解决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的关键支撑技术。”陈海生说道。

新型储能具备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响应速度快等优势。陈海生表示,“这类技术建设周期短,6到24个月就能建成,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过去五年新型储能的发展非常快,2023年新增装机较2022年增长近300%。

应用场景广阔

2022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如今加快推动新型储能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已成为行业共识。“新型储能预计未来会成为电力系统的重要支撑或重要主体”,陈海生认为,电力系统现在基本上是“源—网—荷”三个主体,后续会增加“储”,变为“源—网—荷—储”四个主体,新型储能将占到整个电力系统经济体量的10%—15%,为万亿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储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增长点。

当前新型储能大规模建设初期,新型储能运行考核要求和补偿机制的不明确,也成为影响其调用水平的原因之一。今年4月,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促进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旨在进一步规范并网管理、完善调度机制、明确技术要求,推动新型储能更好发挥系统性调节作用,为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坚实支撑。“未来需要储能成本、体制机制的进一步创新,才能真正地推动大规模储能的产业化发展。”李先锋说道。

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