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5日,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界别联组会,委员们就“聚焦‘七有’‘五性’,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主题建言献策。会上,养老助老问题再次成为讨论焦点,多位委员从养老就餐、社区医养结合、老年人护理服务等多个角度建言献策。
市政协委员李卫华:多措并举完善养老助餐服务体系
此次会议上,来自工会界别的市政协委员李卫华着重谈及养老就餐问题。李卫华表示,目前北京市已形成了中央厨房、产品食堂、社会餐饮、养老服务机构、长者食堂和邻里互助的多样化互助养老助餐模式,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就餐选择。然而,经过对几个区的调研发现,当前养老就餐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
为此,李卫华建议,要完善服务体系,提高覆盖率。增加养老就餐点数量,优化布局,确保老年人在15分钟内能获得便捷服务。丰富助餐服务模式,鼓励社会餐饮企业、单位内部食堂与养老服务机构合作,支持物业在社区开设助餐服务,开办老年餐桌。
推动智慧养老、提升服务质量也是养老助餐服务发展的重要方向。李卫华建议,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依托北京养老服务网平台,实现养老助餐服务的数字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和管理水平。通过平台,老年人可以方便地查询附近的就餐点、菜单信息、预订餐食等,同时也便于监管部门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优化服务方面,李卫华谈到,运用科技手段优化服务,鼓励科技企业在养老领域发展,运用大数据和AI分析,提供适合老年人饮食特点、价格优惠、营养全面、多样化的老年优质套餐或个性化方案。针对老年人学习能力下降、认知能力不强等特点,优化订餐体验,例如引入语音订餐系统,老年人只需说出自己的需求,系统就能自动识别确认并完成订餐流程,实现智能配送。
市政协委员余立新:依托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推进社区医养结合模式
来自妇联界别的市政协委员余立新则谈到“社区医养结合模式”。余立新称,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养老和医疗分离的模式已难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特别是那些在家庭照顾中无法下楼、无法出门的老人,医疗和养老还缺乏更有效的衔接,家庭负担沉重。在此背景下,社区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而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则为这一模式的落地提供了有力的依托。
为此,余立新建议,在打造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过程中,支持具备条件的街道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增设基层卫生服务站,配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超声仪器设备等先进医疗设备。同时,积极与周边多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展开合作,明确转诊流程,邀请老年医学专家定期坐诊,组织护理人员参加专业培训,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此外,建议建立标准化社区康复中心,为术后和慢病康复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康复方案,并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随访。通过这些举措,为家庭照顾提供坚实的医疗和养老基础支持。
其次,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余立新建议,在符合条件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启动医养结合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确保医疗设备配备齐全达标,专业医护人员数量达到标准,满足社区常见疾病的诊断需求,设定服务融合考核目标,实现家庭养老床位与家庭病床服务的深度融合,使服务流程与专业护理形成统一体系。在医疗方面,为家庭养老床位和病床配备专业医护人员定期巡诊,提供紧急医疗救援预案和快速响应机制;在养老方面,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生活照料和康复训练等支持,最终营造良好的社区养老氛围。
市政协委员许艳丽: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养老
《2023年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为494.8万人,比2022年增加29.7万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首次突破3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群体由于高龄健康状况复杂,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来自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别的市政协委员许艳丽,针对加强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提出建议。
许艳丽建议,应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通过设立专项补贴和住房保障等政策,吸引河北、天津等地的护理员来京工作。同时,北京的培训机构可在京津冀区域内设立分支机构,进行护理员培训和交流,实现护理队伍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缓解北京市护理员短缺问题。
此外,许艳丽建议,将志愿服务纳入养老服务人才体系,统筹协调各类志愿者合理使用。借鉴现有社会志愿者招聘和管理等成功经验,提升养老志愿者人才体系的专业化、规范化。加强对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确保养老志愿服务的持续性,既能缓解人员短缺问题,又能提高养老服务覆盖率和服务质量。
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补充问题,许艳丽建议,社区工作人员和物业服务人员可有偿承担老年人日常生活支持,减少老年人出行负担。养老机构和居家照护服务应进一步扩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检查、照护指导、远程医疗和紧急呼叫等支持,确保其在家得到全方位照顾和关怀。社区物业和养老驿站应加强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与服务互补,并设立护理员心理辅导和健康管理机制,帮助其减轻工作压力,提高职业满意度和安全感。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