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机到达青藏高原上空时,我情不自禁一直在拍摄窗外的风景。群山壮观的景象令我瞬间明白,为何藏民会把巍峨高山视作神灵。
而抵达三江之源,我看到的则是沁人心脾的蓝。
冬格措那湖是由阿尼玛卿圣山的雪水融化形成,僧侣会观察这里的水文,以确定活佛转世地点。牧民不想打扰山神的领地和山水间的生灵,他们对自然的崇尚,应是天生的。
敬畏自然的藏民,现在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在玉树的酒店吃早餐时,一位从事儿童科普项目的西宁女子提起:以前藏民的过得非常简单,餐食几乎就是糌粑、酥油茶和肉,现在生活内容大大丰富。
我还在沙珠玉参观了七八十年代的民居模型。向导是一位精通中、英、藏语的藏族人,他说这个朴素的民居模型,几乎就是他小时候家的模样,因此心生亲切,牵动回忆。现在大家都已搬进更现代化的住房。
这次青海之行我最大的感受,一是绿色生态,二是经济发展,三是民族和谐。下面是5个见闻故事,也分享给你。
1
谁在守护青海湖?
黑马河,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西北部,距县府驻地148千米。保护站路途遥远,我们抵达这里,已是夕阳时分。
本来没有报以太高的期待,但是这个小小的保护站,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青海湖黑马河保护站建于2003年,是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最先建立的保护站,管护范围达800多平方公里。
负责人李鑫干练博学,思路深远。他想做的事情很大。
他认为,青藏高原上的青海湖生态,对整个中国、整个喜马拉雅山脉,乃至世界都有重要意义。他多年扎在黑马河,正在探索建立一线生态及人类活动数据库,期望建立生态监测和数据分析机制。
他向大家介绍了一位腼腆的藏族巡护员。李鑫说,这位说藏语的巡护员是工作中和当地村落交流的桥梁。
他还解惑了我关于青海湖围栏的疑问。2017年我来过青海湖,后来听说湖边围上了围栏。李鑫说:“这是为了保护环境。青海湖周边生态十分脆弱,人行和车行对植被的危害以及恢复期是不同的”。
青海湖边有些地方是核心保护区,有些是一般控制区,有不同的规划。
“保护生态意味着我们要付出人力、精力甚至经济的代价。但这是必经之路,是人类要对自然还的债”,他神情坚毅。
青海湖普氏原羚自然教育研学基地的颜生云,则选择从电视台辞职,花6年时间蹲守野外,拍摄了一部普氏原羚的纪录片。青海湖是这个物种的全球唯一栖息地。在经过救助和保护后,种群数量恢复到3400只。
他们都是基层的勇士,处于生态保护一线。
一位同行的朋友写道:“为多民族共同信仰的蓝色圣湖,为浩瀚起伏的绿色草原,为顽强又脆弱的多彩生灵,他们赤诚如羔羊,坚韧如牦牛”。
也期待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这个和深远意义的相比,显得势单力薄的项目。
2
沙珠玉人的绝地反击:沙漠如何变绿洲?
一张八十年代三兄妹的户外合影被放在沙珠玉的历史展览馆里,弥足珍贵。
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沙珠玉总是漫天黄沙,非常难得拍摄得到一张清晰些照片。学生们上课,也要抱着头巾,不时掩住口鼻。
位于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盆地中心位置的沙珠玉,既无珠,也无玉。地处沙漠边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沙肆掠,九成草场沙漠化。风沙曾经埋没房屋、吹散羊群、堵塞道路。
沙珠玉人开始绝地反击,如今这片土地已是林茂粮丰。
荒漠如何变绿洲?
得益于数十年来“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沙珠玉与周围黄沙遍布的模样已经截然不同。
共和县沙珠玉乡党委书记切太加讲述了亲身经历,他握着一株白柠条——这里主要的引种植物,指着前方的绿茵给我们看:由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等体系构成的一条长约20公里,最宽处约5公里纺锤形的绿色区域横亘在龙羊峡水库西北侧。
沙珠玉真正成为了沙漠中的明珠美玉。而在造林的最初,其实有人断定:沙珠玉地区干旱,牲畜危害严重加之病害,必不能造林。
显然,历史证明这并不正确。翻阅历史文件,我看到共和县一次农业交流经验的会议材料上,有人着重写道:
“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3
荒漠建造电厂,却意外得到了一个牧场
海南藏族自治州还大力发展光产业。
在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我看到了一望无际、绵延不绝的的“光伏海”:光电园区规划面积超过600平方公里,和4000平方公里在风电园区,以及水电形成清洁能源体系。
呈波浪状的光伏板,让塔拉滩的风速有效降低,板下的草地得到了保护和滋养,牧草长势良好,一群群羊儿在板下乘凉吃草,“光伏羊”们在这里生活惬意。
塔拉滩,蒙古语意为“荒滩”,曾是青海省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地带之一,一度被称为“不毛之地”。
海南州几乎每位长辈都有一段治沙的回忆。海南州相关负责人介绍,他幼年时期正是住在这塔拉滩光伏园附近,“大风一起,不识亲人”。而他的母亲,也参加了当时的全民植树防沙运动。
曾经的戈壁滩,现已成为了高原上的“光伏之海”。而牧场则是生态能源自然发展出来的产物: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放羊,生机勃勃,相得益彰。
而且,光的能量,最终通过青豫直流通道输送至千家万户,从青藏高原抵达中原大地。
数据显示,截至6月,通道已累计输送电量超52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少标准煤炭燃烧187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184万吨。
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称为了中国生态治理方案的一个代表,并启动了和沙特阿拉伯的项目合作。
4
玉树:涅槃重生的凤凰
车行在文成公主入藏路线上的玉树通天河,我难以想象:文成公主这样一位古代柔弱女子,仅带随身侍女25人跋山涉水,克服高反的坚强意志。
文成公主入藏的道路,是自古以来的一条民族大走廊。位于路线上的青海,则是一个民族融合之地。
玉树的居民,九成以上是康巴藏族,许多古老的美丽寺院,吸引了众多虔诚的信徒。
因此,我看到的玉树有着青海藏传佛教中心的宏大气象。同时它还是一座很洋气的城市——我们抵达时分已是万家灯火,街头依然熙熙攘攘,红衣僧侣和各族行人不急不徐。
这里有漂亮的是藏式风格的民居、最坚固的学校、设施一流的医院、各族人民的笑脸。
但我们不能忘记:玉树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它是一只涅槃重生的凤凰。
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6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造成2698人遇难。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为逝者点着长明灯。
站在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前,最为显著的标志建筑就是感恩纪念碑。看着一个个救灾英雄的群雕,仍能感受到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人民解放军、医疗卫生人员,以及从全国各地,大江南北聚集而来的各种救援队伍和力量,不畏艰难、无私奉献。
玉树的重建,开创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的灾后重建——这里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60%。
玉树酒店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地震之后,重建的玉树更洋气了。住店的客人告诉我,她是西宁人,走遍青海,仍然认为玉树最美。
地震发生后,向导也曾经到玉树做一年志愿者。他指着山上金光闪闪的寺院说:“政府投入大量经费重建寺院,你看,现在搬迁之后的寺院更加气势恢宏。”
5
还有更多值得书写...
当然,青海不止有藏族,它是54个少数民族的家园,包括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近半。
玛多县的冬格措那湖像是陷入大地的一枚翡翠。在冬格措那湖的房车营地里,我们晒着暖暖的高原日光,吃到此行最美味的阿卡包子(一种藏式牛肉包子)和手抓羊肉。负责人告诉我,这个营地属于一家股份制公司,村民是这里的股东,服务人员也都来自村子里。
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更是百亿产业。化隆被誉为“拉面之乡”。目前共有11.31万名化隆籍拉面人在全国337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1.8万家,实现年总产值近135亿元,被国家9部委确定为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全国90个试点县之一,并开始走向海外。
这背后是化隆政府规范工艺和标准,提供从店面装修到供应链的全方位指导,甚至还有“拉面贷”。
2016年,化隆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通过拉面产业实现摆脱贫困。只要去学习拉面制作,不仅可以获得工资,还提千元政府补贴。学徒期结束后,国家继续提供5万元人民币的三年无息贷款,鼓励手拉面创业。如果没有不良信用记录,可以继续贷款开一家拉面店,“拉面经济”由此展开。
前段时间我去了孟加拉国报道。孟加拉国的临时政府首脑尤努斯是一位经济学家,因开创“微额贷款”,提供资金给因贫穷而无法获得传统银行贷款的人而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我不禁想到:中国大地上正在发生和实现的,难道不更值得书写?
欢 迎 探 讨 合 作斯里兰卡小妞:资深岛民,写兰卡最多的中国人。
长居科伦坡的中国记者,出版7本书,斯里兰卡国营报纸《星期日观察》专栏作者。曾独家专访时任斯里兰卡总统、总理、外长、国防部高官,商业大咖以及艺术家,同时也是旅行者和徒步爱好者,住遍岛上酒店,足迹慢行4大洲30多国。
出版作品包括:指南《中国国家地理.斯里兰卡旅行指南》、旅行笔记《印度,不可思议》, 译作《勇者征途:攀登七大高峰》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