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通俗语言讲解金融的逻辑

以通俗语言讲解金融的逻辑
2024年06月16日 04:18 贵阳日报官方微博

  金融是什么?很多人眼中的金融,大体上有两种面目:一是太过于高大上,因而是搞不懂的“谜”;一是太过于世俗化,因而是唯利的“俗”。那么,金融的真实面目到底是怎样的?金融的社会意义在哪里呢?对一般人来说,又该怎么学好、用好金融呢?——这些都是陈志武教授《金融通识课》一书中回答的问题。

  陈志武教授是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与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从1986年去耶鲁大学读金融开始,他已经学习、研究、教学并从事金融行业30多年了,却一直遗憾于没有一本合适的金融学通识读物来帮助大家了解金融的全貌。《金融通识课》即是陈志武教授的一次尝试,书中避免抽象的理论和数学模型,而以通俗语言讲解金融的逻辑。

  陈志武教授认为,“金融的核心任务是解决人与人之间的跨期价值交换,让未来和今天的价值进行兑换”。比如:张三今天把10万元借给李四用,同时李四承诺一年后归还本金并付利息10%。这样,张三牺牲今天的钱以换得未来的收益,而李四要牺牲未来的收益,但今天可以先用上这10万元钱。同理,股票投资、基金、债券、保险等等,这些都是交易双方跨越不同时间点所做的价值交换。问题是:万一李四跑掉了怎么办?或者人不跑,但一年后李四有钱却不愿意还,或者干脆就没钱了,那该怎么办呢?

  作者认为,在金融市场出现之前,人类做了很多文化和社会组织创新,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跨期承诺的挑战,提升人与人之间跨期交换的安全度。书中以传统的“养子防老”为例作了阐述:儿子年幼时父母在其身上投资、供他读书,等儿子长大了必须为父母养老作为回报——父母跟儿子之间是在做跨期交换。为了保证跨期交换能顺利完成,儒家通过“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作为约束。可见,传统的“养子防老”就是一种金融安排。换言之,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实际上是因为金融市场缺失而产生的,是为了解决本来应该由金融解决的一些问题而来的。

  传统文化的背后,其实含有丰富的金融逻辑。这也意味着,一旦金融市场发达了,许多传统文化内涵就需要改变。这就是金融学的社会意义。

  在书中,陈志武教授依循历史的演化,以41万字的通俗语言,运用丰富的实际案例给读者补了一堂金融与社会关系的课,帮助读者快速梳理金融的逻辑:书的第一部分讨论没有金融的传统社会是如何通过文化和社会关系解决跨期价值交换的问题的;第二部分谈论借贷市场,特别是借钱花的金融逻辑话题,梳理过去对借贷市场的误解;第三、第四部分围绕公司金融、商业模式的问题,既从公司管理者、创业者的角度,也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讨论如何分析、评估各种投资机会;第五部分是关于投资理财的,介绍一些典型的投资类别,包括股市、房地产等;最后一部分是有关银行的内容:银行的起源、经营和监管挑战,为什么金融危机容易发生,中央银行是干啥的,银行监管的逻辑又是什么,等等。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