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最卷的投资领域,今年砍了

去年最卷的投资领域,今年砍了
2022年06月13日 23:08 投资家网站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

作者 | 刘晓月

疯狂的半导体涨价潮,在持续18个月之后,出现了掉头向下的迹象。

这段时间,先是有三星、小米、OPPO、vivo等手机厂商接连“砍单”,中国主流安卓手机厂商已经削减了约1.7亿部手机订单,约占2022年出货计划的20%;后是有笔记本电脑厂商迎头赶上,几乎所有一线PC品牌都开始下调年度出货目标,宏碁、华硕等品牌下调幅度平均超过20%......

许多机构更是直接表示:半导体旺季将终结。如野村证券4月起改变对半导体偏多看法,表示半导体“下半年将无旺季效应”,将进入订单、获利下修期,预期股价落底时间最快在7、8月后。

而半导体的冷风,也吹到了资本市场。据勾股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半导体ETF跌幅将近30%,较历史高点(2021/7)回撤40%。市值TOP10中,中芯国际去年至今最大回撤44%,韦尔股份为61%,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均超过50%。卓胜微作为过去30倍超级牛股,回撤一度达到69%。

一级市场的“天价半导体”之风,也开始发生逆转。据某投资人表示,过去两年遇见的半导体项目,估值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即使这样也有大量的投资人抢着投资。而创业者的姿态都十分咄咄逼人,但今年以来态度发生了大转弯,已经敲定估值的纷纷加快融资节奏,其他的项目则主动出击寻找投资人,“主动表示可以在上一轮估值基础上加一点点,甚至平轮。”

但量价齐跌,可能才只是刚刚开始。

无VC不半导体,行业投资有多卷?

“无VC不半导体”的盛况,是过去两年资本市场上演的奇景。

在经济及金融市场的大环境下,可供VC/PE选择的优质赛道并不充裕,而半导体行业在技术、市场、退出渠道上的确定性显得格外诱人,引得大量资本趋之若鹜,还吸引了一大波原本扎堆在新消费、互联网等的投资人。

供求决定价格,半导体项目的估值也随之水涨船高,但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机构们只有“take it or leave it”(要么接受要么出局)的选择。所以行业的投资开始内卷,机构们明明已经心里滴血,但还是咬着牙,与同行的竞争谁估值开得更高、投的更多更快,甚至市场不乏A轮融出B轮、C轮估值的案例。

半导体行业投资之火爆,从汽车智能芯片创业公司地平线就能看出——C轮融资轮到从C1到了C7,轮次之多闻所未闻,而且“已经不是靠抢就能进,企业对投资方要求很高”。

投资方阵容之豪华也是蔚为壮观,几乎囊括了市场上大部分活跃的专业机构和产业资本,这一轮融资金额已经远远超过大多数知名公司的IPO,估值也涨至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0亿元)。

在资本的助推之下,相当多半导体公司在成立一年就能有好几亿的估值了,再快速经过几轮融资后,估值就能暴涨至几十亿——到这时,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本,恐怕已经没人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产品了。

不少投资人表示,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就是过去两年半导体的估值暴涨现象。但时间来到今年,更为刻骨铭心的事情来了——半导体新股大面积破发。

投资的企业虽然成功上市,基金却反而陷于亏损。进入2022年以来,半导体新股都不好过。据Wind数据,2022年初至5月,半导体与半导体设备新股破发率达到了80%。

在四月期间,甚至上演了7家半导体企业IPO、有5家上市首日破发的盛况。在这其中,不乏知名投资机构追捧、自带独角兽光环的明星公司。

比如翱捷科技,号称“基带芯片第一股”,其第一大股东为阿里巴巴,其他股东还包括小米、上海浦东系,投资大咖红杉资本、深创投、红土创投等。然而“出道即巅峰”,股价从发行时的164.54元/股跌到了如今的69.90元/股,60%的市值就这样蒸发了。

行业终于开始渐渐认清现实——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技术创新,而非估值。只是在前几年狂热浮躁的环境下,人人都忘记了这个最简单不过的道理。

“这些企业已经被投烂了。”有业内人士表示,相当多半导体项目在这两年拿到的钱,已经透支了太多的、甚至未来都达不到的价值。

“天价半导体”的根本逻辑变了

从产业端来看,“天价半导体”的逻辑已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支撑高估值的基础不复存在。

半导体下游应用主要包括5个领域——智能手机、PC、消费电子、ICT基础设备、工业控制、汽车。但现在,这些领域的需求均出现了明显缩减的情况。

在需求萎靡之下,供给却出现了芯片产能过剩的情况。

此前半导体的暴涨,是由于疫情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的供应链产生巨大冲击,产能供给明显不足。加之美国制裁大棒的威慑,中国为了规避断链风险,也加大了半导体行业的战略投资。

热潮之下,各大厂商都在大幅提高产能,到了现在,由于需求不振,这些大幅提升的产能开始过剩。

雪上加霜的是,海外的产能供给也在持续修复,其他国家都开始撸起袖子加油干。像美国已经准拿出520亿美元,用于支持芯片生产。欧洲拿出了430亿欧元的芯片法案,想要提升欧盟自身在全球产业链的地位。

而且对于国内的半导体企业而言,看似高大上,个个都是高科技的包装,但其实主要聚焦在中低端,未来在需求减退、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将会遭受到更加猛烈的冲击。

其实这种下滑的苗头,已经在一季度上市公司的财报中得以体现。以国内半导体龙头卓胜微为例,在过去3年,利润分别增长206%、116%、99%的情况下,2022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却下滑了6.7%。而另一大龙头韦尔股份,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下滑13.9%,对比过去3年分别高达221%、481%、65%的利润增速,一些不同寻常的信号已经显现。

总而言之,半导体的量价齐跌,可能才只是刚刚开始。而产业端的变化,也会传导到资本市场上。

从一哄而上到一地鸡毛,

科技创新不能是“名利场”

说白了,还是资本市场过于急功近利。对企业寄予了不切实际的期待,亲自喊上去的估值就相当于亲手制造了泡沫,就必须为此承担后果。

比如卓胜微,一家在国际市场占有很小的新兵蛋子半导体设计公司,无论是技术实力还是市占规模都与国际龙头相差很大,却硬生生地被YY成“科技茅台”。

自2019年6月18日上市至2021年上半年,公司股价一路飙涨。卓胜微上市初每股发行价35.29元,股价在2021年6月30日达到544.68元/股的顶峰,涨幅达1443.44%,市值直逼行业国际老大,但当下股价却仅有195元,下跌已不是仅仅用腰斩来形容。

还有曾经众星拱月般的“芯片独角兽”寒武纪,上市时光环笼罩、明星资本加持,上市首日的股价涨幅一度超过300%,市值突破千亿。但就在这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寒武纪的股价却坐了过山车一般急转直下,如今股价跌到了64.5元、市值258.6元,与1194亿元巅峰市值相比,已蒸发近80%。

而在受人追捧的“独角兽”光环之下,是连年亏损的“吞金兽”实质。据寒武纪数据显示,公司2021年归属于母净利仍然亏损,全年预亏8.47亿元,较去年亏损扩大94.98%。再看从成立至今的净利情况,2017年到2019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约为-3.81亿元、-4105万元、-11.79亿元,三年累积亏损约16亿元。

其实,人人追捧之下,半导体行业实际已经呈现巨大泡沫。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严峻的情况下,半导体自主创新之梦愈发迫切,掀起了一波热火朝天的半导体投资建设盛景。“做水泥、做饭店、做海鲜的公司都来做芯片,中国的半导体企业数量大增。”

前段时间,有家新近冲击创业板IPO的公司引起社会关注——据其招股书显示,截至2021年9月20日,芯微电子在册员工本科学历16人,占比2.02%;高中及以下学历占比82.47%。有网友戏称:“靠大专生研发芯片,果然不同凡响。

盛况之下,不只是资本期待在半导体赛道上一夜暴富,还有无数期望财务自由的中国半导体从业者。

在2020年末开始启动的全球芯片涨价潮之中,芯片价格是几百倍的疯涨。就连余承东也吐槽,汽车行业一颗普通的芯片,市场价为10-20元,现在被炒高至2500元,而一辆车需要9颗这样的芯片。

在这股热潮之中,市场上传出了半导体销售从业者各种换车换房的神话和奇迹。欧美原厂炒货,大代理参与炒货,分销商疯狂囤货涨价,各种大小机构芯片销售以各种方法和手段去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份奶酪。

但创投市场的一片火热,股价的一路上涨,却没有技术和研发的切实支撑。如知名半导体分析师顾文军曾经评价,在半导体产业竞争的森林之中,国内有大象,也有狼、有狗,但更多的是兔子和蚂蚁。但是,国际上竞争形势都是大象、狮子、老虎在竞争,并且在不停地的整合。

总而言之,无论“天价半导体”,还是“半导体估值被砍”,都需要我们产业认真反思——板凳要坐十年冷!技术创新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一哄而上的拥挤势必会造成一地鸡毛的结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