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三年业绩变脸,芳源股份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

上市三年业绩变脸,芳源股份主体信用评级被下调
2024年06月27日 18:28 和讯网

  6月26日晚间,芳源股份《关于“芳源转债”跟踪信用评级结果》的公告。公告内容显示,公司的主体信用等级现为A-,评级展望保持稳定。同时,“芳源转债”的信用等级亦同步调整为A-。

  相较于前次评级,公司的主体信用等级由A+降至A-,而“芳源转债”的信用等级亦相应下调A-。根据资料显示,主体信用等级由AAA至C共9个等级,每一个信用等级可用“+”、“-”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等级。

  评估报告显示,评级结果调整是考虑到芳源股份2023年受产业链去库存影响,主要客户订单锐减导致收入快速下滑,叠加金属材料价格持续下降、存货大额减值损失对利润造成较大侵蚀、固定资产折旧增加等,导致出现大额亏损,同时经营现金持续大额净流出,债务规模持续增加,杠杆水平高位上升,偿债压力大,未来盈利水平仍存在不确定性。

  上市三年业绩变脸,订单下滑偿债压力增长

  据了解,芳源股份主要从事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镍电池正极材料、锂盐等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为NCA三元前驱体、NCM三元前驱体、硫酸镍、硫酸钴、球形氢氧化镍。公司于2021年8月6日正式在科创板挂牌上市。

  财务数据显示,芳源股份在上市未满三年的情况下,其业务表现出现显著逆转,呈现大幅度亏损态势。2021年,芳源股份上市首年的营业收入为20.70亿元,其归母净利润为0.67亿元;然而,至2023年,尽管营业收入微增至21.02亿元,但同比却出现28.37%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其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额高达4.55亿元,同比下降幅度高达9,613.73%。

  在2023年度,由于主要客户的订单量显著减少等因素,公司的业绩遭受了较大的冲击。具体而言,公司对前两大客户的依赖程度较高,其中第一大客户与第二大客户的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重分别高达40%和35%。受产业链去库存趋势的影响,公司2023年订单量下滑,营业收入同比出现了28%的下滑。

  对于2023年业绩下滑,芳源股份年报中表示:“下滑原因主要系报告期内镍钴锂等金属价格持续下跌,导致公司本期产品销售价格及订单量下降,同时导致报告期内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大幅增加;公司募投项目建成投产后固定资产折旧、人工成本、摊销费用等固定支出增加等因素,导致报告期内单位成本上升,毛利率下降。”

  由于业绩显著下滑的严峻形势,公司的现金流状况呈现出疲软态势,同时其资产负债率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流出达到5.43亿元,资产负债率则由2021年的53.44%显著攀升至2023年的65.90%。

  评级报告指出,2023年公司经营现金继续大额净流出,日常营运资金依赖外部融资;加之当期仍维持较大规模资本投入,总债务规模持续增加,截至2024年3月末,负债率上升至70.56%,现金短期债务比降至0.63,EBITDA利息保障倍数及FFO/净债务等杠杆指标均表现不佳,整体偿债压力大。§

  技术变动风险,产能利用率下降

  对于芳源股份而言,电池行业存在技术路线变动的风险,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市场份额提升至66.1%,而芳源股份聚焦的三元锂电池市场则增长乏力、市场份额持续下降27%。

  根据研究机构EVTank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出货量163.8万吨,同比增长43.4%;三元材料出货量66.4万吨,同比微增0.9%;钴酸锂出货量8.0万吨,同比增长2.6%;锰酸锂出货量9.4万吨,同比增长36.2%;其中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在整个正极材料中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66.1%,较2022年进一步提升。

  在三元材料市场份额下滑背景下,芳源股份的三元前驱体订单量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进而导致了其产能利用率的下滑。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23年,芳源股份NCA三元前驱体生产量、NCM三元前驱体生产量分为8724.39吨、3685.59吨,产能利用率分别为40.20%和21.68%。与之相对比,2021年,NCA三元前驱体和NCM三元前驱体的产能利用率则分别达到85.03%和55.82%。

  值得关注的是,芳源转债的募投项目为年产5万吨高端三元锂电前驱体和1万吨电池氢氧化锂项目,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0.50亿元,该项目已于2023年年中投产。根据公司2023年年报显示,芳源转债已拥有8.6万吨三元前驱体及1万吨锂盐产能,按此推算,三元前驱体产能利用率仅14.43%。

  面对产能利率不足问题,芳源股份已经开始停止部分扩产项目。2024年3月,芳源股份终止了计划在广西开展的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产能项目,并调整了其他三元前驱体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

  评级报告指出,为应对产业链去库存对三元前驱体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公司正通过产线改造等方式增加电池级碳酸锂产能,但目前电池级碳酸锂厂家产能充足且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公司作为新进入者,存在市场需求、客户拓展不及预期等风险,未来新产品碳酸锂能否带来预期收益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同时,考虑到动力电池技术的更新迭代快,未来公司若未能及时跟进行业内技术发展趋势,将对公司的经营和财务产生不利影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