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场地不能消失

新音乐产业观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 | 九鱼

前几日,法兹乐队官宣了「黄河入海流」的超限定巡演。之所以叫“超限定”,是因为八个城市的九场演出地均是百人规模的小型 Live House。

2024年年初,在主办「有朋自东方来」和SXSW音乐节邀请之下,法兹乐队以全新五人阵容第三次前往美国巡演。其中一场在奥斯丁的小场地演出经历,成了此次超限定巡演的灵感来源。

法兹乐队在SXSW音乐节(演出纪录片截图)

乐队通过这次巡演,“炸”出了不少承载了至少两代摇滚人的小场地记忆。法兹乐队早年巡演过的很多经典场地已不在了。原本预定了13年前首次巡演时的上海育音堂凯旋路老店,不想巡演官宣之后老店进入闭店倒计时,不得不改换新店举行。这让乐队意识到,如果不抓紧时间回归,很多曾经陪伴成长的场地可能真的没有机会再演出了。

大乐队反哺小场地,可视作乐队和团队对大摇滚时代的一种怀念和致敬,对乐迷喜爱的回馈。这显然并不能成为一个日常计划,或者说,单靠一两次巡演能改变的状况是非常有限的。但如果将此看作一个实验或者新的起点,也许能帮助更多小场地被看到,从而逐步走出困境。

在运作中摸索平衡

在奥斯汀演出当晚,法兹乐队的经纪人孙怡感觉自己在现场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法兹乐队:“刘鹏的眼神特别犀利,整个人的状态就像下一秒要生吞了自己一样。”回国后不到三个月,「黄河入海流」的超限定巡演就落地官宣了。

当一个乐队成长到一定体量,无论是从设备、票务还是乐迷体验的角度出发,选择大场地都更为合情合理。从小型演出场地开启职业生涯的大乐队数不胜数,重回小型场地演出的大乐队并不多。在运作此次巡演时,孙怡就发现这其中还有很多需要平衡的事。

在选择巡演场地时,孙怡主要遵循了两个标准:小和值得。场地面积足够容纳300人以内最佳,其次就是场地或者主理人在摇滚行业内都有根源于本地摇滚场景长期的坚持和坚守,值得被大家再多关注多看到的。

巡演公布之后,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场地联系到了孙怡。但让票房号召力一直很好的法兹乐队在小场地演出,首先出现的就是票少难抢的情况,由此就滋生出了黄牛高价票的问题;其次,则是硬件设施和空间大小的回缩,是否会影响乐队乐迷现场体验的问题。

在法兹乐队官宣了「黄河入海流」巡演的当晚,她在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上分享了一篇名关于这次巡演的想法。评论区也正如她告诉新音乐产业观察的那样:“开票以后最大的焦虑变成了大家反馈买不到票,一直说都被黄牛赚钱了。”

孙怡也提到希望这些演出场地能被大家看到的同时,也要做好奔赴原生态演出的心理准备。对于看惯了大场地或精致或配套齐全的演出的乐迷,特别是对于新乐迷来说,这次巡演必然会是一次新奇的体验和挑战。

她告诉新音乐产业观察,这样的演出肯定可以每隔一段时间就做一次,但到底怎么筛选场地和进行这样的项目,以及如何平衡也需要等到这一轮演出完后再思考。毋庸置疑的是,此次重回小场地,法兹乐队的表现力肯定不需要担心,甚至大概率会有超现场的表现。

小场地困境由来已久

法兹乐队从成立到现在已有十四年之久,一路从百人现场演到万人现场,在行业里已经算是新一代的摇滚领军者之一。在乐队成立的那年,内陆主供独立音乐人演出的Live House也才走出“地下”的灰色地带不到四年时间。

五年后,Live House就迎来了一次大范围的倒闭、搬迁的浪潮。其中,场地租金和闲置成本是那次浪潮形成的主要原因。哪怕是商业化一直走在前线的Mao Live House,也在2016年因为租金上涨,而不得不关掉了营业了十年之久的鼓楼店;直到一年后,才得以在五棵松再度启航。

在那之后,依然有很多小型演出场地在坚守着。在某种程度上,随着北上广高速发展而水涨船高的租金,也是现如今这些场子能全国开花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像成都、南京等二线城市算是小场地的主要落脚城市。

但哪怕解决了部分成本问题,小场地面临的局限依然很多。

票房难保证。票房是大多数小型演出场地的主要收入,小场地因自身设备和体量等客观局限,大乐队不来,小乐队没什么观众,票房走不起来。

演出市场有限。光说成都地区,千人场的演出场地或者 Live House 几乎遍地都是,中小型的反而不多。一到周末,大家同时都有演出的情况下,再加上音乐节,小场地几乎没什么竞争力。

运营能力参差不齐。大多数小场地都很难支撑起一个完整且专业的运营团队,日常活动和线上运营的工作基本上是场地主理人在做。在运营效果则很难保证的情况下,有的甚至会直接选择随缘。

以上三点算是小场地相对于早期的繁盛,如今已经濒临消失的主要原因。在市场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小场地要想活下来,早已不是一件光靠情怀就能完成的事了。

只不过,虽然难以统计从那一个个百人场里走出来过多少“大乐队”,但毋庸置疑的是,将来还有无数个新乐队需要他们的存在。

小场地不能消失

“不是很有名、想要巡演的新乐队可能票就卖几十张,还要支付场地费就等于赔钱。除非你特别有钱,就是玩。”成都24D SPACE 的主理人邵强曾说。现在他感觉这种情况不但没改变,还更严重了。

他曾专门做了一个支持本土新乐队的演出系列,名为“东门雄起”;遇到不错的新乐队,他也会为他们组一个拼盘演出。在他看来,没有压力的演出环境才是健康的。

邵强认为,像法兹乐队这样的乐队能回归小场地还是个别现象,但如今大型演出票房也开始下滑,回归中小场地重新找回演出的冲劲儿,对很多已成名的乐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法兹此次巡演的北京站,将在左野主理的东市OMNICLUB举行。左野也希望有更多成名的乐队回归小场地,“大场子的观众都是为了观摩偶像,没有小场地那种演出气氛”。

法兹在西安(摄影师:挖土)

只在小场地里能讲出来的故事,不胜枚举。相对于大场地,小场地始终多了一份人情味和给新乐队成长的空间。这是为什么小场地不能消失的关键之一。

近年来,有不少小场地开始扩充或者调整营业模式。有的是以文化客厅的形式,白天举办文化活动维持收入和人流量,晚上再专心搞演出;有的自己做独立厂牌,接演出的同时,也输出音乐作品和音乐人,运营时间超过十年了的成都小酒馆和家吧就算其中较为成功的案例;有的则将空间分开利用,酒水区和演出区分开运营,以酒水收入代替门票收入。

现如今,很多小场地的存在形式越发多元化了,但始终不变的,还是它们给到新乐队和独立音乐人的一份份出头机会。

从小场地一路演到大场子的法兹乐队,这次选择重回小场地做巡演,形式上,是一次追求原生态演出的尝试;情感上,则算是对曾经收到过的扶持和信任一次诚意的回报。更重要的是,如果单方面地将此次巡演作为一次实验,或者是一个类似于“反哺计划”巡演模式的起点,效果好的话,极有可能有助于小型演出场地扩大生存空间。

对于大多数乐迷和音乐爱好者来说,小场地犹如当年虾米音乐般精准的日推,是接触到新兴音乐、音乐人和同类的桥梁。如今越发多元化的存在形式,更是将其效用范畴衍生成了一种完整的生活方式。

“那天回去的路上,我们自己拖着设备往酒店走,所有人都特别开心,很原始的那种现场带来的能量,持续了好久。”孙怡描述乐队在奥斯丁演出结束后的场景,实际跟乐迷在小场地看完一场演出的情景极度吻合。这也是小场地不能消失的主要原因。

-全文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