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是发展汽车产业的基础。随着我国交通运输、汽车机械等产业的不断发展,轮胎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轮胎产业体系,轮胎生产技术不断提高,轮胎科技成果不断涌现,不少工艺已经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而伴随着行业整合,轮胎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更是在世界范围内做大做强,滚滚向前。
疫情管控放开,出行链条快速恢复
国内,2022年底疫情管控逐步放开,“衣食住行”中“行”率先复苏,公商务和居民出行明显增加,这也带动了航空、铁路、公路的需求,与之相关产业链也逐步走出了周期底部,轮胎行业就是其中之一。
国外,疫情后政府大量发行货币支持经济,带动了消费快速增长,同时也推动了海运费的大幅上升,消费好叠加运输成本高便造成海外轮胎经销商大规模的补库,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随着消费降温,海运费的回落,海外轮胎经销商也开始了去库过程,目前来看,海外半钢胎库存已经基本回归正常,在此过程中轮胎龙头企业的开工率逐渐爬升,走出了经营底部。
图:国内航班量与座位数
七天移动平均恢复比例
图:全国公路货运量及
整车指数关系


资料来源:中国民用航空局,长江证券,左图区间为2023.1.7至2023.7.7;右图区间为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
图:我国半钢轮胎出口量
图:我国全钢轮胎出口量


图:我国半钢轮胎企业库存
图: 我国全钢胎企业库存


行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在世界范围内做大做强
轮胎行业在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快速发展,随着设备技术的引进,轮胎企业数量,产能也得到了快速增长,根据申万宏源证券数据,2010年之后,企业数量开始逐步下降,行业开始整合,大企业市占率增加,2013年以后,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开始下降,一方面源于国内竞争加剧,一方面源于出口双反严重,龙头企业开始国外布局。

图:中国轮胎企业数量从10年后逐步下降

图:轮胎制造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13年迎来高峰

资料来源:申万宏源证券,区间为2003年至2020年
近年来,海外龙头产能扩张放缓,市场集中度不断下降,给了后面企业,尤其国内龙头企业追赶的机会。普利司通、米其林和固特异三家公司是全球轮胎行业的领军企业。据美国《轮胎商业》统计,2021年上述三家企业的销售额合计达633.9亿美元,占全球轮胎市场的38%。海外龙头仍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研发技术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遥遥领先其他轮胎厂商。尽管海外龙头强大影响力犹在,但行业集中度却在2008到2020年,市场份额CR3从48.9%下降至37.7%,CR10从72.4%下降至63.1%。新兴国家的中型规模轮胎企业正在不断增加其市占率。
图:海外龙头市场份额占有情况

图:国内龙头市场份额占有情况

资料来源:公司公告,申万宏源证券,2021年
国内企业产能转移至东南亚,靠近原料产地,借助当地便宜劳动力,成本端相比国际巨头有明显优势,而且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自身产品性能也向国际龙头靠拢,价格方面,又比龙头企业同类产品低很多,性价比优势凸显,海外经销商也越来越愿意选用国内厂商产品。
图:米其林、普利司通资本开支情况

图:国内企业的期间费用优于全球龙头

全球市场稳定,国内市场存较大提升空间
轮胎是消耗品,需求的刚性较强。在汽车行业发展初期,轮胎需求主要受汽车产量影响。但随着汽车保有量逐步增加,轮胎替换需求超过配套需求成为影响轮胎行业的主要因素。就新车而言,轿车与轮胎的配套比例为1:5,载重车与轮胎配套比例平均约为1:11;在替换市场,每辆轿车每年需替换1.5条轮胎,工程机械与载重机械的替换系数高于轿车。替换需求保证了全球市场的稳定,即便是金融危机期间,轮胎替换数量下降幅度也低于10%,需求的韧性很好的得到体现。

图:全球轮胎销售额

图:全球轮胎配套胎及替换情况

资料来源:长江证券,区间为2011年至2021年
国内来看,虽然汽车销量增长不在,但汽车保有量继续保持增长,同样对轮胎需求提供助力,同时,国内千人汽车保有量与发达国家比仍有较大差距,未来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
图:中国汽车保有量

图:千人汽车保有量(重要国家对比)

国内龙头已现经营优势,滚滚向前
国内轮胎龙头企业,经过多年打拼,都已经形成适合自身发展,并有别于他家的发展理念和路径。工厂布局更加国际化,设备工艺更加自动化,销售产品更加多样化,在全球竞争力稳步提升。
短期来看,行业周期已经走出底部区域,行业开工率明显回升,部分龙头企业生产体现出供不应求的特征,同时原材料成本在过去一年中明显回落,作为原材料成本占比极大的制造业,成本端价格回落,更有助于龙头公司利润弹性的显现。
长期来看,全球市场增长稳定,国内市场也有提升空间,行业未来还会继续整合,龙头企业凭借自身管理优势,在成本管控,市场开拓方面更具竞争力,在全球市场份额也有望逐步抬升。可以期待,未来将有国内轮胎企业成长为世界的著名品牌。
本文作者:孙鹏
权益研究部 研究员
复旦大学经济学硕士,12年研究经验,主要聚焦于周期领域研究。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