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 | 趣说外号(下)——外号与演戏

青未了 | 趣说外号(下)——外号与演戏
2021年11月28日 06:23 齐鲁晚报

文|王胜波

外号和演戏,本是毫不相干的两种事物,由于演戏为取外号提供重要来源,两者便有了紧密关联。

在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匮乏年代,人们难得欣赏文化艺术。为了活跃节日气氛,让村民们享受一点文艺餐味,但凡有一定条件的村会利用冬闲时间,从村民中遴选演员,排练戏剧,在春节前后演出供群众观看。

由泥腿子“农民”搭建起的艺术草台班子所演绎的村戏,在当年确实为生活单调的农村群众带来欢乐愉悦,同时也给一些人为人起外号提供了机会。

通过演戏为人起外号,是把演员饰演的角色的名字或外号嫁接到该演员身上,往往是饰演反面人物者为多,演员表演的越精彩,演绎角色越逼真,越容易摊上外号。

很多村庄打解放初期,就有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剧目的习俗,因而以戏中角色为演员起外号的风气由来已久。我们邻村有一位五十余岁王姓老者,人们都叫他王登云。起初我认为这是他的本名,后来从老人们口中得知他并不叫王登云,而叫王某魁。他早在50年代时演吕剧《小姑贤》,扮演剧中的王登云,遂获得这一外号,取代了其本名,本村及附近村的人们都叫他王登云,以致年轻人根本不知这是他的外号,认为他就叫王登云。外号被人叫了二十多年,王某魁倒已习以为常,可是他母亲却一直忿忿不平耿耿于怀,因为剧中王登云的母亲刁氏,是一个百般刁难、折磨贤惠儿媳的刁钻泼辣的老妇,老太婆认为人们称他儿子为王登云是在影射讽刺她,常常咒骂那些为他儿子取了外号的人。

有一年,有个村演出著名传统吕剧《墙头记》。该剧剧情是善良的张木匠好不容易将儿子大乖和二乖拉扯成人,可是两子不孝,对年老体衰的父亲冷酷无情,兄弟约定以半月为期轮流养父,但二人常常因为大小月份发生争执,相互推诿都不接纳父亲。逼的老人骑在两家之间院墙的墙头上。饰演俩儿子的演员,把大乖的贪婪自私和二乖的虚伪奸猾及二人对父亲刻薄寡恩的不孝嘴脸,刻画的惟妙惟肖。次日,人们便分别把两名演员称作大乖、二乖。烦得二人好不懊恼。不过那位饰演大乖演员对他老父老母能力尽孝道,悉心赡养,为此过了几年,人们不再叫他大乖;而另一位饰演二乖的演员,对他年迈的寡母则薄情寡恩,忤逆不孝,真是一个名符其实的现实版的二乖,因而他一直被人们叫做二乖,直到他去了另一个世界。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顺应当时形势,农村演出的大多是宣传阶级斗争题材的戏剧。这类戏又分两部分,即反映解放前地主恶霸对贫苦农民的剥削压迫和农民反抗压迫的戏,还有反映解放后地主等阶级敌人搞破坏活动而被人民群众粉碎了复辟阴谋的阶级斗争戏。通过演出这类戏,产生了相应的外号。

有个村儿演出歌剧《三世仇》,该剧说的是恶霸地主、伪保长活扒皮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为霸占农民王老五土地,施用催租、逼债、栽赃和陷害等手段,残害王一家,使王老五家破人亡,仅剩孙子虎儿在乡亲营救掩护下逃脱,参加了解放军。后来虎儿随军打回老家,解放了家乡,镇压了活扒皮。演完戏卸下妆,饰演恶霸地主的演员便获得活扒皮的外号。

有个村儿演的吕剧《瞎老妈》,剧情与《三世仇》大同小异,也是恶霸地主为霸占农民土地,使农民被逼自杀,妻离子散,农妇哭瞎了双眼。所不同的是,剧中恶霸地主的外号为“五铁耙”,因此,演完戏后,恶霸地主的饰演者便被人们叫做“五铁耙”。

还有些村演过类似题材的戏,剧名我已忘却,只记得扮演地主恶霸的演员,后来被人们叫做活阎王、黑心狼、老坏种等;有扮演地主狗腿子的演员被起上候三、刁四、催命鬼之类外号。

有个村有个叫大柱的人,春节时村里演歌剧《白毛女》,他扮演恶霸地主黄世仁。他把黄世仁逼迫杨白劳以女抵债,凶狠残忍的恶霸形象和糟蹋喜儿时贪婪淫邪的色狼嘴脸,表演得惟妙惟肖,活脱脱的就是黄世仁再世。据此,村人把大柱叫做黄世仁。当时农村有的人被人当面叫外号并不在意,可是大柱和妻子却不然。妻子性情强悍泼辣,人不敢惹,外号母老虎,夫妻俩对人们起的“黄世仁”外号心烦意恼,谁要当面儿叫大柱声“黄世仁”,能被他俩骂个狗血喷头,因此村人都是背地里叫他外号。有天傍晚时分,有个小贩在大柱门口,亮着一盏嘎斯灯卖能做虾酱的小虾,母老虎买了虾,便去井上挑水。走在街上,她听身后有人说话,只听一个女人问道:“你手里端的什么?”一个男人答道:“我买点小虾好做虾酱。”女人道:“在哪儿买的?我也去买点儿。”男人道:“在黄世仁门口买的。”母老虎听到“黄世仁”三个字,停步回头看去,只见暮色中几人围在一起,又听一人说道:“这虾闻着挺鲜的,你在哪儿买的?”男人道:“就是在黄世仁门口有卖的。”母老虎顿时勃然大怒,她把担杖、水桶向地上一掼,施出泼妇骂街手段,破口大骂:“是哪条狗在那儿瞎汪汪?你叫人家是黄世仁,他作践了你妈、你姐、你妹了,还是逼着你爹喝“斩子”(即做豆腐的卤汤)死了?你妈的臭X,你有种再出来叫俺黄世仁,看我敢不敢用担杖擂死你个狗杂种!”她一开骂,那几个人早走的无影无踪,街上却聚集不少看热闹的人们。第二天这事儿被人们当作笑谈,传扬开来,大柱的黄世仁名号叫的更响了。

全国解放前夕,伟人曾告诫我们:“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拼死的斗争,我们绝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在这著名论断指导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产生一些以粉碎阶级敌人的捣乱和破坏活动为题材的宣传阶级斗争的戏剧。在家乡有的村庄就演出过此类戏中的《箭杆河边》《夺印》等,有的演员就得到了所饰角色的绰号。

寨头村演出《箭杆河边》,其他演员包括扮演妄图变天的地主佟善田的演员,都没被起上外号,唯独扮演二流子的演员大刘,在演完戏后,摊上了外号。

农村人演戏,凡扮演地主狗腿子、小特务之类的丑角,在舞台上都爱夸张丑态,以博观众眼球,大刘也不例外。他饰演被地主蒙蔽利用的游手好闲的二赖子,剧中他的戏份不大,仅出场两次,总共四、五分钟,可是在短暂的表演中,他大耍噱头,丑态百出,十分卖力。

轮到扮演二赖子的大刘出场,清脆的小铜锣敲出小丑出场惯用的节点声:“呆呆齐呆乙呆呆”。踩着节奏点儿,大刘粉墨登场,只见他的脸被涂的五颜六色,身着破衣烂衫,戴一顶扎撒着帽耳的破棉帽,形同流浪汉。他缩肩弓背,屈膝弯腿,踏着小锣敲的小丑节点,双脚一上一下踩动,蹀蹀躞躞,走着蹒跚碎步,随着小锣声逐渐紧凑,他的走动逐渐加快,两片帽耳忽上忽下颤悠不止;他还不时朝着观众翻眼耸鼻,歪嘴吐舌,做出种种滑稽怪相,他身后尾随四五个儿童,拍掌念道:“二赖子想发财,丢下锄头做买卖。生意不成财没发,反倒欠下一身债。”大刘的表演不断引发观众哄笑和鼓掌,事后他便被人们叫做二赖子。

我在一处公社银行所任信贷员时,服务片中有个村的村民全为陈姓,村会计是个四十余岁的中年人,我听村民私下都称他陈瘸子,我心中纳闷,会计的腿完好如常人,人们怎么称他瘸子呢?他平时不苟言笑,我不好贸然问他。一天趁他不在办公室,我问和他对桌办公的村保管员:“陈会计的腿好好的,为什么都叫他陈瘸子?”保管四下看看,见屋内只有我俩,便说:“这事儿你可别问他,谁要当面儿叫他陈瘸子,他就和谁急。他这个名儿的由来,是十几年前,在一九六三、六四年吧,村里演戏,他扮演剧里的陈瘸子,就是那个叫陈景宜的坏蛋。”他压低声音继续说:“人家演的太像了,再者他本人花花肠子多,好用手里的那点权在村里呼风唤雨,根据这些,群众叫他陈瘸子。”保管员一番话使我恍然大悟。

陈瘸子是《夺印》剧中一号反派人物,是个阴险毒辣的坏分子,他耍阴谋,篡夺了村的行政权力,在盗窃集体稻种时摔坏了腿,却要伪装成为保护集体财产而受伤。后来在上级派来的何书记带领群众与他展开激烈斗争,粉碎了他种种阴谋,夺回了被他纂取的权力,在面临失败下,陈瘸子企图制造沉船杀人,被群众擒获。透过保管对我神秘兮兮的解释,我解读出其中的信息:陈会计虽然不是陈瘸子一类的坏人,但他胸有城府富有心机,是个长袖善舞乐于包揽村内事务的人;群众对他有所顾忌,怕得罪他;保管员对他心存芥蒂,两人虽为对桌同僚,却是同床异梦,矛盾颇深。

(作者该文手稿,这是上、下两集文稿的反页)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的运动中,诞生了革命样板戏,许多村庄跟风演出其中的剧目,如《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于是在一些村儿里,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外号,演过戏的演员,有的被人们叫做鸠山、胡传魁、刁德一、座山雕、毒蛇胆。。。。。。

唯一被人们以正面人物名字命名外号的演员,只有后疃的王某林,因为他扮演英雄人物太到位了。

后疃离我村很近,是我村对后耀庄的习惯叫法。有年春节后耀庄演出《红灯记》,为演好戏该村领导颇下番功夫,除在村中精心遴选演员,还到县城京剧团聘请专业导演指导,借来背景、道具和演员行头。通过精心组织、认真排练,戏演的颇为精彩,效果很好。戏中主角李玉和扮演者王某林表演的尤为出色。

王某林身高一米八,长得相貌堂堂,很是英俊。演出时,经化妆后登台的他,更显得英姿勃发,正气昂然。他高擎红灯的挺身亮相,他一招一式的表演动作,他字正腔圆的唱腔、道白,显然是经导演的精心指导,刻意模仿样板戏演员浩亮。他把李玉和对提篮小卖的女儿的深情疼爱、应付鬼子搜身时的机智镇定、面对母亲、女儿喝诀别酒的悲壮豪迈,怒斥敌酋鸠山的大义凛然、赴刑场就义时的慷慨从容,演绎得淋淋尽致,恰到好处。

王某林的精彩表演博得观众的喝彩和掌声,观众纷纷称赞:“看人家演的真好,和电影《红灯记》里的浩亮演的李玉和,活活像!”从此王某林的李玉和名号不胫而走,传遍十里八村,人们当面背后都叫他李玉和,我村儿有人称他为“后疃李玉和”。直到九十年代,王某林已年近花甲,仍然有人叫他李玉和。有一天在村中,我看到一位老人手提一条鲅鱼,有人问他在哪儿买的?老人答:“在南街买的,后疃李玉和在那儿卖,他现在贩鱼。”

能以英雄人物名字为外号,人们以为王某林对此一定会骄傲、开心,其实不然。有一次有人问他:“别人演戏摊上讨厌人的外号,你演块《红灯记》得了个英雄外号,一定高兴吧?”他说:“高兴啥啊?都那样叫我,其实我心里很不舒服。你想想,俺本姓王,却给改了姓,姓李;再说李玉和是牺牲了的英雄,用一个不在人世的人的名字,整天被人叫来叫去,觉得心里真别扭。”

旧时有种现象,即有外号者男人居多,而鲜有女人、尤其是年轻女子有外号;只有少数为人强势、性情悍妒,或者爱传播隐私、爱嚼舌根的中、老女性,容易赢得诸如母老虎、母大虫、母夜叉、长舌妇、传声筒之类的外号。我想这种现象,可能与旧时女性参加社会活动少、以及女性性情温柔矜持、不喜抛头露面招惹是非有关。

然而,何庄却有一妙龄女郎有两个外号,是两个美妙的含褒美之意的外号。何姑娘天生丽质,她身段儿苗条窈窕,五官端正标致;她有一与众不同的特点,即没有一般少女的白皙肤色,她的面孔黑中透红,然而这非但没弱化她的姿色,反而令她更具别样韵味、健康的美,在黑红脸色反衬下,何姑娘越发显得唇红齿白,秀眉明目。凭着相貌出众和黑红肤色,人们称何姑娘为“黑周正”,也有人叫她“黑牡丹”。

美妙的外号传响周边村庄,使何姑娘斐声乡里,好奇而又想入非非的小伙子,都想见到何姑娘,一睹芳容为快,而见到她的人都赞叹,姑娘真不是浪得虚名,真是名实相符的黑周正、黑牡丹。后来黑周正与一位仰慕她美名的年轻军官结为伉俪,成为随军家属又安排了工作,凭着她的美丽名号而跳出农门。

多年前,我曾看到一篇论外号的文章,作者在文中说外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我真不知这一论点有何依据?在我看来,除少数褒美的外号,其它外号向好里说,只能算是一种“黑色幽默”,而那些侮辱、歧视、贬损人的外号,只能是糟粕、渣滓,为他人起这类外号,是有违文明、道德的行为,是与“劳动人民的智慧”格格不入的。

当今社会,为人取外号的现象越来越少,乃至近乎绝迹了,我想,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吧。

(作者该文手稿)

【作者简介】王胜波,山东莱阳市人,1954年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烟台市分行,已退休。酷爱读书,略通古诗词。愿与书为伴,乐享人生。已有多篇文章刊发在《金融文坛》杂志、中国金融作协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作协山东创作中心微信公众号、齐鲁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其中《潇潇秋雨中,我见到敬爱的周总理》获492.4万人次阅读量。

壹点号海岛寻梦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