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五大更新目标,济南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出炉

明确五大更新目标,济南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出炉
2022年12月14日 07:06 齐鲁晚报

记者 孟杰

“济南市城市更新,是指在城市建成区以及市政府确定的其他城市重点区域内,为持续改善城市空间形态和功能,对旧住区、旧村庄、旧厂区、旧市场以及历史文化要素等存量资源开展的建设和治理活动。”近日,济南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济南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对“城市更新”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并明确济南市在空间格局优化、历史文化保护、民生提升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等五大方面的更新目标。根据更新目标,确定城市更新核心任务,塑造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强化历史文化保护,提升人居环境品质,促进产业创新,推动节能减碳可持续发展。

构建四大更新圈层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规划》结合济南现状存量资源和更新实施能力,以五年为周期分类制定近期更新目标。在规划的时间里,落实“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优化提升。构建“历史城区”“二环以内”“中心城区”“市域范围内其它建成区”四大更新圈层。

历史城区圈层突出保护优先,严格落实历史文化保护底线要求。加强芙蓉街-百花洲、将军庙、山东大学西校区3处历史文化街区及商埠区“一园十二坊”传统风貌区等历史文化要素保护,恢复老城肌理格局及传统风貌,提升空间环境品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严控新建项目高度、体量及规模,探索可持续的更新实施模式。

二环以内(历史城区以外)圈层要突出优化肌理,着力提升综合承载功能。持续疏解老城非核心功能(包括疏解一般制造业、普通仓储物流、区域性批发市场等)。推动工业功能转换,发展创新产业,改造升级老旧商业区。将旧住区及城中村,公园、山体、流域等景观地区,重要道路、轨道沿线空间,古城、商埠区、泉城特色风貌带等重要风貌区和小清河特色文化带等作为重点更新区域。

中心城区(二环以外)圈层突出产城融合,持续完善城市功能布局。以旧住区、旧村庄及旧厂区更新为重点,保障高精尖新技术产业用地供给,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济南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长清大学城等重点区域更新,促进“学、研、产、城”全面融合。加强旧住区改造及精细化治理,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设施布局。

市域范围内其他城区重点突出协同更新,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以黄河风貌带、现状林地、湿地、水系和基础设施为重点,试点推进基于生态修复和基础设施绿色更新的示范引领项目,探索新时代“现代化田园城市”的城市更新路径,助力北部建设全面起势;加大章丘区、济阳区、莱芜区、钢城区老城区内旧住区、旧村庄改造提升力度,推动旧工业厂区转型升级;改造平阴县、商河县内旧住区、旧村庄,改善县城人居环境。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

彰显济南特色风貌

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更新”规划中,更加注重保护优先、有机更新。历史城区范围内,按照“点面结合、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路,重点推进芙蓉街-百花洲、将军庙历史文化街区及商埠区渐进式更新,防止大拆大建和过度商业化。有效利用特色文化资源,注重空间文化场景塑造,展示各类文化场景、实现老字号IP活化,彰显历史资源特色。

《规划》提到,围绕“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实施环境整治,恢复泉水文化景观。保护泉水资源,遗产区内各项更新活动须将“泉·城文化景观申遗”刚性要求作为前置条件。统筹“泉·城文化景观申遗”核心地区的泉水公共空间整治、文化旅游线路提升、交通组织优化和基础设施建设,为讲述泉水故事、彰显泉城文化提供支撑保障。重点实施泉水申遗环境整治、泉水展示系统、泉水周边业态升级、泉水空间活力提升等各项更新任务。

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加快推动沿黄地区城市更新。开展黄河沿岸生态修复,实施黄河济南段河道综合整治工程,打造黄河生态保护带。加强黄河沿岸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汉济北王墓、东阿古城等沿黄重要文化遗迹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快打造黄河文化教育基地,壮大黄河文旅工程,整合沿黄自然生态人文资源,展现黄河风采、齐鲁风范、泉城风韵。

塑造“显山露水、整体和谐”城市形象,全面提升城市风貌。加强“一湖一环”周边、小清河沿线等重点地区的建设指引,彰显“山、泉、湖、河、城”一体的城市特色,加强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合理调整城市重点区域建筑高度,贯通山水视线廊道,对廊道内超高建筑进行逐步降层或拆除。按照济南风貌分区引导管控要求,完善公共建筑及住宅建筑的风貌形象。加强主次干道沿线、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存量用地的环境整治,提高美化水平。结合机场、铁路客站等交通枢纽建设及周边片区更新,打造具有济南特色的门户形象。

高质量完成老旧小区改造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民生提升改善”是济南“城市更新”的五大目标之一。持续推动老旧住宅小区更新改造,改善居住条件。高质量完成老旧小区“基础类”改造,逐步推进“完善类”及“提升类”改造。积极开展适老化改造,建设无障碍设施,推动老旧住宅楼加装电梯。以社区为单位,统筹各类设施,逐步从“单个小区改造”为主转变为“成片连片”改造。

落实十五分钟生活圈建设要求,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集约利用城市空间,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足城市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健全便民商业服务设施,促进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向多元共享转变;完备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保障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实现物业管理全覆盖,提高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健全社区管理机制,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物业管理服务平台相结合,推动城市管理进社区,全面提升社区的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

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体系,逐步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推动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宜居宜业。通过增加租赁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以及利用集体土地、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等方式,稳步增加住房租赁市场房源供应,优化市场房源供给结构,增加小户型租赁住房供应。推广建设绿色、宜居、智能的租赁住房,提升租赁住房品质。完善租赁住房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提升租住群体幸福指数。

健全公共开放空间体系,提升城市空间环境品质。建设“城市公园—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三级公园体系,打造“公园城市”。深挖空间资源,寻找零碎用地,鼓励将高架桥下、河道周边、老旧小区内闲置空间进行合理利用,激活城市低利用率空间,转化为绿色活力场所。结合更新片区的用地布局,合理优化控规路网,适度补充加密支路网,改善城市交通微循环系统。加快沿铁路轨道、沿主要干道以及轨道交通接驳换乘枢纽周边地区的更新改造。推动TOD综合开发建设,促进场站立体化、综合化、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带动周边区域城市更新。对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大容量公共交通站点周边用地进行整合和功能调整,完善片区多元功能,实现站点与周边居住、商业、办公等各类空间的互通可达。

盘活低效利用空间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规划》中提到,在“城市更新”中,要积极盘活四大更新圈层内的低效利用空间。

历史城区强化“文、商、旅、服”等主导功能,疏解非核心功能。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密集优势,建设文化服务产业集聚区,引导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服务等相关产业集聚,推进“古城—商埠”整治与复兴。

二环以内(历史城区以外)推动工业功能转换,发展创新产业,改造升级老旧商业区。逐步将传统工业区、零散工业区置换为总部办公、品质商业、商务服务、数字经济及文化遗产展示等空间,为高端新兴产业发展提供空间载体。改造提质一批老旧商业区,注重与周边资源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将现代化商业设施建设与传统泉城特色商业旅游文化融为一体,建设新型消费场景。盘活低效用地,结合科教资源优势培育创业、创新、创意产业。

中心城区(二环以外)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及新兴产业,提高产出效益。疏解调迁一般制造业,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及新兴产业。市域范围内其他城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保障产业用地供给。

不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充分利用既有建筑。精细化确定“留、改、拆”范围和比例,除违法建筑和被鉴定为危房且无修缮保留价值的建筑外,不大规模、成片集中拆除现状建筑,原则上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除建筑面积不应大于现状总建筑面积的20%,原则上更新单元(片区)或项目内拆建比不应大于2。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做好扬尘防控、涉VOCs环节管控工作,科学评估、审慎处置既有建筑,节约资源能源,实现绿色更新、生态更新。

全面推进既有建筑绿色节能改造,对更新片区内新建建筑,执行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逐步推广高星级绿色建筑、健康建筑、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通过光储直柔、废弃物再利用等技术,试点推进零碳建筑、零碳园区、零碳社区建设。

优化绿色交通体系,控制交通碳排放,倡导低碳、智慧出行。加快形成分片连廊、疏密有序的公交专用及慢行交通网络布局。加强公交车场、首末站等场站建设,保障公交场站用地,提高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在人口密度、车流量较大的更新片区,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布置、盘活存量停车空间。在古城区、商埠区、商业中心、居住集聚区建设“交通慢行区”。在城市更新中补充完善新能源配套设施。

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动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片区联动或跨区协同,通过连片成片规划以及转移支付机制,对生态用地改造进行合理补偿。加快建设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推进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开展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制定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加快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城市治理中的风险防控,推进安全发展和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建设,综合提升城市安全韧性。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