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三俊吴金鼎、梁思永、夏鼐

考古三俊吴金鼎、梁思永、夏鼐
2023年04月13日 20:04 齐鲁晚报

作者|许志杰

 考古学界有论,吴金鼎发现了城子崖遗址,但命名乃至进一步阐释龙山文化的重要性及其文化功能,则应归于梁思永。比这两人年龄稍小的夏鼐则是在殷墟发掘地与他们结识。三位先生都是在国家危难、急需人才之际学成归国的,他们志趣相投、理想甚远,都是为中国考古事业献身的奋斗者。

1904年10月7日梁思永在中国澳门出生,他是梁启超先生次子。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美预备班,本计划当年赴美留学,却在北京被汽车轧伤,耽误了行程。伤愈第二年赴美,后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考古和人类学。留美期间参与美洲印第安人古代遗址的发掘。梁启超曾自豪地宣布儿子是“中国第一位专门考古学者”,此话无谬。1927年梁思永应父亲要求,曾短暂回国跟随有“中国考古之父”誉称的李济先生,到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并受邀在清华研究院担任助教,次年返美继续深造。1930年,梁思永获得哈佛大学考古与人类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

与梁思永显赫的家世相比,吴金鼎1901年出生于山东安丘县一个耕读之家,世代务农却崇学上进,到吴金鼎这辈家中四男均考入大学。1919年,吴金鼎从齐鲁大学文理学院社会历史学系毕业并留校任教,1926年考进清华研究院,读人类学,后师从李济先生。一年后吴金鼎返回母校齐鲁大学继续任教,并开始对济南周边的历史遗迹进行考察。1927年到1928年,吴金鼎对平陵城以及附近的城子崖进行了六次有目的的考察,并基本确定城子崖为重要历史遗址。当时齐鲁大学尚不具备独立考古资质和发掘条件要求,吴金鼎就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导师李济。

1941年参加四川彭山崖墓发掘的考古人员,左一为吴金鼎,右二为夏鼐。

收到学生提供的消息,李济与“史语所”所长傅斯年商量后,并取得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的同意,联合成立“山东古迹研究会”,对城子崖遗址进行有秩序、有保护的发掘研究。傅斯年任“山东古迹研究会委员长”,李济任田野工作主任,王献唐任秘书,日常工作由吴金鼎负责,第一次发掘之后吴金鼎被任命为“山东古迹研究会”负责人。

1931年10月9日至31日开始了第二次发掘,这次带队的是梁思永,吴金鼎、王湘等参入发掘。城子崖遗址最上层是周代文化遗址,中层是夏代的岳石文化层,最下层是原始社会晚期的新时期文化。陶器多为手制,这些陶器技艺精湛、造型独特,遗憾的是制作工艺已经失传。由出土的卜骨、筑版与夯土分析,梁思永断定城子崖文化与殷商文化为直接的传承关系,同时又反衬对殷墟建筑遗址的重新认识。城子崖遗址发掘,首次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被称为“黑陶文化”,后经梁思永提出,统称为“龙山文化”。

在城子崖遗址第二次发掘中,梁思永与吴金鼎密切配合,在多个方面进行更为切合实际工作的改进。一是改进工作方法,梁思永建议改变第一次发掘中六名民工同挖一个坑道的做法,分批段逐次增加人数。开始为两人同坑操作,坑深达到一米之后再增派一人,此后每掘深一米增加一人,以减少费工费人现象,扩大作业层面,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另一个是由麻纸包裹出土古物,改为用布袋装出土文物。当时麻纸价格很贵,且易破损,改为布质口袋后可重复使用,便于封存和运输,成本也大大降低。

1937年吴金鼎以论著《中国陶器》(英文版),获得伦敦大学人类学(考古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他先后在“中研院史语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带领团队,在四川、云南从事考古调查,被誉为“中国西南地区田野考古的奠基人”。抗日战争胜利后,吴金鼎毅然受邀回到母校齐鲁大学,为齐大回济南出力巨多。

无论做什么工作,在吴金鼎的心里,田野考古始终是第一位的。他曾给同在伦敦大学攻读考古学博士学位的好友夏鼐写信,表达自己对田野考古工作的眷恋:“自胜利以来,弟无时不在梦想着田野工作。俟一切安定,弟必及早返所陪诸兄再晒太阳也。”

吴金鼎与夏鼐1935年在殷墟发掘之地安阳侯家庄工作站相识,当时正在伦敦大学读书的吴金鼎回国搜集论文材料,空暇时到安阳殷墟遗址发掘现场观摩。当年春秋两季继续发掘安阳西北冈殷王陵,这是殷墟第十一、十二次发掘和西北冈殷王陵的第二、三次发掘。殷王陵的发掘,规模宏大、工作精细、收获丰富,是中国考古学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作。殷王陵的发掘,共发现1232座殷商墓葬,其中大墓10座,对认识殷代社会及其发展水平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梁思永和夏鼐都在其中,这时梁思永与吴金鼎早已成为挚友,与夏鼐则是初见。三个年轻人志趣相投、理想甚远,于是结为相好。

夏鼐谈到吴金鼎时说:“他的诚恳,他的朴素,初见面时便令人心折,相见恨晚。”吴金鼎回英国不久,夏鼐也到伦敦大学学习人类考古学。夏鼐回忆说:“在英伦时,我和他人很少往来,但时常不惜跑几里路,爬上几十级的楼梯,到他所住的三层楼小阁上去看他,一起聊天。有时在不列颠博物院中工作后一同出来,在英伦的狂雾中,并臂相偕,一面行走,一面谈话。”他们真的是情若手足的好兄弟,而且都是为中国考古事业献身的奋斗者。

三人中,夏鼐年龄最小,出生于1910年2月7日,温州府永嘉县人(今温州市)。他于1934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10月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学习近代考古学。按照当时的规定,出国前要在国内准备并实习一年,因此夏鼐以实习生的身份于1935年春到达安阳,参加梁思永主持的殷墟西北冈墓群的发掘,夏鼐在实际工作中学到许多考古学的知识和技术。这一年,吴金鼎、梁思永、夏鼐相识,这也是一段美好故事的开始,甚至可以推断在安阳认识吴金鼎,是夏鼐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夏鼐见到了在英国读书的吴金鼎之后,决定放弃留美资格,接受吴金鼎的邀请与推荐,进入伦敦大学学习人类考古学。吴金鼎取得博士学位后归国,加入由李济先生兼职领衔组建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领导四川、云南等地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研究。1941年7月,夏鼐获得博士学位后学业结束,甫一归国便追着吴师兄而去,以“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委员身份,放下行囊,拿起铁锹,参与吴金鼎主持的四川彭山崖墓发掘工作。

梁思永

夏鼐深情地说:“吴先生待人接物,总是那样春风满面,一团和气。至少我还没有见过他红着脸和人家争吵过。吴先生的吃苦耐劳,令人钦佩,虽然有时似乎过于刻苦,或不必要地自苦,然在自私享乐盛行的今日,有几个这样的好人?吴先生以忠厚对人,有时令人觉得过于忠厚老实了。吴先生不喜宣传,憎恶夸张,所以除了熟人和同行以外,知道他的人并不多。但是他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功绩,是永远不会被泯灭的。”

1948年9月20日,吴金鼎因患胃癌在济南病逝,年仅47岁,令人惋惜。1950年8月1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正式成立,郑振铎任所长,梁思永、夏鼐任副所长,可惜两人共同工作的时间只有四年。1954年4月2日梁思永因心脏病突发在北京逝世,享年50岁。夏鼐1962年任中科院考古所所长,到1982年时长20年,成就卓著、界内永念,夏鼐1985年6月19日在北京病逝。

梁思永、吴金鼎、夏鼐三位先生都是在国家危难、急需人才之际学成归国的青年才俊。其中吴金鼎、夏鼐在抗日战争期间冒着硝烟战火回到祖国,他们不贪恋国外的生活、学习、研究环境,完成学业即刻回国。他们携手勉励、尽心而作,筑起与世界同行比肩的中国考古高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