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有顺批评专著《文学的深意》出版:一部“当代文学面面观”

谢有顺批评专著《文学的深意》出版:一部“当代文学面面观”
2024年12月12日 13:58 齐鲁晚报

文|成雨桐

当代文学虽然是行进中的文学,大浪淘沙的文学,依然需要真正具有深度的批评。这种批评在品鉴、判断、筛选的同时,也应该有温度、有深意。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山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知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的批评专著《文学的深意》,较为全面地呈现作者近些年来对当代文学的观察和思考。

《文学的深意》

谢有顺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该书分“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等诸多文体,涉及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如莫言、韩少功、阿来、于坚、张者、徐则臣等,对多部当代作品,如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应物兄》《回响》等进行了文本细读;同时,更有对孙绍振、陈思和、陈晓明、李静等学术名家和文学评论者的批评方法的论述。从文体到人,从文本分析到评论的评论,谢有顺全面展示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动态的体察和洞悉,本书可谓一本“当代文学面面观”。

文学如何与人的内在生命、与我们身处的时代现场发生关系,是作者谢有顺真正关注的问题。他认为,写作者只有将“人”安放在文本中,才能作出不虚假、不矫饰的真文学与真批评。他援引钱穆先生对“善”这一中国学术思想的最高精神所在,进一步引申说:“诚与善里面,才有真学问、才有真文学。”

他注重学术的深入浅出,注重文学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双重维度,对速朽的泡沫和永恒的价值有清醒的认知,正因为如此,谢有顺的文学批评才有“破圈”的表现。

在书中,作者首先对当代文学的总体进程与写作转向进行了分析,之后,论题从作家选择文体的自觉性、令人愉悦的“文学性”、到文学与“南北”地域之关系,不一而足。谢有顺始终把握文学作品与时代现场的关系,注重用历史的眼光观察文学浪潮的起伏变化,同时注重申张反思的价值。“反思能让一个人快乐,它意味着你洞悉了另一种真相。人也许不认识人,但灵魂认识灵魂。”

谢有顺认为,“肯定当代小说也需勇气”,应当对新时期四十年的写作成果予以承认,同时也要鼓励创作者探索新的话语方式和文体,在讲述关于人性、震撼灵魂的故事上鼓起雄心。而面对新的文学样态,“批评家应该是一个在场者,一个有心灵体温的人,一个深邃理解了作家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

在《如何批评,怎样说话?》一文中,谢有顺对当前文学批评疲软无力的现状进行了反思。代际的断裂、过度的理论缠绕和过度的道德审判,都让当代文学批评朝向空洞和匮乏而去。“相信文学的价值”,是谢有顺给出的解决办法。“重新确立起对文学的信,其实就是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值得肯定的价值,文学也能充分分享这一价值。”对于文学创作者和批评者而言,无所信则无所立。充分相信文学自身的价值,才能使批评从幽闭的书屋走向更大的世界。真正公正的批评,是对人性的洞见与真诚;真正有质量的批评,应当与作品、读者共享一个生命世界。

以生命的文学,理解生命的存在。文学创作与批评不仅是“术”,更是一种“道”,应让具有人格力量的“人”行进在这条大道上。作者谢有顺说,“写作变革的大方向应该是道德勇气的确立和理想信念的重铸,写作的最终成果是创造人格、更新生命。有必要重申,人格仍然是最重要的写作力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