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中国房地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23年05月05日 09:01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过去35年,中国房地产行业自城镇住房改革起步,高速发展且伴随着密集调控和政策反复,至2021年已达高点。地产企业为何追求高周转和快极致?内部运行逻辑是怎样的?蒋波(中欧EMBA2021级)回顾了中国地产行业的昨天和今天,并预判了明天趋势。

蒋波 中欧EMBA2021

新希望集团(昆明公司)总经理

1

地产行业的三个阶段

从1988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启动以来,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发展了35年。到2021年,增长迅猛的商品房市场达到高点,全年销售额17.4万亿,相当于全球GDP第七、八名国家的经济规模。

房改十年后的1998年,国家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之后地产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政策变化及其叠加影响。

起步之初,政策各方面非常鼓励地产行业,是鼓励发展阶段。2002年至2016年,则进入密集调控与政策反复阶段,周期不断显现。

2012年起,尽管强调要调结构,但囿于经济增长压力,特别是金融危机以后,对地产行业的金融端——围绕加杠杆——又进行了新一轮的赋能和刺激,房地产从之前普通的建筑行业演变为泛金融或者准金融行业。

可以看到,2014年以后,地产开发的增长核心从自有资金变为银行或者融资机构的资金,所有端口的融资渠道能开则开,造成大量的钱涌入这个行业。因而,2016年之后开始进入长效机制阶段,即如何让行业健康又安全地发展。

过去30年,地产在中国经济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998年正值国企下岗潮的高峰,地产行业吸纳了大量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缓解了社会就业压力。

过去二三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地产贡献的占比约20%,如果加上上下游,整个行业为经济发展贡献更多。由于地产规模大,在经济冷热转换间起到了压舱石、稳定器的作用,没有造成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2

追求高周转和快极致

我们做了一些模型分析行业的内部运行逻辑。按照现在的开发速度,假如企业现有起始资金20亿元,原本仅可以购买1宗15亿元的土地,但通过回款和开发贷的时差,两年之间便可撬动总值60亿元的5个项目,还能持有55亿元现金。只要一直拿地、融资,等到四五年后,投资收益才会最终算总账。

这个模型的核心在于,越拿地,各种成本越低,手上也越有钱。这也是为什么2013年左右开始,每一家企业都在讲高周转、快极致,追求冲千亿。这是一个赌明天的循环。

在行情不太好的时候,假设利润率前置条件不变,即使每个项目亏损,前几年只要持续拿地并做好阶段性回款,资金断链的时间就会不断延后,现金流还能维持,规模依然可以越做越大。

若能熬到市场好的时候,可能就活过来了。但即便项目本身盈利,如果短期回款不足,现金流还是会断。

过去六七年,高周转比利润率更重要,被行业普遍推崇。从拿地到开盘的时间被不停刷新,从8个月缩短至最少4个月。凭借高周转加上银行杠杆,企业规模迅猛攀升,从几百亿扩张到几千亿的企业比比皆是。这也导致那些原来不激进的房企在缺乏规模后,融资渠道、供应链等被关闭,不得已而被动激进。

在前几年市场很好和房价上升的基础上,整个行业打满杠杆,房企不留现金,像买股票一样满仓,不断用更多的项目维持规模无限制地上升。

在房价只涨不跌,整体需求量只升不降的前提下,行业依靠高周转发展,做大现金流和规模,不断有热钱持续维持行业的基本用钱需求。然而,市场终归是有顶部的。随着人口增速放缓、人均居住面积接近发达国家水平,需求在2022年达到顶峰,行业规模很难再像过去一样高速增长。

不仅如此,很多房企项目出问题的原因在于,前面的项目亏损后,仍然拿着高负债的钱持续扩张,透支未来的利润。拿后面的利润侵蚀前面规模,无限制地激进,到2022年行业总负债已高达58万亿。这个行业如果硬着陆,对金融端、房屋交付端都有严重后果。

3

调控思路

2016年起,确定了调结构、调长效机制后,一直到今天,所做的调整以及提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要求,目的是为了防止房地产硬着陆,促进健康稳定的发展。

行业因金融端而兴起,调控最开始也逐步收紧各个端口的融资渠道,到2022年,长效机制已经初显成效。但因疫情,也为了维护经济增长,央行又开始降息,造成又有很多钱进入地产。可以说,2020至2021年是地产业最后一次狂欢。

2022年下旬,调控升级,提出了企业融资端口的三道红线以及购房端口的两道红线,全面把融资的不可退让线划清。突破了这个红线,融资比例、融资金额均受到全面管控,将这个行业从根上做出完整的调整。

期间,房企旧债较多,获得新的融资渠道也很困难,许多房企出现了无法偿还旧债的状况;加之疫情影响,加重了整个市场销售的障碍和阻力。

实际上,2021年开始,各个企业均在调整降负债,但政策叠加和市场的急速变化,使房企来不及转弯。

到2022年,建立长效机制和「三稳」的目的基本达到了。以往地产是一个高利润行业,但现在自有资金的回报率已经不高了。财务状况良好或有集团支持的房企会获得信用优势,是这一轮能活下来的关键因素。

4

未来进入买方市场

我们根据「新增城镇人口需求+存量住房更新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进行全国范围的测算。假设老旧小区在10年内置换完成,市场年均需求在13亿平方米,比2022年成交量降低30%。同时,投资需求也被抑制,中央提出「房住不炒」,目的是减少商品房的投资属性。

在需求和投资属性都下降的情况下,预计房企数量会减少一半以上,销售规模降低30%左右,但能够活下来的企业依然剩者为王,拥有稳定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按照均价1万/平方米计算,当下房地产的市场规模为13万亿,依然是全国规模排前三的行业。但整个市场的需求端一直在减少,供应端持续增加,以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一去不复返,未来将进入存量市场、买方市场。

日本软银的孙正义讲过时间机器理论:在某个发达经济体中发展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如果放到一个发展土壤比它晚一个阶段的经济体中,就会像乘坐时间机器一样回到几十年前,只需要把以前做的事情再来一遍。

在时间机器理论下,我们应该关注20-30年前的日本房地产行业。日本房地产市场在1990年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城镇化率达到了63%,之后日本开始严控房地产。这与中国在2021年开启调控时的城镇化率类似,城镇化达到这个程度时便开始了强烈的调控。

日本开始控制金融端后,房地产市场发生了巨变,规模下跌20%以上,投资客全面退场,具有投资属性的公寓商业市场的价格断崖式下跌,市场不断向需求端、改善端转型。

这也是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小房企全面退场或者清偿。但强者恒强,大企业的占有率持续增长,稳健型房企表现更优,在住宅销售之外,也开始成为综合型服务商,涉足商业、轨道交通等。一些有特色的中小型房企则进入养老地产、旅游地产或者高端市场等细分赛道,成功穿越周期。

地产的金融和杠杆红利在过去能解决90%的问题,以后这方面的红利基本上消失殆尽。未来运营能力的重要性提升,更高质量、更优成本控制、相对科学化的快周转将提上日程。

每个行业都有起起伏伏,不管过往多么辉煌,同过去和解,向未来致敬,与客户同生就会与时代共生。

5

向核心城市聚集

房企在业务上的转变尚不明显,但在组织架构上的调整已经显现,基本所有的地产公司最近一年都在干两件事:合并、降本。业务上,2022年到2023年初也有触底现象。

新希望集团多板块经营,地产板块一直保持规模适中、稳健经营的状态,只投我们认为在当下中国极具安全、极具发展的城市。产品端方面也会聚焦,接下来将只做一个偏中高端的产品系。

对购房者而言也类似。房屋有没有投资价值,核心要看与持有成本的关系,房价涨幅能否覆盖持有成本是核心的评判要素。高涨幅的时代已经过去,应持有相对核心区域、价值较高的房子,非核心区又高成本的未必划算。

未来行业会急剧分化。不同于日本管控过度,地产规模骤降后起不来了。中国市场大,行业不会突然消失,但分化会很严重。未来,一些县级市、甚至二三线城市的房产不能碰了,几大经济圈、几大核心城市仍有空间。此外,未来房地产并不再是相对唯一的投资渠道,家庭投资的方向会更多元一些。

6

对未来房地产行业趋势的预判

1. 规模的预测:短期和长期收缩至10-13亿平米

2. 2022行业拐点已经完全形成,不会扭转

3. 改善市场将会是主力,户型面积逐年增加

4. 投资客退场,买方市场形成,市场竞争加剧

5. 企业分化,大型房企多元化,中小房企更专注细分领域

6. 金融化向劳动密集型行业转变

7. 运营收益越来越重要

播客上新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