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性挑战。到本世纪中叶,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达到16亿人,80岁及以上的人口增长速度则更快。同时,少子化问题日渐凸显。目前全球人口替代率已滑落至2.3,且持续下降。全球GDP总量最大的15个国家,生育率都低于标准的人口替代率2.1。但是,全球仅有三分之一的国家(占全球人口的28%)建立了涵盖社会保障所有分项的社会保护体系。作为后发者,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在此过程中,国家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并努力汲取国际经验,不断对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聚焦全球视野,构筑中国方案。9月23日,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国际高峰论坛在中欧上海校区成功举办,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主办,主题为“全球视野与中国方案: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多位领域重磅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出席活动。《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财经、《经济日报》、《光明日报》、中新社、《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现场详细报道,百度新闻、爱奇艺、中经传媒智库、网易财经研究院、经济观察报、腾讯新闻、凤凰财经、中欧官方视频号对本次论坛进行了线上直播,超200万人次线上观看。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莫负春致辞。他指出,“十四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面临着很多机遇,更面临着很多挑战。在经济进入低增长时期,新技术发展使劳动力的可替代性不断提高。就业稳定性下降的背景下,怎样确保社会保障体系的良好运行,仍有诸多问题亟待研究。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具有“咨询性”和“统战性”两个优势,紧密关注国家和上海的发展战略,精准选题、调查研究和推进落实相结合。希望未来能加强和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的合作,对养老金融、社保基金等重大问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为社会经济尤其是养老领域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中欧院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泓教授致欢迎辞。她表示,中欧于2022年成立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汇聚国内外社会保障学界权威专家、国家政策制定部门、国际高端智库机构和高校、养老金融企业家等各方研究力量,搭建国内外社会保障研究的学术网络和交流平台,充分发挥中欧智库力量,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为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政策的制定提供中国方案。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平台贡献灼识真知,促进产学研融合,为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养老金融 50 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原院长董克用教授发表了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建设多支柱养老金体系”为主题的演讲。他指出,我国总人口已开始减少,且趋势不可逆转。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在未来30年中加速上升,将达到35%左右,且这一比例将一直持续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老龄化不是面临“高峰”,而是将面对“高原”。结构不平衡是我国养老金体系的主要矛盾,这对养老金制度造成巨大挑战。他建议,第一支柱公共养老金要回归现收现付,目标是“保基本”;在此基础上,加快发展二、三支柱养老金,减轻公共养老金压力;变“储蓄养老”为“投资养老”,让更多人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联席主席迪帕克·杰恩(Dipak Jain)教授发表了题为“全球视野下打造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演讲。他指出,老年人口增加、人类寿命延长、生育率下降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已成为全球趋势,然后介绍了美国社会保障问题的潜在解决方案,包括延迟退休年龄、削减福利、增加移民和提高社会保障信托基金的资产回报率。在此基础上,他针对中国如何更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建议,包括采取促进人口增长的激励措施、改善教育和就业基础设施、完善养老金制度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退休人员生活质量;同时,还要通过“推动高科技创新”和“对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教育背景的外籍人才开放移民”来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宁光发表题为“老龄化带来的健康挑战与应对”的演讲。他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可以通过改变生育观来提高生育率,优化移民政策吸引海外年轻华侨归国,并提高预期寿命和工作寿命。他同时分享了自己对未来健康老龄战略布局的思考与建议,包括:管理层面,进行社区养老、集中养老,整合优势资源,集中照护;医疗层面,医疗服务向老龄化倾斜(医院里设置老年中心、老年科等);研究层面,要从机体、器官、细胞和分子层面深入研究衰老的本质和全生命周期能量代谢影响衰老的机制;干预层面,要基于衰老机制和代谢健康干预靶点的早期衰老预警策和相关代谢性疾病早期预测及精准个体防治。
在成果发布环节,上海商学院校长、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忠教授介绍了汪泓院长领衔的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作用机制、实施效应及优化路径研究》中期成果。研究项目包括健康中国建设的理论内涵和运行机理,指标体系及国际比较,经济社会效应以及战略举措等,举措主要包括:在服务领域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升促进人民健康的能力;在医疗领域完善医疗卫生体系,优化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在生活领域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国家发展的内生源动力;在产业领域加强健康产业引导,提供健康中国产业支撑;在环境领域加强制度政策协同,提升健康中国环境质量。
汪泓教授介绍了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近期学术观点,主要包括推动养老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完善个人养老金制度、加快发展养老金融市场、推动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她介绍道,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各级各类决策咨询项目50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作用机制、实施效应及优化路径研究》、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健康人力资本的测量与预测研究》等。
活动上《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23)》正式发布,出版单位社科文献出版社社长冀祥德表示,养老保险、社会保障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上海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上海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报告(2023)》的发布,将为大家深入了解上海社会保障的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等提供深具价值的借鉴。
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教授就“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社会保障制度”发表了洞见,她指出,当前我国老龄化呈现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的形势和特点。中国式现代化和社会保障要建立与老年化、新型工业化、绿色生态化、数字化、智能化相匹配的社会治理体系。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中国可持续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要充分利用人口优势支撑的大数据库。未来,中国式社会保障将会是“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全民共建共享+智能化手段”,要用制度优势,超大规模优势,组织全体人民,将不确定性转换成确定性。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院长彭希哲教授探讨了“人口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他指出,当前我国总人口持续增长的趋势基本停止,趋于进入负增长阶段。在潜在劳动力供应不断减少的过程中,通过劳动力教育和技能水平的持续提高、科学技术创新应用的不断突破、各种生产要素更有效的配置,完全可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老年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人力资源,而没有年龄歧视的参与是积极老龄化的重要支柱,也是老年人口维持良好健康状况的主要途径。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闽钢教授探讨了“老龄文明视野下积极老龄化战略的迭代发展”。他指出,未来中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这是可以预见的新国情、新变局与新发展。老年人口比例提高与平均预期寿命提升共同塑造着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出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一定远超目前的经验和研判。在这个意义上,需要超前研究,还需要用老龄文明的视角立足长远和全局来看待长寿社会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通过升级积极老龄化战略,激发不同老龄群体的发展活力、释放长寿红利,共建美好的长寿社会。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左学金探讨了“促进经济转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他指出,中国经济正经历转型,从传统要素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和技术进步推动增长。从需求侧看,过去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向更多依靠国内消费。国内消费率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或比重以及居民消费倾向的乘积,后两者均与社会保障相关,因此要提高国内消费率,必须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他建议,要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降低社会保障的费率;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升级为非缴费型、覆盖全体老年人的社会养老金或者零支出养老金。
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李军发表题为“养老金融与资本市场的双向融合”的演讲。他指出,海外养老金发展较早、规模较大,相比之下,我国养老金尚处于起步阶段,养老金融规模较小。近年来,养老金成为海外市场主流的投入资金来源,且呈持续扩张趋势,发展空间很大。资本市场为养老金融提供了长期回报,促进了养老资金的保值和增值。未来十年,我国第三支柱养老金的规模预计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届时将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巨量、长期稳定的配置资金;个人养老金除特殊情况不可提取、支取以外,在个人养老金长钱入市以后将会带动A股市场稳定运行,与养老金良性互动、相互支持;发展个人养老金有助于提升资本市场中机构投资者的占比,培养资本市场投资价值与长期投资理念,有望提升A股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提升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中欧金融与会计学教授、中欧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芮萌以“家庭养老金融资产配置优化研究”为题进行了探讨。他指出,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养老保险抚养比持续下降,基本养老金储备不足等问题加剧了养老压力。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三支柱发展不平衡,严重依赖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支出缺口增大,国家财政负担加重。发展养老第三支柱可以积累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调查显示,人民群众养老需求十分强烈,但养老金融知识欠缺导致养老财富管理目标和产品选择盲目。未来需要积极开展针对群众养老财富管理的投资者教育,意识到早期、长期、定期参与养老财富管理的必要性。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董登新教授就“三支柱养老金税制整合研究”进行讨论。他指出,2022年的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意味着中国三支柱养老金基本成架构,养老金改革进入深水区。在解决了养老金有和没有的问题后,现在三个支柱要做结构性的调整,可能是一个较大的工程。他提出,未来要统一私人养老金税制,即EET与TEE并行,由开户人自由选择;要改变报税资格,无资格缴纳个税的人,TEE缴费视作“税后缴费”;要统一EET提取个税,计入综合所得,同样实施相应抵扣;同时,要将私人养老金当年提取额直接并入综合所得年度收入额,并同样享受6万元基本费用扣除及专项附加扣除待遇。
最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主题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养老金融可持续发展”,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首席投资官苏罡、芮萌教授、吴忠教授、浙江大学人口数据与政策仿真研究基地主任米红教授、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中欧EMBA 2010)、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功润博士,在第一财经黄伟主持下展开热烈探讨。嘉宾们一致认为,加强投资教育,让民众意识到养老金融对未来养老生活的助益非常有必要。个人养老要早规划、早投资,进行长期投资、责任投资和专业投资。展望养老金融的未来,嘉宾们探讨了“社会化养老”“机器人养老”的可行性。大家坚信,随着中国经济更加发达和社会更加文明,养老金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中欧党委书记马磊主持了嘉宾介绍环节;中欧副院长兼中方教务长张维炯教授主持了上午的主旨演讲环节;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史健勇教授主持了成果发布环节;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欧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研究院副主任张健明教授主持了下午的主题演讲环节。
本次活动,政商学界专家围绕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领域的中国实践和世界经验,展开广泛而又深入的学术讨论与思维碰撞,丰富的研究成果和深刻洞见将为社会保障和养老金融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思路,为中国社会保障与养老金融政策制定提供政策支持与决策参考,为健康中国的建设贡献卓越的中欧力量!
作者:田佳玮
编辑:岳顶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