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赞颂「无序之美」?

我们为什么要赞颂「无序之美」?
2022年01月23日 09:30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科技的飞速发展,正让我们面临多重「前所未有」的状况。

在2021年末的中欧预见新锐演说论坛上,中欧白果教授提出,「躺平」和「内卷」等热词背后,是物质充裕乃至生产力过剩的背景下,人们开始反思对效率和力量的单一追求。

在此分享白果教授的演讲全文,也是试图回答,人类的追求是否应该进入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状态?我们的人生和事业,是否还有比房子和股价更广阔的内涵?

白果教授演讲全程视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助理教授

大家好!我叫白果,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战略学系助理教授。在课堂上,我的授课内容更多是聚焦在如何帮助企业家们捕捉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的机遇。

今天借着「中欧预见」这个机会,想跟大家聊一些课堂上没有机会讨论的话题,看看科技发展对人类社会体系更深层的冲击,以及我们可能的应对方式。

1

生产力的提升

减少了物质的「稀缺」

却带来了精神的迷失

人们常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们的生活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只是我们身在其中,往往并未对这种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有足够的认知和觉察。

其实回头想想,第一代的苹果手机2007年才发布,我们每天离不开的微信2011年才上线,而我们习以为常的移动支付在线下场景的广泛铺开,是2014年以后的事情了。

2020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平均每人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长达六个小时。我们的社交圈子越来越趋于线上,而如牛津大学的项飙教授所观察,物理意义上的「附近」正在迅速消失。

当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我们接触到的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生产能力越来越强,智能程度越来越高,人们感受到的,却往往并不是这种丰沛带来的踏实和喜悦,而是一种挥之不去的迷失感。

这种迷失不止体现在个人层面。在很多行业,我们看到企业家们在奋力狂奔,努力捕捉着目不暇接的一个个风口,却也不时感到困惑和无力。

在很多国家,我们也观察到社会的分化在加剧,不管是在收入层面还是共识的层面。我们曾经奉为圭臬的制度,似乎都处在一种摇摇欲坠的状态。面对危机,我们不但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甚至对于什么是好的,什么应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都很难形成共识。

钱理群教授曾说过,如果全球都病了,那么一定是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社会变动以及与之伴生的内在矛盾。

事实上,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不知不觉中,正将人类带到了多重「前所未有」的状况中。正是这些「前所未有」,使得我们过去经验的效能变得越来越差。

首先,人类的生存第一次不再受到生产能力的限制和困扰。当然了,「稀缺」是一个相对概念,只要我们的邻居,或者说我们的微信好友,比我们过的富足,我们可能总也摆脱不了「稀缺感」带来的困扰。

但在目前的生产力水平下,如果分配制度不出现大的偏差,人类是有足够的能力,生产出让全世界的人丰衣足食,不受基本生存问题所困的物质供给的。

事实上,在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较高的行业,我们会发现,增长的瓶颈不在供给侧,而更多是在需求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越来越多的行业看到产能过剩的现象。

这种变化本身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这种从「绝对稀缺」到「充裕」的转变,是我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的梦想。

然而,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稀缺的条件下,效率的提升、生产能力和战斗能力的进步,这些都是硬道理,是人类几万年的进化逻辑和目标。

而当人类的生存问题,至少在生产力的层面已经得到解决时,我们事实上又失去了一部分形成社会共识和判断未来方向的底层锚定。

这时,我们的共同目标应该是什么呢?

因为惯性,我们还是在追求着效率和力量。然而,在充裕乃至过剩的基调下,继续追求更强并不一定对人类整体的生存状态有什么帮助。

这种追逐,可能只在对比、在与他者的竞争中,才有意义。虽然这种竞争最终并不会让大多数人感受到福祉的提升。于是,我们收获了一大热词——「内卷」

同时,一些个体认识到这种继续追求更强的过程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或者意识到自己在这样一种内卷的竞争中,也没有什么胜出的机会。于是,我们又收获了另一大热词——「躺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完全不是中国所独有,很多的国家和社会都在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美国2020年9月份的辞职人数达到了破纪录的440万;同时数以千万计的工作岗位,无人问津。

最近B站上有个动漫特别火,叫《国王排名》。这部动漫的主角是一个叫波吉的小王子,他的父亲是巨人族的国王。为了获得超强的能力,国王与魔鬼做了一个交易,用儿子也就是波吉王子的力量,换取了自己力量的提升。

所以这个小王子永远像孩童一样弱小,连拿起一把正常的剑的力量都没有,甚至不会说话,也听不见。

就是这样一个小王子的故事,感动了非常多的年轻人。为什么?我个人认为,是人们对那种只以绝对「力量」定高下的传统判断标准开始感到不满。

如果我们的生产能力已经超过了我们生存的需求,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和制度还在不停地推着我们每一个人追求所谓的效率?

事实上,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效率?单一维度的、绝对意义上的力量评判,是否适应时代的要求?人们为什么不能追求自己个性的释放和特质的发挥?

这是一些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2

生产效率的提升

应该伴随对制度的改革

和对群体目标的重新审视

事实上,人类生产能力的每一次跃升,并不会自然地带来人类群体福利水平的提升,甚至往往会伴随着一段阵痛期。最著名的反面例子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生产能力的跃升,和人类福祉提升之间的「转换器」,是社会制度。

以福特主义为例,福特的创举如果只是设计出标准化的产品和流水线的生产模式,还不能被称为是一种主义。福特主义的核心,是分配制度的改革。

尽管汽车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行业,尽管福特工厂的效率提升更多来源于机器设备的投入和生产的流程改进,但福特意识到,大规模生产的价值,并不产生于汽车被生产出来的那一刻,而是产生于汽车被卖出、进而被使用的时候。

如果生产效率的提升不伴随需求的提升,或者说,不伴随大众消费能力的提高,那么,这种大工业生产是无以为继的。

因此,福特选择大幅度提高工人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并在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大幅度地降低了汽车的销售价格。

在这样的分配制度和定价策略下,生产效率与需求之间形成了良性循环,促进了美国经济和社会在战后长达三十年的繁荣发展。

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当物质的丰裕程度进一步提升,当机器在智能水平上也开始超越人类,当机器对人的劳动替代作用越来越强,我们又应该如何改革我们的社会体系呢?

这里面包含的问题太多太复杂了,不局限于分配制度的改革。在今天的演讲中,我们无法就这些具体的制度改革充分展开讨论。

我特别希望大家关注的是,我们是否应该对我们个人乃至社会群体的目标进行再次审视。

在太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在追求效率,可效率这个词,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们平时所说的效率,用经济学的话来讲,是资源的有效配置。这个理解暗含了两个假设:

第一,假设我们有一个既定的目标;

第二,假设我们有一套给定的资源禀赋条件。我们需要做的,是寻找到更好的排列组合方式,让资源在这一既定的目标维度上发挥作用。这自然是非常重要的。

但我们不禁也要问,这两个假设真的符合我们现在的时代要求吗?

首先,资源禀赋是给定的吗?这个禀赋自身是否可以发展?答案显然是可以发展。

而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最大化的那个目标,是单一维度的吗?在物质丰裕之后,人类的追求是否应该进入一个更加多元、更加丰富的状态?

我个人认为,答案也是肯定的。

3

我们对效率的理解

至少应该增加两个维度:

创新和多样性

因此,在我看来,我们对效率的理解,在原来的静态效率之上,至少还应该增加两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创新的维度。

我们对于未来的可能性,对于知识和技术的边界,需要持续地探索。而创新这个过程本身,一定存在很大程度的「无序」和「不效率」。

因为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定有打破现有秩序的行为,也一定会有失败,甚至是大量的失败。

每一个企业,每一个组织,都说他们鼓励创新。可是,我们有没有自问,是否真的能够容忍,乃至主动拥抱这种寻找过程中貌似「无序」和「无效」的行为?

我们是否愿意一定程度上背离那种「勤俭持家」式的传统美德,愿意承担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

我们是否真的愿意支持我们企业中的年轻人,乃至自己的孩子,去走他们自己认为好的路,哪怕我们已经看到那条路途的崎岖与艰辛?

第二个维度,是多样性的维度。

也就是说,当我们衡量效率时,我们关注的究竟是如何最大化地满足某一特定目标,还是不断释放更丰富维度的目标达成。

智能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深度学习技术的进步,让机器越来越擅长前者。

如果我们给计算机一个目标,比如AlphaGo下围棋的例子,我们要求人工智能算法完成赢得围棋比赛这个任务,它会完成的很好,越来越好。其学习速度是惊人的,更是超人的。人类的棋手早已不是AI的敌手。

但AI不会帮助我们扩展目标的丰富性。对于目标的选择,及其多样性的拓展,只可能由人类来完成。

所以,我们必须更加充分地理解,什么才是对人类最重要的东西。

在稀缺的时代,我们对自己需求的理解,往往受限于生存的必须。我们关注个体欲望的满足,特别是物质欲望的满足。

而当我们的物质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是否应该重新审视我们的追求,特别是,是否应该更多地去关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为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我们需求和价值的认识,只能建立在与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之中。

在今天的时代,还选择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悲哀乃至可耻的事情。我们的人生,包括我们的事业,有比房子和股价更广阔的内涵。

股东价值最大化理论的局限性已经日益凸显。对公益的持续投入,对社会的关注,对创新的热情,应该成为新时代衡量精英的首要标准,而不是金钱或者学历。

4

当机器智能越来越强大

整合和控制越来越容易实现

越需要赞颂无序之美、创造之美

非常幸运的是,我在越来越多的中欧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身上,已经观察到了这样的变化。中欧预见的每一位演讲者也都在向我们传达,他们关注的不止是利润,而是人性之美、创造之美、多样之美。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一直在关注机器与人类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把机器和人类放在两个对立面上。

可机器不是人的对立面,机器是人的延伸。机器的发展是造福人类还是伤害人类,并不取决于机器,而是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

我们的价值观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的集体目标是什么?

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组织,又以什么样的制度来实现它?

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我们自己可以给出。

而我们给出什么样的答案,决定了人类的未来。

在演讲开始的时候,我提到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面临多重的「前所未有」。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所未有」,是人类第一次拥有了毁灭自己的能力。

在机器智能越来越强大的今天,我们更要警惕人类理性的局限和狂妄。

因为,如果我们不足够小心,人工智能可能就变成了人工智障。毕竟,AI不仅很擅长学习我们的知识,也很擅长放大人类的愚蠢。如果我们给了它一套错误的目标,它也会忠实地将其变为现实。

当算力的提升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让我们越来越容易实现大范围的整合和控制,我们越需要赞颂无序之美、创造之美。

因为这种无序,才是更高层级的秩序,才能让我们远离自大狂式的偏执,才是对人性的保护,才是我们人类独有的宝贵才能。

谢谢大家!

来源:中欧北京(CEIBSBeijing)

本文根据白果教授在中欧预见新锐演说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经本人确认发布

编辑 :边晓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