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有多复杂,你读懂了吗?

“父亲”有多复杂,你读懂了吗?
2024年06月16日 08:51 新浪新闻

来源:福建日报

对多数人来说,父亲是一双成长中时常护佑的宽厚大手;但对一些人而言,父亲是一阵时隐时现的弥漫硝烟。“父亲”这一形象有多复杂,父爱就有多难定义。

如何理解父亲?在父亲节到来之际,不妨从名家笔下,与父亲的故事中,寻找答案。

在你的记忆里,父亲是严厉的,还是和蔼的?

或许就像这样——

严厉型

《父亲的严厉》——莫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父亲四十多岁,正是脾气最大、心情最不好的时候。在我们兄弟们的记忆中,他似乎永远板着脸。不管我们是处在怎样狂妄喜悦的状态,只要被父亲的目光一扫,顿时就浑身发抖,手足无措,大气也不敢再出一声了。

父亲的严厉,在我们高密东北乡都是有名的。我十几岁的时候,经常撒野忘形,每当此时, 只要有人在我身后低沉地说一声:你爹来了!我就会打一个寒战,脖子紧缩,目光盯着自己的脚尖,半天才能回过神来。

父爱如山(莫言 书)来源:莫言微信公众号

小时候父亲生气时严肃的脸,总让人心里发毛,不敢靠近,当然也只能乖乖听话。

也正是严厉的父亲造就了优秀的孩子,没有父亲的严厉管教,或许就没有孩子的未来。

《回忆我的父亲》——杨绛

“我父亲凝重有威,我们孩子都怕他,尽管他从不打骂。如果我们不乖,父亲只会叫急,喊母亲把淘气的孩子提溜出去训斥。钟书初见我父亲也有点怕,后来他对我说:“爸爸是‘望之俨然,接之也温’。”我们怕虽怕,却和父亲很亲近,他喜欢饭后孩子围绕着一起吃点甜食,常要母亲买点好吃的东西“放放焰口”。

看似严肃的父亲,其实也有像孩子的一面,父亲也是父亲的孩子,父亲的严厉只不过是希望子女能早日有出息。父爱的背后,其实充满了温柔。

和蔼型

《父亲的野孩子》——冰心

的确,我的“野”,是父亲一手“惯”出来的,一手训练出来的。因为我从小着男装,连穿耳都没有穿过。记得我回福州的那一年,脱下男装后,我的伯母、叔母都说:“四妹(我在大家庭姐妹中排行第四)该扎耳朵眼、戴耳环了。”父亲还是不同意,借口说:“你们看她左耳唇后面,有一颗聪明痣。把这颗痣扎穿了,孩子就笨了。”

冰心和父亲谢保璋

父爱是克制的,其实他只是爱得深沉。在家庭中,父亲总是悄悄地关心、保护,默默地爱,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

《父亲的画面》——刘墉

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制的内衣。当父亲看看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

保护和关爱孩子的心意,融进了父亲的血液,成为了习惯。不经意,就体现在举手投足间。

然而,不管儿时的父亲是严厉还是和蔼,长大后,父子之间的关系似乎都悄然发生了变化......

《父亲和我》——杨振宁

我还记得1945年8月28日那天我离家即将飞往印度转去美国留学的细节:

......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很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

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迸发,不能自己。

1929年,杨振宁与父母在厦门

长大后,父爱的表达越发沉默,但只要你回头看,就会发现父亲一直都在。

《酒》——贾平凹

他使劲用牙启开了瓶盖,说:“平儿,我们喝些酒吧,我有话要给你说呢。你一直在瞒着我,但我什么都知道了。我原本是不这么快来的,可我听人说你犯了错误了,不知道到底是什么情况,怕你没有经过事,才来看看你。报纸上的文章,我前天在街上的报栏里看到了,我觉得那没有多大的事。你太顺利了,不来几次挫折,你不会有大出息呢!当然,没事咱不寻事,出了事但不要怕事,别人怎么说,你心里要有个主见。

......

今日喝喝酒,把那些烦闷都解了去吧。来,你喝喝,我也要喝的。”

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彤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那不能喝酒却硬要喝的表情,使我手颤着接不住他递过来的酒瓶,眼泪唰唰地流下来了。

父亲总是用他笨拙却真诚的方式表达爱,他关注着你的进步与挫折,或许他也想为你遮风挡雨,但能做的只有把他的所学与经验传授于你。

《说文解字》中“父”字一解为“矩也,家长率教者”。

严厉,成为“权威”,这是父亲;

畏葸,不够“坦诚”,这也是父亲。

所谓父爱如山,因为它“横看成岭侧成峰”,是极为复杂的集合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