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史上,2024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之于行业,今年首次跨过了年度1000万辆的大关,而对于企业来说,也有不少在这一年迈上了更高的台阶。例如前不久,三家国内极具代表的车企,先后官宣达成了新的交付里程碑,同时也为汽车产业创下了许多新的纪录。
11月13日,小米汽车宣布第10万台小米SU7正式下线,仅用230天,创造新车企10万台最快下线纪录;
10月14日,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在江苏常州制造基地下线,4天后,理想汽车第100万辆整车实现交付,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一位累计达成百万辆生产和交付的造车新势力;
11月18日,比亚迪成立30周年暨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在深圳举行。作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比亚迪再次代表中国车企站在了世界的顶峰。
小米汽车“后来居上”之谜
乘着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之风,中国近年来诞生了许多新的汽车品牌,圈内因此开始流传一个经典的问题:“中国汽车市场还需要新的品牌吗?”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内卷”如斯的2024年,小米汽车竟然“杀”出了一条“血路”,不仅月交付量节节攀升,而且还遭遇了“越交付订单排队越多”的幸福烦恼。
其实在中国汽车市场里,除了传统车企新发布的子品牌之外,新造车企业的诞生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便是在造车新势力频频“爆雷”的2020年。但真正取得成功的,少之又少。因此,当2021年小米正式官宣造车时,公众在满满的期待里掺杂着不少担忧。要知道,这一年,传统车企的新品牌基本构建完成,新势力也进入了成熟的产品节奏,年销接近10万台。
此后,小米汽车的每一步都牵动着业内外人士的心,就算到了2024年3月31日,小米汽车SU7在发布会上终于公布售价时,相信不少人还是默默替小米汽车捏着一把汗。
事实证明,中国汽车市场永远都能诞生“奇迹”。小米汽车用230天的时间,就实现了从0到10万的跨越,可以说基本已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具备了向更高目标前进的底气与实力。
小米的“后来居上”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车型,SUV远比轿车更受消费者的欢迎,遑论更小众的轿跑市场;论定价,虽然21.59万元已经比最初计划的售价有所调低,但确实高于一些米粉所期待的“19.9万”;论经验,小米此前从未涉及过汽车领域(投资不算),光靠出色的营销能力和情怀显然无法获得高达10万量级的持续订单。
那么,小米汽车究竟为何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原因当然很多,归根结底恐怕只有四个字——“尊重”、“认真”,即尊重造车规律,认真为用户造车。相信这已经能给不少还在跃跃欲试想进场造车的“后来者”不少启发。
12月10日,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小米汽车的第二款产品——小米YU7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路测,预计明年六、七月正式上市。
小米汽车的第一个100万,已经在路上。
没有赛道,那就自己开辟的理想汽车
对于造车新势力汽车来说,2024年是一个值得回望与终结的节点。十年前,蔚来汽车、理想汽车、小鹏汽车、奇点汽车和游侠汽车成立,自此拉开了中国汽车市场新一轮竞争的大幕。有意思的是,在这一批新势力里,第一个冲过100万辆的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理想汽车。
众所周知,由于最初计划推出的产品“胎死腹中”,理想汽车直到2019年底,才自建工厂并开发交付了第一款量产车型——理想ONE。与小米汽车一样,理想当时身处的市场环境同样竞争激烈,2019年,蔚来、威马、小鹏、合众的年交付量均突破了1万辆,蔚来更是一马当先,率先跨过了2万辆的大关。在不少人的眼里,造车新势力的格局基本确定,却殊不知变化才刚刚开始。
2020年和2021年,理想凭借着一款产品成为了造车新势力不折不扣的“黑马”,连续两年交付量排名位居造车新势力前三,并在2023年跃居至第一,今年大概率也能继续稳坐造车新势力冠军的宝座。
自诞生以来,造车新势力群体就收到了比别人更多的赞誉和诋毁,他们为汽车行业打开了一扇新大门,在高端产品、服务模式以及营销渠道等领域探索了更多可能,但与此同时,他们也与“跑马圈地”、“ppt造车”等标签联系在一起。蔚来、理想、小鹏、零跑……这些原先都没有造车经验的新企业,一路“踩坑”,一路向前。
十年过去,有些品牌已经黯淡出局,而有些则在吹尽狂沙后,成为了闪光的“黄金”。例如理想。曾有人认为,理想的成功来源于李想对增程式技术路线的“独具慧眼”,但事实却是,此后其他品牌的增程式汽车几乎都“打”不过理想汽车。因此,与其说是增程式汽车这片“蓝海”成就了理想汽车,倒不如说是理想汽车开辟并“捧红”了增程式汽车这条技术路线。
当然,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过去的十年殊为不易,未来的路却更加难走。直到今天,还不断有新造车企业退至被市场淘汰的边缘,而现在仍存活在市场上的依然面临着不少挑战。跨过100万辆的理想汽车,或许也只能说,比其他人的胜算更大一些。
从最初的一拥而上,到今天还留在“牌桌”上的造车新势力已不到十家(不包括传统车企推出的子品牌),或许到最后能活下去的会更少,但他们在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史上,承担了与众不同的使命,包括改变消费者的认知、探索更多服务模式、开创更多产品和技术路线等。造车新势力的存在和贡献值得肯定,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值得学习。理想汽车的100万辆,更充分证明了这一群体已经从过去的小众消费,走进了大众生活,变成了汽车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更加可期。
“敢想,敢干,敢坚持”的比亚迪
相比于去年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上的数次哽咽,在今年的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发布会现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已经能够“平静”地讲述创业30周年的故事。
如同小米和理想,比亚迪在最初出发的时候,也遭遇了质疑与担忧。2003年,比亚迪正式进军汽车行业,但彼时并不被外界看好,在进入汽车行业的第一天,比亚迪的股价就跌了20%。然而,恰如王传福总结的那样,只要敢想、敢干、敢坚持,就能迎来成功。比亚迪在这30年时间里,经历了自主品牌汽车两次“十二连降”的至暗时刻,也捱过了新能源汽车蹒跚起步的“破冰”期,甚至在2019年陷入了能不能活下去的“低谷”,最终迎来了春暖花开。
正如王传福所言:“从盘古开天辟地,到神舟飞天圆梦,从古到今,一代代中国人,用勇气,用‘敢’,挑战了不可能、征服了不可能!这种‘敢’,是我们比亚迪的敢,也是深圳的敢,更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敢。”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首次突破了年度1000万辆的大关,这背后恰是有许许多多像比亚迪这样的中国车企在坚持与付出。多年来,和比亚迪一样,中国汽车品牌无论是在面对险滩暗礁,还是大风大浪,都始终坚定信念不动摇,自力更生,团结合作,终于在汽车新四化浪潮到来之际,把握时代机遇,实现了“换道超车”,不断地向新、向上。
率先到达1000万辆的比亚迪,是中国传统车企的代表与缩影。或许它们不够“新潮”,甚至“声量”也不及一些新造车企业,但他们初心未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为用户造好车的理念,他们既是中国汽车行业取得今天优秀成绩的基础,更是未来朝着强国梦想迈进的重要力量。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央企和国企正在“大象转身”,积极变革、锐意进取,从2020年上汽集团发布智己汽车,到2021年长安汽车发布“阿维塔”,再到2022年东风汽车发布“猛士”,在前进的道路上没有终点;民营车企积极发挥体制机制更灵活的优势,第一时间跟进消费新趋势、新浪潮,在产品上推陈出新、勇立潮头;零部件企业同样掌握主动,背靠中国这个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不断做大做强,最终成为了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里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
无论是达成10万辆的小米汽车,还是100万辆的理想汽车,抑或是1000万辆的比亚迪,以及同样坚定进取、致力于为全球汽车产业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方案”的更多中国车企,正在形成一股磅礴的力量,推动中国汽车从追赶走向超越,共同助力汽车强国梦想的早日实现,并为全球汽车工业发展注入更加充沛的“中国驱动力”。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