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大丰草堰: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在保护中实现古镇振兴

盐城大丰草堰:以文化赋能产业升级,在保护中实现古镇振兴
2024年09月27日 16:26 中国江苏网

9月5日,秋风轻柔,阳光透过瓦缝间花叶的空隙,安静地洒在丁溪古街千米长的青砖古路上。“这条街啊,我家在这儿已经住了好些年了……”作为一个世代居住在丁溪的老居民,说起丁溪,古稀老人杨宝祥永远有说不完的话。

草堰镇具有1800多年的悠久历史,古称“竹溪”。至宋代因范仲淹在此以竹草围堰,遂更名为“草堰”,地处大丰、东台、兴化三地交界之处,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是一座新旧杂糅、古今重叠的古镇。实现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关键在于保留记忆乡愁的同时,如何适应现代生活的需求,又如何不断提升城镇品质?带着这样的问题,以丁溪为起点,我们探索草堰的旅程正式展开。

古镇千年,保护中传承历史印记

“丁溪最难得的,就是许多古时候的遗迹,我们还保留着。”杨宝祥老人为我们讲述丁溪的历史故事。古庆丰桥是丁溪的标志性建筑,该桥始建于南宋淳熙,横跨丁溪夹河,沟通东西小街,虽然后于明、清两次修理,但古桥主要结构建造法式仍未改变旧制。其朝南阴文对联:“丁像水形玉带千寻环海甸,溪涌虹影金鏊百尺驾云衢”,朝北阳文对联:“路接东亭砥柱双擎临凤井,水通北堰文澜一曲赴龙门。”置身其中,仿佛真如史料所言:“东西大市,百货所集,玉带河环其中,为一场风气所聚。”

丁溪的古,古在家家户户门前百年如一的古桥、古井、古街,置身其中,仿佛时间都在此停驻。而在草堰的另一处古街——竹溪盐街,传统文化的精致在这里则纤毫毕现。竹溪盐街本着“仿古像古、修旧如旧”,马头墙、红灯笼、雕花窗,构成了徽派古建筑风格的意象,沿街有理发店、面馆、熟食店、文玩书画等林林总总。在这里,记者遇到了一位高人——刘鸿宾老人,他爱好书画,业余喜木刻。曾历时2年完成了《草堰木刻》,属于盐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也被誉为“中国木刻水浒第一人”。

“木刻只是我个人的小兴趣,我们草堰还有很多很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街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草堰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我们眼前铺陈开来:张士诚传说、草堰烙画、“翔鸿”松花蛋、蒋氏中医正骨、胡氏黄金饰品等等,令人目不暇接。“从前期的非遗普查当中,我们草堰镇从开始做非遗传承普查阶段,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对非遗项目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另外更好地做好数字化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今后我们将更好地做好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从而讲好大丰故事,传播好大丰声音。”区文化馆馆长蒋波表示。

以“古”焕“新”,更新中增进民生福祉

在204国道草堰镇段和串场河之间,一段黄色沙土路隐藏在茂盛的草木中,路边的一块石碑上刻着“范公堤”三个大字。“经历了沧海桑田后,草堰镇堤段是苏北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范公堤。”草堰镇旅游办负责人钱军介绍,范公堤草堰段为宋代原堤,南北走向约3.5公里,西傍串场河,南起丁溪闸,北至五十里河头。

范公堤现已失却其捍海之能,随着公路交通的迅猛发展,旧204国道迁址拓宽,不少地段已离开了古范公堤。古堤两旁,悠悠串场河奔流而过,新建的204国道车流阵阵,往来繁忙。它就像个百岁老人,卸下了忙碌一生的担子,怡然舒缓地看着眼前忙碌的日常。

顺着范公堤路段一路北上,时不时可见老人在堤旁的小游园的锻炼休息,“这里原来是一块废弃厂房,政府把这里打造成了一处公园,每到晚上,广场上都非常热闹。”附近退休居民王大爷感慨道,古镇修缮,让他们的生活更便利、舒适。近年来,该镇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扎实做好传统历史建筑、范公堤保护修缮工作,让文物保护利用有内涵、有品质、有效益。

“我镇始终坚持赓续历史文脉、弘扬历史文化,细致梳理摸清了全镇传统历史建筑、古桥古 井、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家底,让保护传承更有精度。同时,重抓全镇23处文保单位以及14处不可移动文物点保护修缮,还原历史风貌。”草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荣虎介绍道。

经过公园,不远处的田间地头里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为了突出富民强村、宜居宜业,该镇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农业发展质效,美化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农民富裕富足,扎实走好现代化建设的三农道路。

草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荣虎表示,草堰镇将围绕村情实际和资源禀赋,由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型、生产服务型、劳务合作型等各类经营实体,不断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年内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60万元,其中100万元以上村5个。大力推广富民增收“六种模式”,年内覆盖面超50%,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据了解,该镇从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手工等方面找准富民增收“小切口”,全面盘活庭院、辅房、土地等闲置资源。截至目前全镇参与“六种经济”农户5426户,占全镇农村常住人口的54.2%,预计今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实现同比增长6.6%。

向“新”提“质”,振兴中推动古镇复兴

城因人而兴,镇因人而盛。草堰不仅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下足了功夫,还在经济转型和文旅创新方面做了大胆探索。近年来,该镇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全面育强企业主体,另一方面大力育强新兴产业,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初次来这里感觉很好,这里环境很好,人们也很友善。而且这里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我需要的几乎所有设备。”在落户该镇的高润新能源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内,许多外国客商正在企业生产线、设计部门参观考察,印度籍工程师Vishal正和记者分享着初见草堰的感受。该公司主要从事太阳能组件自动化生产线的研发、生产、销售,生产的自动化生产线产品远销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选择草堰是因为这里交通很便利,而且我们当地的产业配套也很完善。”谈起选择草堰的原因,企业总经理季虹艳表示,这里便捷的交通、丰富的配套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没有实体经济,就没有草堰高质量发展基础;没有大项目,就没有草堰现代化发展的未来。目前,该镇正全力以赴强产业、扩投资、争项目,奋力赢得发展主动和竞争优势。

草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荣虎坚定地表示,草堰镇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头号工程”来抓,牢牢守住“四个不得”底线,突出产业招商、以商引商、应用场景招商,不断扩大内外联动“朋友圈”和“发展圈”。紧紧扭住项目建设“牛鼻子”,实行“一项目一专班”,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高效运行“马上办”工作机制,让服务跑在需求前面、审批跑在项目前面,打造项目建设全程无堵点的“草堰服务”。

该镇还邀请东南大学李新建教授团队对范公堤沿线草堰古镇和丁溪古镇片区制定保护修缮提升规划,年轻人们带着无限创意,开始了一场乡村振兴的“活化实验”,按照范公堤遗址保护、夹沟两岸环境景观环境提升、五街十八巷格局保护和基础设施提升等分别开展相应的保护修缮提升工作。以串场河为水域廊道,以范公堤为陆地轴线,串联古闸、古井、古桥等水利遗址和生活遗迹,重点打造出草堰古集镇五街十八巷和丁溪“六古”(堤、闸、桥、井、河、街),真正体现出“烟火气”和“文化气”皆具的特色古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