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之后,改革开放丰富了很多人的就业机会,也给很多外商提供了优越的投资环境和实惠的政策,而中外双方也一拍即合。
外商认为当时的土地税收政策和巨大而又廉价的劳动力都是他们发展企业所需要的两大因素。而我们国家看重的则是外企能为我们国民创造的岗位和对经济的催化作用,就这样双方一拍即合,中国瞬间就成了颇负盛名的“世界工厂”,而“made in China”也登上了国际大舞台。
不过近几年,很多国家都认为中国“世界工厂”的名字已经名存实亡,这一切都皆因经济发展和土地成本成正比。说白了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好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地价也更高了,而人员的技术也变好了,工资同时也得涨,要是具有高端技术的人员,价格更要翻上几番。此时外商再想在中国建设厂房需要的成本也就变高了很多,这就意味着当初吸引他们的两大因素已经不再那么吸引了。
面对着这些难题,一开始在中国建厂房的那些外商,纷纷开始打起了退堂鼓,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
很多日资企业就将他们的场子迁移到东南亚,铃木和松下就是两个很好的例子,因为现在的东南亚就和当年的中国十分相像,同样的地广人却不稀,物美又价廉。所以从2017年开始,很多日资企业就已经放眼东南亚了,根据统计仅仅在17年这一年中,日资企业就花费了1528亿元在东南亚建厂。
无独有偶,在日本附近的韩国也开始跟随日本的道路,韩国最著名的三星企业就将原来建在我国的工厂转移到了越南。关心过新闻的小伙伴们就应该知道,韩国三星在中国的“入住史”可不是一年两年了,连它都扛不住,看来中国这些年的人力和土地成本真的直线上涨了不少。
但别说,东南亚还真的有可能会成为下一任的“世界工厂”。比如说我们很多人家里都会有,东芝,三菱,等日本公司的电器,但其实在两年前,这些企业就已经“移民”东南亚了。
最重要的是,日本为了鼓励日本工厂的搬迁,甚至会给出优惠条件,还有一定的补贴,这就吸引了日资企业对东南亚市场的目光。最明显的就是日本对中国和东盟四国投资比的变化了。
日本对中国的投资,从2012年的134亿美元,到经过5年后就缩减了38亿美元,而对东盟国家的投资,在这几年里,从64亿美元增加到了220亿美元,并且在中国的员工还减少了16%,已经明显能感觉到这股风的风眼正在向东盟国家移动。
在这种趋势之下,很多国家都发现了自家用的产品都很多是来自于中国的,他们发现这个势头不对,已经开始慢慢警觉。甚至还有很多国家制定了slogan——强烈要求摆脱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像美国这种经济和科技的领头羊就率先作出表率,只要哪家美国公司愿意把工厂搬离中国,办理手续的相关部门会给你报销所有的迁移费用。
当然,美国的小弟日本也不甘落后,政府也拿出超过20亿美元去帮助日资企业脱离中国,而对于这波风潮的受益者——东南亚也和当年的中国一样,制定优惠政策,挥舞着小旗子请他们进来。
这样看起来,中国脱离“世界工厂”这个名号,只是早晚的问题,你们觉得呢?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