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正阳县中医院过硬技术让73岁突发心肌梗死患者转危为安

河南省正阳县中医院过硬技术让73岁突发心肌梗死患者转危为安
2022年08月09日 22:46 观财经

2022年8月8日上午,河南省正阳县73岁的李先生,因“胸闷,心前区疼痛3小时”,紧急来到正阳县中医院。正阳县中医院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结合心电图,高度考虑该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面对凶险的可随时夺人性命的急性心肌梗死。正阳县中医院介入导管室骨干和主任医师、急危重症抢救专家、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心脏介入专家组成专家组。最终在各方的密切配合下,用缜密的应急方案、精湛的介入技术在正阳县上演了一个教科书式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成功案例”。

正阳县中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张俊表示,这是正阳县中医院介入导管室成立以来接诊的首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于该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成功救治,表明正阳县中医院医护人员,尤其是介入医疗团队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优秀队伍,对于落实国家“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标,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贯彻国家健康扶贫政策和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从郑州进修介入医学满载而归的正阳县中医院王丽、智瑞两位医生回忆了当时惊心动魄的救治现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可怕的疾病,一旦发生,心脏的血液供应犹如断电一样突然停止,会对心脏造成极大伤害,如果抢救不及时,往往意味着一条生命的消逝,一个家庭的破裂。在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约100万人,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

急性心肌梗死造成心脏“断电”

这种危急情况,手术风险和死亡率都很高,患者及家属听到急性心梗,犹如晴天霹雳,了解到这种疾病的凶险后,更是一度陷入悲观情绪之中,甚至对顺利挽救生命陷入绝望!

对于该患者,如何提供合理的诊疗方案?如何安抚患者和家属情绪,让他对治疗抱有信心?如何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取得家属的信任?成了摆在正阳县中医院医务人员面前新的问题。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此刻的每一分钟都是在和死神战斗,与时间赛跑,与生命抗衡!面对危急情况,正阳县中医院马上启动应急预案,立即耐心、亲切地与患者家属交谈,建议立即行局部麻醉下的微创介入手术——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家属表示理解并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同时,相关介入治疗专家和导管室专业团队早已随时待命!

介入团队手术中

术前血管造影

术后血管造影

大家同心协力,快速消毒、铺巾,穿上重达一二十斤重的铅衣,不愿耽误一秒钟,专家团队数十秒就完成了桡动脉穿刺鞘的置入,数分钟就完成了心脏冠状动脉造影,冠脉造影显示:患者心脏右冠状动脉前端血管100%闭塞,血流TIMI0级(闭塞远端已无血流),情况十分凶险!专家团队对患者的生命体征、镇静镇痛以及呼吸支持做出了严密细致的监测和管理,之后实施急诊心脏冠脉球囊扩展术,最终成功开通生命的血管。患者家属对正阳县中医院细致入微的护理精神、快速有效的反应能力、精湛专业的介入技术赞不绝口。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脏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在我国,每年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大约100万人,死亡比例在三成以上。有相当部分病人由于忽略心肌梗死早期症状,而耽误了抢救时间。通过放支架和溶栓的方式开通血管,疏通堵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脏重获血液供应,在医学上被称为“早期再灌注治疗”,也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一般来说,在心梗发生后3小时内接受再灌注治疗,能显著减少心肌梗死范围;6小时内及时放入心脏支架,也能发挥很大作用,一旦超过12小时疗效就差了。但遗憾的是,在这场生命与时间的争夺战中,我们的答卷并不十分理想。以2013年的数据为例,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约70万例,只有5%的患者得到规范治疗。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早期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性。患者发病后很长时间才到医院、家属犹豫不决、院前急救体系有待完善、基层抢救水平有待提高等,都影响了血管再通时间。郑州大学介入治疗研究所心脏介入专家与正阳县中医院介入医疗团队总结了此次患者转危为安的四大因素:1、患者李先生就诊比较及时,把握住了急性心肌梗死抢救宝贵时间。2、正阳县中医院能够及时、精准地判断病情。3、正阳县中医院拥有完备的软硬件条件,在专业、精湛的介入医疗团队和先进的DSA设备下,能够快速、高效地开展介入微创手术。4、患者及家人、亲属配合度高,为患者赢得了抢救时间。

(全媒体记者肖 震 记者 余 琦 通讯员 张 波/文图)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