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立丨难忘剁馅声

王兆立丨难忘剁馅声
2025年01月03日 10:21 威海晚报

离开家乡30多年了,许多记忆里的东西逐渐变得模糊甚至消逝,有一种声音却一直萦绕耳畔,不断回响,那就是儿时剁饺子馅的声音。

  “好吃不过饺子。”在老家沂蒙山区,小时候平日里谁家来了亲戚或有什么喜事,一定会吃顿饺子,方显热情和重视,逢年过节就更不用说了,没有饺子的节日定是不完整的,饺子早已成为不可替代的、极富象征意义的食品,不但蕴含团圆、丰收等吉利寓意,也是实实在在地改善生活。

  饺子馅制作就是一“剁”二“调”,调馅是个技术活,各种调料的配比如何、用量多少,直接决定饺子的口味,有经验的能用鼻子闻出味道。佐料放好后,用筷子沿一个方向不停搅拌,直到馅料变得黏稠且香味四溢。

  除夕的饺子一般是中午包,上午10点多钟,“咚咚咚”的声音就零零散散响了起来,一会儿的工夫这声音就会由少到多、由点及面慢慢汇聚一起、连成一片,菜刀、饺子馅与菜墩有节奏的碰撞声,成为一首美妙、激昂而又浑厚的打击乐曲,弥漫在家家户户的院里墙外,回响在街头巷尾,荡漾在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心房,如同村边翻滚跳跃的河水,弹奏着如歌岁月的乐章,流淌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旋律,闪现着人们剁饺子馅儿的模样——笑意与满足写在脸上。

  当密集的剁饺子馅的声音逐渐停下来的时候,大家一定是围坐一起开始包饺子了,这是一个温馨而又令人享受的过程,也是一家人欢乐团聚的时刻。大家围坐一起,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聊着家常,饺子皮包进各种馅料,也融入了生活甘苦与期望的味道,不长时间,元宝似的饺子带着生活的热浪端到桌上,腾腾热气中大家一起品尝,一起感受着生活的滚烫。

  后来离开家乡,每年都要回去几趟,不论是短暂停留还是小住几日,父母亲总是要让儿子吃上一顿饺子心里才高兴,当“咚咚咚”剁饺子馅的声音响起时,我仿佛瞬间回到儿时,那声音如同慈母深夜为游子缝补衣服时煤油灯发出的“嗞嗞”声,我知道,这是母亲的牵挂,是大爱的浓缩,是亲情的传达。

  如今,饺子早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走进超市和饭馆,各色花样、口味不一,但在这口福的满足中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是快捷的加工方式碰撞不出曾经剁饺子馅的声音?还是少了那份家人们一起亲手包饺子的快乐与温暖?亦或是缺少那份浓浓的家的味道?

  忘不了曾经剁饺子馅的声音,是对亲情的不舍与留恋。那声音是一家人的美好团圆、和乐康安,是家庭和谐温馨的流露与表达。随着父母年老,先后远去,姊妹弟兄也都各自拥有了自己的家庭,忙着自己的事情,曾经一起剁馅吃饺子的场景只能在回忆中找寻了。细想起来,这就是人生,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一代又一代无数个体生命的接续一刻不停,经久不息,每一个瞬间都在发生着改变,不可抗拒也无法改变,恒久不变的唯有初心的坚守、责任的传递和亲情的延续,过去的只能回望,能做的是过好当下,学会感恩与珍惜,让至爱永续,因为,未来必自当下始。

  忘不了剁饺子馅的声音,那也是一种乡愁,一种带有浓厚故乡情结的记忆。故乡是什么?也许是一栋石头屋、一个热土炕,或者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如今,故乡已渐行渐远,袅袅炊烟,邻里邻居,童年玩伴,泥土气息,儿时的场景只能在梦里重现,而剁饺子馅的声音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情感纽带,蕴含着对故乡的眷恋,深深乡愁,梦里梦外,如影随形,深深印刻在脑海中,留在记忆里。

  忘不了剁饺子馅的声音,更是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回望过去和上一代人的生活,我们会感慨那时的艰辛与不易,也感慨父辈们的努力与付出,在生活清苦、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原因很简单,是他们面对困难的不屈与进取、乐观与满足,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也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或许正是那份简单和纯粹,让快乐变得如此深刻、让我们记住,这应该正是让我们留恋并需要深思的:父辈们曾经给我们留下那么多美好的记忆,我们应该给后代留下什么?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困难中依然乐观进取的精神,永远是一种接力,是一代又一代人应该传承并记住的美好回忆。

  剁饺子馅的声音,永远流淌在心中的声音!

  本文系作者授权,刊发于《威海晚报》2025年1月3日A10版

王兆立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供职于威海市直部门。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歌曲》杂志、《时代文学》等发表诗歌、散文、歌曲等文学作品500多篇(首),编辑出版40万字专辑。

监制:段晓明

统筹:董文静

编辑:韩 潇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