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

对话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
2022年04月24日 17:38 泛财经

【大师小传】孟树锋,男,汉族,1955年生,陕西铜川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耀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孟树锋自幼随家人在家族作坊学习制陶,后考入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耀州窑陶瓷烧制是一项纯地方性的、古老且中断800年后又重新恢复的工艺,孟树锋进入铜川市陈炉陶瓷厂工作后,他研究恢复了耀州青瓷、铜川民间瓷,并培养了这两个瓷种的基本技术队伍。孟树锋创造了耀瓷制作的“两刀法”及“半刀泥”形式的雕、刻、刻花技艺,刀锋犀利、流畅奔放。他的陶瓷作品基础坚实,洗练大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代表作品有:兰花雨伞桶、兰花九福碗等。

2020年12月17日,“第二届中国生活陶瓷产业发展大会”在河南郑州举办期间,我们几位渴望拜耀州窑孟树锋先生为师的陶友,得以向大师请教。

张昶林:就传统继承与创新的融会贯通,您是怎么看的?

孟树锋:向古人、历史,乃至今天其他窑口学习,是我创新的动力。我曾经采访、研究过陕西的木刻老艺人和木雕技艺,认为他有一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的美学思想沁入其中,使其具有简约豪放的艺术风格。借鉴这种气势磅礴的美学意境来丰富自己,创作就会从更广的角度上摈弃行业和门第之见。我的有些作品从构思到完成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有些创作画了图也用泥做了小样,但最终也没有完成。在操作过程中,实际的制作工艺往往达不到创意的要求,眼高手低是常有的事。四十年前为在日本展览而制作的小五足炉、三足小缸、平折口尊等,就是查准资料,拿着标本认认真真地去照做,向前人和历史认真学习,向老祖先致敬。有了这样的过程,技术才能成熟。后来的作品中基本没有刻意地仿古,为陈炉陶瓷厂设计并制作的蓝花、铁锈花等产品,即是前朝风格的创新。

张昶林:您在初期研究、创新耀州瓷的时候,有没有较为满意的范例?

孟树锋:一件为在日本展览而做的青瓷提梁壶,综合了许多艺术元素。壶盖钮是学日本的南瓜蒂钮,提梁学宜兴紫砂的造型,龙首学传统的耀州瓷,三足学唐三彩三足盘的造型。提梁壶的杯子和茶托是按照出口瓷的比例关系而定,杯子口束起来的做法是学建窑茶盏和日本陶杯的造型。另外一件有创意的是同字笔筒,铜川旧称同官,我把“同”字从中间分开做两边的耳朵,笔筒上边是传统的莲荷纹刻花装饰,因为铜川是煤城,所以我在笔筒下边用的是黑釉装饰。笔筒做了大小两种规格,受到了市场的欢迎,也从陶瓷艺术设计上对社会有了贡献。

张昶林:咱们当年在法国吉美博物馆,你带着我们看优秀的中国传统工艺,耀州瓷都有专柜展陈。今天耀瓷似乎影响小了,除了您和您的作品有些影响外,其他的确乏善可陈。您看这个情况怎么办?

孟树锋:耀州瓷现在的市场不景气,我本人也没有很卖力地包装和宣传,在省外的名气还有些。如北京的一位藏友大年三十晚上打电话说,他正在一边看春晚一边捧着我创作的一件青瓷洗。希望我的作品能落在赏识我的技艺、珍视我的作品的人手中,让他慢慢认识作品中的美和价值。我一些作品中刻的字都是承载历史信息的,是作品增加的卖点,就等待业界和藏家回过头来认真地去研究和收藏它们。再就是耀瓷本产区现有人才水平的提升和新一代人才的培养,以及正当的行业宣传与推广还得加强。

张昶林:我听很多人说您的作品在技巧上让人如获至宝,但又好像如坠云雾。因为有些做法好像在古代作品上见到过,可是不明白是怎么做的?有些在其他窑口的作品上表现过,反而耀州窑古器上却没有,您是怎么做的?

孟树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的工具是自己做的,不同的工具都有其特定的用处。我做佛经缽内部刻字的时候,就在拐刀或钩子后面绑上一根长杆子。有时候对瓷片标本推断其工艺和做法,准备相应的工具以达到满意的创作效果。还会把一些生活中的普通工具如鞋刷、篦子、蒜杵子、甚至女士戴的镯子改装成能为我用的工具。我借鉴内画壶艺人用的工具,做了一把在器物内部刻字的拐角刀;在日本走访六大窑系时,看到了一件独特的上釉工具,使我疑惑的一件五代耀州青瓷洗上化妆土和釉都严整平细得以解决。回国后也仿造了这种上釉的工具,对古陶瓷制作工具和生产技艺的探索使我乐在其中,甚至萌生了写这方面文章。

张昶林:我看您的作品立意高远,有哲学层面的儒释道和诗词的表述,但也有民间谚语一类的,这样高低立意差距和技艺处理,您是怎样做到的?

孟树锋:近几年我又相继创作了《金刚经》《五蕴皆空》《民三面》等作品,都融入了我对佛学、哲学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而且作为一名工艺美术从业者,借助这种形式使我的作品更加有内涵,有品位。在陶院学习时,胡献雅、梁任生先生古诗上给予了我一些指导。另外,我常给我的作品写诗和对子,有些诗直接刻在了器物上,作为我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和欣赏。闭门造车,孤芳自赏吧,总是一个自我学习、锻炼和提高的过程。

民间谚语哲理的深刻性不亚于教义和名典,相反更加精炼并富地方性和特性,这种题材的创作由于作者生长于斯,血脉中早有其基因,关键是找表述完的形式与方法。我做的《三回瓶》、《我们一家人看世界》、《蓝花牡丹莲荷纹铭字特大老碗》等是较好的例子。(作者张昶林,福建德化觉土窑主)

青瓷提梁壶

同字笔筒

金刚经

五蕴皆空

民三面

过零丁洋

蓝花牡丹莲荷纹铭字特大老碗

三回瓶

我们一家人看世界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