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传承期许新生力量 95后男孩王子正史为泰山匾额著书

泰山文化传承期许新生力量 95后男孩王子正史为泰山匾额著书
2024年08月07日 17:06 泛媒文化

三尺讲台,一支粉笔,口若悬河。课堂上,他是讲授泰山文化知识的“小老师”;课堂外,他是四处奔波调研泰山文化的青年学者……他就是泰安市老年大学泰山文化游学班教师——王子正史。

今年26岁的王子正史,是一名95后。2023年,他做了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为泰山匾额著书。

之所以有为泰山匾额著书的想法,源于他曾读过的一本书——《中华名匾》。“《中华名匾》出版于1992年,是中国第一部匾额著作。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在序言中对山西应县木塔、北京颐和园和泰山三地的匾额给予了高度评价,但进入正文却没有找到一处泰山的匾额,不免使读者略感遗憾。”王子正史告诉记者,从那时起,他就有了写一本关于泰山匾额著作的想法。并随即将想法付诸实践,开始到各处调查资料、摄影取材进行整理汇总,最终《泰山名匾》一书于2023年末出版。

《泰山名匾》对于“匾额”的定义为:悬挂或镶嵌于建筑物上的木质及石质横匾、竖额,木质及石质牌坊坊额,山洞洞额,泉水泉额。该书收录了大泰山全境内的现存匾额,范围涵盖有岱庙、泰山中路、泰山西路、东御道、灵岩寺、五峰山、岱阴、岱阳下及泰城和泰山支脉。同时注重收录历史上曾经存有,而现今不存的匾额,填补了泰山著作中匾额领域的空白。

“泰山的匾额能够反映出很多历史信息,所含意义绝不亚于字数更多的石刻碑刻,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多数为复制品,有些已经不存在的匾额,其文字内容大量散落在各类官方奏折、文书、方志,以及文人游记、诗文中,从未有人系统整理过。”王子正史说,泰山匾额等级很高,涉及的社会面很广,上至宫廷,下至百姓。为了将散落在历史碎片中的泰山匾额信息整理出来,他先后前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查阅馆藏档案,并多次翻阅《岱览》《泰山志》《泰山图志》《泰安府志》《重修泰安县志》《泰山道里记》《灵岩志》《五峰山志》等诸多古籍,查找古代、近代中外人物游记以及近现代摄影照片,和当代文献、亲历者采访等资料。经过不断对照筛选,王子正史以求绘制出完整、详细、全面的泰山匾额资料库,并以图文并茂的表达形式,向读者呈现出每一块匾额所反映的思想感情、意识形态、风物教化以及所处建筑的历史背景。

每一个匾额的内容,都有它独特的意义,还有一些匾额则在历史洪流中历经更迭。比如泰山碧霞祠内雍正皇帝御书“福绥海宇”匾额,就曾因火灾烧毁而重新刻制悬挂。王子正史告诉记者,他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发现了两处不同时代山东巡抚奏折中对这方匾额的汇报竟截然相反。

“雍正九年(1731年),泰山整修竣工后,雍正皇帝为碧霞祠御书匾额‘福绥海宇’。乾隆五年(1740年)的一场大火,将碧霞祠建筑焚毁,就连院内的铜鼓、铜鼎、铁碑等金属器物都熔为了液体,匾额更是未能幸免,随后朝廷拨款进行大规模重建。乾隆十二年(1747年),时任山东巡抚阿里衮向皇帝奏请匾额原件,予以重新刻制悬挂。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廷内务府又对泰山御匾进行集中翻新。而到了嘉庆十九年(1814年)七月,时任山东巡抚同兴在查询御赐匾额的奏折中则称该匾额在火灾中没有毁坏。”王子正史对两处史料进行了比对,其中阿里衮奏折中说明是他亲自上山悬挂新制匾额,同兴则是听取泰安知府对老道人高光在的采访后的汇报,高光在又是听从自师父所言,皆为间接证据,信息在多次传递中存有被人为加工的可能性。从客观来看,阿里衮作为火灾后碧霞祠重建工程的见证者,又重新刻制匾额亲自悬挂,整个过程记录详细,分析应为史实依据。

书中的解答使人逻辑逐渐清晰,如今人们看到的“福绥海宇”匾额,已然不是清代古物,原匾毁于近代,1972年由泰山管理委员会重新复制。

《泰山名匾》顺利出版的背后,源自王子正史对历史和文化的热爱。少年时期,他便萌生出对泰城老街道的兴趣,深入了解后慢慢有了研究泰山文化的想法。恰如其名中“正史”二字,爷爷在起名时就为他嵌入了研究历史的“基因”,终于在不断成长中结出果实。

每一个时代、每一种文化如同涓涓溪流,最终汇成大江大河,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王子正史表示,他将继续收集关于泰山匾额的材料和信息,以备后续增订《泰山名匾》内容。

专注一个问题、一个方向,在一个领域中不断深挖,终会挖到“甘甜的水”。泰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身为“95后”的王子正史表示,如今的成绩只是“瞻岩初步”,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喜欢泰山文化,传承泰山文化,共绘泰山文化新篇章。(刘小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