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多册王世襄藏书、梁、林“营造”手稿、罕见古代坐具,都“藏”在这里

4000多册王世襄藏书、梁、林“营造”手稿、罕见古代坐具,都“藏”在这里
2024年06月28日 09:01 安邸AD

用当代的视角去寻找和讲述传统东方审美的传承脉络,是我们近几年一直在实践的事情。前年,我们讲述了明式家具与审美的传承与创新;去年,我们沿着梁思成、林徽因的“营造之路”,在山西寻访东方古建筑。而听闻南国中山,有一座新揭幕的传统木作陈列馆,梳理展示了木作与中国古代家具的文化发展史,4000多册王世襄先生的藏书、梁、林的“营造”手稿、藏家黄定中先生收藏的罕见的古代坐具……便难掩兴奋,想要一趟究竟。

令人好奇的,除了一睹老家具的珍贵遗存与风采,一品会玩、懂行的资深藏家与物心神交汇的故事;更渴望的是,从线条、形制、纹样、结构背后,触摸到一些勾连出过去与当下的精神与审美内核,毕竟在“中式”审美的热浪回潮中,正是这些无惧时间、共情、普世的连接,才让它们看起来不再古老和遥远,迈着轻快的步伐,向我们走过来。

一切因木头而起。自古以来,中国人便爱木头,仿佛DNA里就与它亲近,作为一种天然材料,木头的“木性”,以及由它所构造的家具、古建筑的文化“骨性”,都在某种程度上映衬出中国人崇尚天人合一、敬重自然,讲究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与处世哲学。从明清文人到近代知识分子、藏家,每一位迷恋古代家具的人,似乎都是《桃花源记》中那位渔人,乐不思返。而打造这座陈列馆的馆长区锦泽与他的父亲区胜春,便也是这样的渔人。

区锦泽是80后,出生于木作之家,如今他带着新一代藏家的创新角度,对老家具的多元思考,大家都亲切称呼他为小区馆长。

展厅里陈列的各式坐具背板,椅背有使用一整板做成S形、C形,也有采用边框镶板做法,雕有图案,美观大方。

陈列馆里展示的不同坐具的部件,让人可以一目了然这些老家具的构成和形制特征。

楠木制三弯腿,原本是有束腰矮供桌的腿足,上端出榫,肩部浮雕兽吞口,足端向外翻转花叶和卷珠。

展厅里陈列的一张清代髹漆拔步床,采集自苏州。

得益于父亲的木匠背景和40年的古代家具的收购、鉴别和修复经历,让区锦泽在成长环境中,便能直观“上手摸,拆开看,真实地了解一件好家具是怎么回事!”这种真切的体验,让他不仅领略到中式传统家具的形制之美,也对隐藏在其背后的工匠精神,古人的生活智慧而着迷。他希望分享传递这份美好,于是从2018年起,筹建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历经五年,终于落成。

一件清代的柏木冰箱。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官帽椅的榫卯结构,陈列馆采取了分解的展示方式。

清代大漆镶嵌八仙桌局部,清晚期地方重视装饰的做法,镶嵌的材料有兽骨、料器等材质。

清代的有束腰黑漆描金六方桌,此桌是六方桌的一半,两张可以拼成一张六方桌,清人绘《丽美图》中有一例相似。桌子通体髹黑漆,束腰和牙板雕刻卷草和花卉图案,并贴金装饰。

经典的古代灯挂椅。

木作馆的陈列相当专业,灯光、格局、叙事线索,都不输大型的公共博物馆。一层以历史和文化视角展开,370多件(套)文物以专题形式讲述了中国古代家具的历史文化和发展面貌。

区馆长从拍卖会斩获的王世襄先生的书房藏书,后为了复原书房的样貌,又添置了这张明式大案。

二层展厅则重点呈现与中国古代家具研究相关的实证与文献,包括王世襄书房藏书,以及梁思成和林徽因等研究学者的书稿和绘稿。复原的“王世襄书房”堪称镇馆之宝,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一段拍卖缘分。

王世襄先生的经典著作《明式家具珍赏》。

2019年春,中国嘉德“玩物适情——名家收藏集珍”专场将“王世襄袁荃猷藏书十柜”整体拍出,这是首次近现代名人书房图书整体拍卖。王世襄先生的4000余册,置于10个原装旧书柜中,多为20世纪后半叶所出版,以文物、历史相关者为大宗,余者五花八门,不乏一些绝版、罕见的出版物,还有几本传奇小说类的闲书,生动折射出王世襄先生的生活。书页上,常见手写的标注,既有学术问题注脚,又有日常琐事闲签,更有数百计扉页赠书题签,涉启功、黄苗子等近百位中外学界名人。

清中期的平切头灯挂椅,产地江苏,椅子用闽地出产鸡翅木制成,色泽偏黄褐,纹理粲然。椅子靠背不高。搭脑弧线柔婉,中部向上弯曲,然后向两边逐渐收细至末端微微上翘,端头平切做硬被面。后腿上截向上逐渐收细并向后仰。靠背板三弯,曲线柔婉,光素无文,底部锼挖壶门形亮脚,这让椅子看上去既稳重又灵巧可爱。

一件明末清初的素背板四出头官帽椅的局部,皮壳呈现出自然的深浅变化,扶手下不设联帮棍,扶手从后往前逐渐由粗收细,如蛇蜿蜒,末端加粗削成鳝鱼头。

清晚期的双层扶手式躺椅,材质酸枝木,椅子的造型特殊,可坐可仰,椅前可伸缩部分延展后,可以让人的腿足平放满足多种躺靠姿势。

“上座——留余斋藏中国古代坐具展”在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开馆的同时拉开帷幕,展品来源于中国古代家具收藏家黄定中先生的私人收藏,近50件在其“留余斋”中珍藏的各种风格、各种材质的到代成熟椅具,奇趣别款的民间椅具。

黄定中与区氏传统木作陈列馆馆长区锦泽。

向来低调的黄定中先生,难得与我们在木作馆的楼顶花园相谈。他常年与古董、老家具、器物相伴,又将滋养转化成能量与灵感,用到建筑、设计与视觉工作上。对他来说,收藏与做设计,早已在心中融为一脉,“他们以为我在玩,其实我在工作。”

展馆里陈列着一件残缺的坐具,颇有一种雕塑美感。

明末清初的高靠背南官帽椅,材质为黄花梨。此椅搭脑不同寻常,用料宽厚,搭脑中部削出斜坡做靠枕,向后延伸,比常见的类似搭脑要高出一截,更妙的是顶部位置兜转向后斫出唇口,与搭脑整体的厚实构成一种互相映衬的关系,达到一种别开生面的视觉平衡。

古代坐具中常见的藤编坐面。

“留余斋”的堂号,也来自于他起初被明式家具打动的时刻。“中国哲学提倡刚刚好才是好,凡事留有余地。第一次看到明式家具的时候很感动,现在回想,它所体现的克制、内敛的气质,就是留余。”

明末清初的直后背交椅,产地山西,材质为楠木。交椅分口靠背和直后背两种,直后背交椅在晚明《三才图会》中也称之为折叠椅。

这把五代至辽的靠背椅,可谓中国早期古代坐具实证之一,对于研究中国早期家具的工艺有着重要价值,材质为红豆杉。

多年来,他痴迷于收藏坐具,对他来说,每一个地方都在变化的椅子是有生命的,而老家具更是携带着故事和时间的信息。他曾在2009年出版的《留余斋藏明清家具》中写过一篇关于古代家具皮壳的文章, 提出古代家具皮壳是有独特审美价值的,呼吁保存古家具原皮壳。

 “每一个时代都有它的局限性,当年明式家具的受众是西方顶尖的收藏家,他们都要求古代家具干干净净地放在家里使用性收藏,这一观念也影响至今。当然,应该承认市场上已经洗了皮的回流家具也是真的假不了、美的丑不了的古董家具,也值得爱好者们收藏。” 

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曲形扶手椅,近现代融合本土和外来风格的家具并不罕见,一般有着明显的“殖民地文化”印迹,但这张椅子则体现出木工的自信和自足,还有非凡的创造力。

椅圈三接,扁方,形似中国古代的曲凭几,椅圈可以作为靠背和扶手使用。有三根椅腿上下贯通,一木连做。管脚枨为方材,有扶手的两侧枨子较之其它两面略高。椅子某些处理手法比较少见:如腿足上截没有收分,上下一般粗细;椅盘下的腿足越往下越细;椅盘的边抹在腿足上出榫。

清中期的三攒背板圈椅,椅背分三截攒成,都有雕饰,雕工精湛。上截镂空雕凤穿牡丹长方形图案;中截镂空,福(蝠)从天降长方形图案,从这雕刻的内容来看,椅子可能是为家中女性长辈定制的坐具;下截挖壶门形亮脚,壶门中间雕一朵细巧的分心花,壶门两侧向下出尖作花芽,意似深山空谷中的蕙草。

明末清初的背板雕螭龙纹圈椅,椅子用料壮硕。椅圈三接,各部分用楔钉榫结合。靠背板雕刻苍龙教子,两条螭龙一上一下,俯仰顾盼。背板底部锼挖壶门式亮脚,两侧雕云纹,沿边起阳线。

不过要让他挑选这次展出的坐具中最喜欢的几件,可是为难了他,他笑着说,这是太难的事情,每一件都是珍爱的“宝贝”:“一说一问,很多张美妙的椅子都在我眼前出现,怕我不选它,算了,我都很喜欢好了!”

摄影 | 贾睿

策划、撰文 | 余雯婷

编辑 | 困小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