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长寿食物吃错危害更大!血糖飙升、热量超标…很多人都不知道!

这种长寿食物吃错危害更大!血糖飙升、热量超标…很多人都不知道!
2024年05月13日 21:47 北青网

玉米是我们餐桌上的常客,不仅吃法多样,可以蒸、煮、烤,做成不同口味的玉米制品,还营养丰富,有着“长寿食物”的美誉。

有不少朋友喜欢用玉米代替主食,来控制血糖,但其实,有一种玉米吃多了不仅不利于控血糖,反而会让血糖飙升。

那就是糯玉米。

1

比大米热量还高

这种玉米别吃错了

1为什么糯玉米更容易升糖?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误区,觉得甜玉米更甘甜,应该会比糯玉米更容易升糖,但其实不然。

·糯玉米GI值70,易升糖

糯玉米中的淀粉含量达到了70%-75%,并且在玉米糯性基因控制下,直链淀粉的合成受到抑制,支链淀粉的比例几乎能够占到100%。

支链淀粉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血糖反应快,更容易升糖。

要知道,每100克米饭当中的热量也就116千卡左右,而糯玉米的热量能达到每100克172千卡,GI更是在70-80左右,属于高GI食物。

因此,有控糖需求的群体还是少吃糯玉米为好。

不过糯玉米也有它的优点,它口感软糯,淀粉含量高,易被人体消化,很适合牙口不好和消化功能较差的朋友食用。

·甜玉米GI值50,更控糖

甜玉米口感甘甜是因为胚乳当中含有较多的蔗糖、果糖、葡萄糖和水溶性多糖。

相比于糯玉米,甜玉米水分含量高达76%,只有5.7%是淀粉,且淀粉中支链淀粉含量较少,升糖速度较慢。

而且甜玉米热量不高,每100克只有86千卡左右,水煮甜玉米的GI值则在50-60左右,属于中等GI值食物。

因此,甜玉米更适合喜欢甜口和有控糖需求的群体食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甜玉米升糖速度慢,热量低,但其中的可溶性糖含量较高,食用后仍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血糖上升,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摄入量吧。

2玉米这样煮更好吃

水煮是玉米做法当中极为简便、快捷的一种,无需过多加工就能品尝到玉米原生的清香口感。

接下来就教大家一个方法,让煮出来的玉米更加浓郁香甜~

①保留几片玉米薄衣,帮助留住玉米的水分和香味;

②煮之前凉水泡15-30分钟;

③水开后加入少许的盐,突出玉米的清甜;

④根据个人需求,也可以在煮玉米时加入一些碱,让玉米中的烟酸得以释放,控糖效果更好;

⑤水开后,甜玉米和老玉米再煮上8分钟左右即可;糯玉米在水开后需要再煮上至少10分钟;

⑥煮完玉米立刻拿出沥干,有助于保留玉米浓郁的味道。

2

玉米这些有营养的部位

别再忽略了

其实,除了玉米粒以外,玉米身上还有许多部位也营养丰富,只不过被很多人忽略了。

1玉米须

玉米须还有两个别名,叫做玉麦须和龙须,常被当作利尿药使用。

此外,玉米须还有着和肝平胆、凉血泻热、利湿消肿的作用,对一些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的情况都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平时饮用可以取30克干玉米须,加适量水煮开放凉即可。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用的是新鲜玉米须,可以适当多放一点,但要记得及时使用,以免存放太长容易发霉。

2玉米胚芽

平时吃玉米时我们会注意到玉米当中有很小的淡黄色小芽,这就是玉米胚芽,也可以说是玉米的精华所在。

玉米胚芽所含的脂肪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4%以上,并且主要成分为油酸和亚油酸,人体吸收率较高,能够起到辅助降压、舒张血管、健脑的作用;

此外,玉米胚芽中所含的功能性因子γ氨基丁酸和谷胱甘肽,有助于改善人体脂质代谢;

而且玉米胚芽中所含的天然维生素E和植物甾醇是十分优质的抗氧化剂,能够帮助我们延缓衰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不过,我们平时吃玉米时,由于玉米胚芽太小,很容易将它吃剩下,建议可以搭配一个勺子刮一刮~

3

除了吃糯玉米

这些生活习惯也易升糖

对于控糖人群而言,都知道要少吃高糖、油腻的食物。但就像糯玉米一样,还有一些生活习惯,同样易导致升糖,却经常被人所忽略。

1饮酒

喝酒虽然可以短时间内降低血糖,但在接下来的两天,血糖不仅会升高,而且波动大。

这是因为酒中所含的乙醇抑制了糖异生的作用,使得糖原分解减少,同时乙醇促进胰岛素分泌,进一步降低血糖。

但在乙醇的作用消失后,酒中所含的能量物质进入人体代谢,反而会进一步升高血糖,导致血糖反弹,并且波动较大,难以控制。

因此,为了血糖健康,还是少饮酒为宜。

2吃饭狼吞虎咽

英国《每日快报》曾报道称,立陶宛卫生科学大学的研究人员于第15届国际内分泌学大会暨4届欧洲内分泌学大会上宣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相较于吃饭时细嚼慢咽的人,吃东西太快的人群得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加2.5倍。

有些朋友为了赶时间或是生活习惯使然,吃东西时会忍不住加快速度。

但不管是为了身体健康,还是为了进餐体验,建议养成细嚼慢咽的习惯为好。

(我是大医生官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