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追的她!”顶尖科学家的平凡爱情,太好嗑了→

“我追的她!”顶尖科学家的平凡爱情,太好嗑了→
2024年06月28日 08:47 北青网

6月24日

85岁的李德仁院士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领奖后,李德仁还表示要将

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

交给武汉大学作为奖学金

“支持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这是应当做的事情!”

这一番话感动无数网友

其实,在颁奖当天

还有温馨的一幕在网络上刷屏

——

“老太太来!老太太来!”

6月24日

85岁的李德仁院士

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

在人群中寻找他的“老太太”

夫人朱宜萱教授一同合影

“您获奖也有爱人的功劳?”

面对记者的提问

胸前挂着奖章的李德仁院士

不假思索地回答:

“是,是,有她的功劳!”

朱宜萱教授没有搭话

笑眯眯地走在老伴身边

同为武汉大学教授,他们在珞珈山下相识、相知、相恋,继而相互鼓励着,一起攀登测绘遥感科技高峰。让无数网友感慨:“顶尖科学家的平凡日子,却是爱情最好的样子!”

缘分始于“占座”

“我追的她!”

被问起爱情的开始

年过八旬的李德仁院士

笑得坦率又爽朗

当年,他们一同就读于武汉测绘制图学院(武汉大学测绘学院前身),专业是航空摄影测量。

“他是学习委员,我就有点懒散,当时我让李德仁帮忙在图书馆占个座位,后来发现书里夹个小纸条,约我在图书馆后面见面。”回忆往昔,朱宜萱教授流露出少女般的腼腆。

因为读书而结缘

志同道合的两个人

伴着《红梅赞》的旋律

在1967年2月

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自此不离不弃

即使分隔两地

但牵了手,便是一辈子

“我要感谢她”

回顾人生的几个重要节点

感谢爱人

是李德仁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研究生阶段

李德仁师从王之卓院士

王院士是我国航空摄影测量

和遥感学科的主要奠基人

1998年12月,李德仁与导师王之卓在学术活动上。(图片来源:武汉大学)

李德仁说

当年正是朱宜萱

将他的学术文章转交给王之卓

促成了这段珍贵的师生之缘

“我要感谢她”

上世纪80年代初,李德仁到德国深造。临近毕业,国外多家科研机构,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妻子朱宜萱从国内写信给他,“你是一头牛,吃国家的草,你怎么不为国家,为人民产点奶?你现在应当回来产奶了,这是你做贡献的时候。”

李德仁获得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

李德仁与爱人

拥有同样坚定的赤子之心

他以最高分

获得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

却拒绝了各方的高薪邀约

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

毅然选择回国

1985年,李德仁回到母校任教,推动祖国测绘遥感技术发展,追赶国际先进水平,开启了为国创新创业的长旅。

如今,再回忆起当年,那封言辞质朴诚恳的信,朱宜萱说,她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学过鲁迅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所以一定让他回来,不要在外面,要给老百姓当牛,这是自己自愿的。”

“我们认为学到真本事,有了真本事,你只有回来给国家做工作,要提高中国的水平,这是我们的责任。”这也是李德仁院士和老伴的默契。

“看看老太太就可以了”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带学生进行航测野外实习

带孩子、操持家务

运蜂窝煤、搬家……

朱宜萱个子不高

一双肩膀却很有力

年轻时,丈夫常常不在身边

她一力支撑起他们的小家

科研事业也不肯落下

李德仁刚从德国回来,便着手出版著作《测量误差与可靠性理论》,朱宜萱帮助爱人绘制了该书的图表,“那些复杂的矩阵系数我精心绘制,深怕系数位置出一格错误!绘制好了让德仁一一检查。”2018年,朱宜萱老人在回忆文章《我与李德仁风雨同舟的51年》中写道。

而直至今日,再版的《测量误差与可靠性理论》仍然是研究生的经典课程教材。

转眼间,青丝变华发

当年“你写书、我制表”的夫妻俩

如今成了一起出门前

需要互相提醒“眼睛(眼镜)

耳朵(助听器)、牙齿(假牙)

有没有装进包里带好”的老伴

但他们的脚步没有停,李德仁还要朝着世界最前沿的遥感技术进发,用最快的速度去赶超。

“这个,从他当年回国到现在一直没有停,一直没有断。”为此,年过八旬,李德仁还是,“国内国外出差,一年两百次。”

不过朱宜萱说有时候,老伴早上出差晚上就回来了,除了教学科研的事情放不下,李德仁似乎还有一个理由,“看看老太太就可以了。”

这一次,李德仁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朱宜萱对老伴的祝福是,“搞好健康,多为国家,多做点事。”

而他们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或许就像朱宜萱教授

在一次采访里说的那样

“老了嘛,都在心里了嘛”

❤️❤️❤️

网友们也纷纷为

老一辈人质朴的爱情而感动

END

(新闻坊综合新华每日电讯、央视新闻《吾家吾国》、武汉大学等)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