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区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三级联创奏响“石榴籽+”和谐乐章

兴宁区积极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三级联创奏响“石榴籽+”和谐乐章
2024年05月16日 11:43 南宁新闻网
望仙坡社区各族群众共度广西三月三。 (兴宁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广西日报记者 覃海明  通讯员 马阳斌 周建超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南宁市兴宁区“十里花卉长廊”的南国紫薇园,看见四处草木青翠,56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团结的巨型木雕矗立其中。

“这里由共有精神家园共乐区、幸福家园共建区、和谐家园共享区、平安家园共治区四大部分组成,设置了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研学课程。游客来这里除了可以观赏园林美景,还能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各民族守望相助的内涵。”该园经营者兰丹云说,在城区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南国紫薇园于2022年4月打造南宁市首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基地,开园以来平均每个月有2000多人次来参观。

近年来,兴宁区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为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社会宣传教育全过程,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奏响同心曲;同时,全域开展示范创建工作,高起点、高标准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在毛主席接见广西各族人民纪念馆等地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目前,我们城区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双组长制’领导小组,构建城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创工作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兴宁区民宗局局长梁菲说。

这些年来,兴宁区围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有力推动连片民族特色村寨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如三塘镇路东村留肖坡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围村村那井坡被命名为第三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路东村那安坡被命名为第四批广西民族特色村寨等。

路东村留肖坡打造“壮族文化新村”,建起村集体综合楼、民族文化展示中心、文化戏台、篮球场及文化长廊、凉亭等各种配套设施,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既彰显壮族特色又体现现代气息。“我们这里的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等各方面越来越好,大伙每到傍晚就围坐一起,在欢声笑语中共话美好生活、共叙民族团结情。”年逾七旬的村民蒙启杰说。

走进围村村,一栋栋依山而建、富有壮族特色的小楼白墙灰瓦、错落有致,当地举办的竹竿舞、“哭嫁歌”、大排节等民族特色系列活动,制作五色糯米饭、糍粑等民俗小吃,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每天都有游客来了解我们村的民俗文化与风情,跟我们学唱山歌。他们在感受浓厚的民族风情的同时,也跟我们一道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村民黄莲姣介绍。

来到望仙坡社区,同心文化广场旁的两棵石榴树茁壮成长。这是从新疆到南宁创业扎根的企业家阿斯古丽和社区各族群众共同种植的。该社区通过网格联网、工作联建、服务联抓、活动联办、困难联帮的“五联”工作法,营造各民族居民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实现民族团结和谐局面,于今年2月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每年春节、中秋节和三月三、古尔邦节等节日,社区都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各族居民欢聚一堂,增进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相互交流。”阿斯古丽说,我们各族群众生活在这里,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曲舞,同过一个节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

如今,在兴宁区,依托各级党群服务中心,通过三级联创工作体系,辖区还搭建起“民族之家”“族老调解室”等多民族融合议事阵地,有效协调辖区内各民族群众,促进社区治理发展。不久前,在五塘镇人民法庭“族老调解室”,经过“族老”青浩钦的二次调解,来自江苏的赵某和本地的张某最终对彩礼退还金额达成一致意见,矛盾纠纷得以成功化解。赵某感慨地说:“不用打官司就拿回彩礼,真是太好了!”

“我们将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作为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注重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创建优势,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兴宁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覃汉林告诉记者,当前,城区形成“石榴籽+旅游发展+乡村振兴+市域治理”的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模式,团结各族群众加速推进城区高质量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路子,提升了各族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作者:覃海明 马阳斌 周建超)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