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这位85后金融学博士对话后,我发现…

与这位85后金融学博士对话后,我发现…
2020年07月10日 13:13 恒生电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学士

复旦大学数学系硕士

复旦大学金融系博士……

他是一名学霸,也是一个“每天只做三件事”的85后。

他,就是恒生研究院院长助理林祥亮。

今天,林祥亮做客技术ACE栏目,聊聊他与恒生研究院的故事,和对未来金融科技的理解。

工作、睡觉和看书

在变幻莫测的金融领域,资本、机构、投资者……每个环节的变化,都有可能牵动行情的走势,也牵动着业内人士紧绷的神经。

如何快速在不确定的未来之中摸索出规律,并作出明智的决断,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这样一个恒生技术研究的前沿部门,作为恒生研究院的院长助理,林祥亮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大量的行业积淀,还要对时下最热技术和金融业务了如指掌,对恒生技术的发展作出判断。

“我每天只做两件事”,林祥亮说,仔细想了想又改口道,“不对,是三件——工作、睡觉、看书。”

业余生活的90%都被读书填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行业杂志、论文、期刊、专著,甚至手机里的新闻和行业群,任何能学习的渠道他都不会放过。从业以来,他每天工作+学习的时间都远超12小时。

“一个产品的周期大概只有几年时间,之后在市场上基本会达到一个饱和的状态。怎么做新的产品?如何去把握市场的方向?”

如果不保持对行业的敏锐度,可能就落伍了。

带着这样的危机感,林祥亮鼓励刚入职的年轻人“死命加班”。但他也说,更重要的是每天要抽出1-2个小时进行学习,为未来更深远的发展打下基础。

“我认识的很多人,成长非常迅速,他们不仅聪明,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努力。”

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做好金融科技,足够的金融知识和信息技术,是必备技能。而无论是金融还是IT,都与基础学科——数学息息相关。

掌握了数学,则可以通过计算与分析,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圈,寻踪觅迹,总结规律。

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林祥亮积累了大量数学和信息技术知识,这也成了他后来在金融领域崭露头角的利器。

从数学到金融的转折,既有偶然,也带有一种必然。

“虽然我学的数学算挺应用的,但是有时候会觉得离实际还是差的有点远,所以那时候就想转到其它行业,”林祥亮介绍说。

在工作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母校复旦大学里听了金融学的选修课,便决定攻读金融学博士学位。

但其实他与金融的缘分带有很多“命中注定”的意味,因为他对“不确定性”天生有一种着迷,而“不确定性”正是金融领域最突出的特征之一。

“对于金融行业确实特别喜欢,” 林祥亮介绍道,这个领域聚集了一群非常聪明的人,但是无论他们怎么研究,该领域都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最让他乐此不疲的,就是从“不确定性”当中寻找“确定性”。

“如果只有不确定性,我们做的时候,就会压力山大,对不对?但如果能从中找到一些确定性,你就会特别开心。”林祥亮笑着说。

做自己的模型很酷

为了融资,支持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地方政府一般会通过划拨土地、股权、规费、国债等资产,成立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均可达融资标准的公司,通过该公司发行城投债。

目前,城投债规模约11万亿,超过全部信用债规模的一半。而随着地方财政压力变大,政府不再对某些城投平台隐性担保,城投债的违约风险不断上升。

通过市场观察与分析,恒生研究院预见到,城投债违约监控方面的需求巨大,设计一个完善的城投债模型成了当务之急。

说干就干。可从0到1的建设,即便是有“乘风破浪”的壮志,也总会被现实“泼一盆冷水”。

设计起初,林祥亮发现债券违约的样本非常稀缺,无法用统计的方法实现建模;然而市场需求却很超前,投资者希望产品在债券违约前就能够发出预警。

想借鉴经验,却发现每家机构的既有内容差别很大,并且还有很多根本性问题无法解决。

他当机立断:设计我们自己的模型。

“我们其实没有必要人云亦云,”他说,“基于我们的理解以及与相关人士的讨论去设计的模型,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模型。”

模型结果显示,一般被认为风险很低的AAA级债券,其98%的同类债券被评为中低风险或者低风险,说明模型的拟合度和准确性都达到了很高水平。

本次的城投债的评级方案也对评级行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激发业内人士基于业务的理解,重新设计符合经济学逻辑的模型。

可这一“开创性”的成果并没有让林祥亮沉浸其中。在他心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唯有持续的专注和努力,方能看见远处的光明。

只是满足客户需求,还不够

随着金融业的转型,深入了解客户在业务层面的需求,变得尤为重要。

但仅仅满足客户的需求,其实并不够。

林祥亮说,在客户提出需求时,其实已经错过了开发产品的最佳时机。追随已经在市场上比较成熟的产品,还会导致我们步伐被动。因此,“抢占先机”十分关键。

2019年5月,基于对市场的长期观察和分析,林祥亮发现了宏观预测方面的前景。当时,还没有客户提出相关需求。一场预测性的实践悄悄展开。

时间证明了林祥亮判断的准确性。

2020年以来,多家客户陆续提出建设固定收益投研平台的需求,这恰恰与一年前林祥亮提出的方向不谋而合。基于客户更细致、全面的需求,他和团队将固定收益方面的内容全部串联起来,形成了更完善的产品架构。

作为“找方向”的人,就需要先人一步。

可如果产品太过超前,则难免会被束之高阁。“所以我们要活在当下,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前瞻性。”

最近,林祥亮又把前瞻性的眼光放到了股票预警、股票投研等方面,准备在不远的将来再“攻下一城”。

热点Q&A

小编:恒生研究院的定位是什么?

林祥亮:

恒生研究院的定位其实是帮助恒生转型。我们之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IT部门,因为它有软件的需求。但是我们后面需要将客户业务部门的需求与IT方面的需求结合起来,让技术驱动业务。

虽然说同样是券商或其他金融机构,但是部门和需求其实会有差别,我们的转型就在于,要判断业务层面真正的需求是什么,结合该领域的市场容量,进行研发策略的调整。

小编:目前恒生技术研究的领域之中,业界领先的有哪些?

林祥亮:

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图谱和自然语言处理(NLP)、高性能计算、债券投研领域的债券违约预警等方面都是业内比较领先的。NLP的智能问答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目前,基于NLP的智能问答核心引擎的客户数量已有30多家。

小编:谈谈人工智能的前景和趋势?

林祥亮:

人工智能其实一直都炒得很火,但是它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想法在金融领域内是无法落地的。

我们现在尝试把我们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跟业务深度结合,使这些技术能够服务于业务。其实不难发现,包括微软、亚马逊、谷歌这些大公司,最近都对自己的人工智能部门有所精简或撤销,但并不是不存在了,而是跟业务部门进行了绑定,也是为了用技术驱动业务,这跟我们的方向其实是非常一致的。

小编:如果让你重新高考,重新选择专业,会选择什么呢?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