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秦池江逝世,享年88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秦池江逝世,享年88岁
2024年04月13日 11:47 经济学家圈

中国共产党员,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原所长,退休干部秦池江同志,因病于2024年4月11日19时18分在北大航天中心医院逝世,享年88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2024年4月12日     

秦池江1936年生,祖籍湖南湘乡县(后分设的双峰县)。1953年毕业于湖南银行学校。80年代获得中央财经学院著名经济学家刘光第教授的指导,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金融理论。

他长期在人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从事统计、计划和货币流通等工作。1980年以来,历任中国人民银行省分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中国金融出版社副总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中国金融学会副秘书长,人民银行研究生部1985-1995年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

其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我国的通货膨胀、农村金融以及中小企业融资等问题,学术观点务实而独到,对我国许多方面的金融改革提出过很多想法的建议。还参与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问题研究》、《新农村新金融丛书》、《中国外汇管理制度》、《中国外汇新思维》等书的写作和编纂工作。

秦池江1936年出生于湖南双峰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父母去世早,由嫂子把他带大。

1953年,17岁的秦池江从湖南银行学校毕业,为响应支持边疆、参与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号召,秦池江随着200多名同学一起被分配到东北,在人民银行黑龙江分行一干就是32年。他先在计划科做了10年的统计员,因为勤学多思、喜欢“瞎琢磨”,针对当时的银行业务和金融政策发表了一些“奇谈怪论”,1979年人民银行的省级分行成立金融研究所时,黑龙江分行的领导决定让他担任研究所副所长。自此,秦池江从一个银行业务人员正式转为研究人员。  

在人民银行总行主办的《金融研究》等刊物发表不少学术观点新颖独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文章后,秦池江这个人名也开始引起了业内的关注。1982年,秦池江到北京参加总行的干部培训班,这是他第一次踏进大学的校门,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艰深的经济理论、第一次系统地听一流教授授课。在这里,他遇到了对自己影响深远的老师——经济学家刘光第教授。在刘光第约孙开铺撰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时,秦池江也作为合著者之一,承担了较大部分的工作。  

这次培训中出现的一件事令秦池江记忆深刻。事情的由来,是中央财政金融学院资深教授刘光第在授课中,就《资本论》第一卷的内容讲解之后,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十大好处,最突出的是讲商品要跟着货币走、实现价值是商品最惊险的一跃、等价交换是商品生产的天性、竞争是商品生产的动力等十条。学员听了之后,当时都格外兴奋,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是,过了一些日子,校长和中财院院长召开了一次学员座谈会,征求学员对讲课内容的意见和看法,还特地问到刘光第教授讲的内容怎么样。座谈中,多数人肯定了教授讲课准备充分、内容易懂、很有启发性,觉得收获不小。也有人提出刘光第教授讲得过了,同中央精神有出入,甚至用了“资本主义自由化”这个词。中财院张院长当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说刘光第教授讲课很认真,至于内容学院再研究一下。后来,秦池江得知,刘教授回校后受到了批评,但他拒绝作检查。毕业前,院方告诉学员,中央精神只能讲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能讲商品经济。刘教授的讲课,学员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但他的讲课稿不再印发。  

1984年调到北京后,秦池江任中国金融出版社副总编,5年后的1989年,进入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金融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直至1997年退休。此后,秦池江还被黑龙江选区选举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2002年,他被人民银行总行聘到参事室工作。2007年,他被聘请为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如今虽已80高龄,但秦池江依旧在研究岗位注视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变化。  

秦池江的学术特点,最鲜明的是始终坚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术观,不为冷热所动。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他坚持认为金融体制要有自己的原创性,排外固然不可取,轻内也站不稳脚跟。秦池江说,“中国金融改革的原创性,其基本特征就是用市场经济中普遍的原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它体现在消化国际经验将它转化为自身的知识优势,融入国际环境中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于这些原创性的动力来自何方?金融系统中有许多经历多年改革磨练的从业人员,他们在面对各种经济金融问题、面对各种客户需求、感受市场的复杂变化方面,有许多很好的设想,有解决各种问题的办法,有不少成功的范例,他们是中国金融创新中最有生命力的细胞。”

秦池江始终坚持认为,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必须有中国特色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发展中国家要有自己的货币哲学理论、金融哲学理论、金融经济学理论、金融产业经济学理论和金融文化理论。这些理论不是在发达国家理论基点上进行移植和嫁接,而需要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肌体之中培育和成长。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基础,所以秦池江才笑称自己相比西方金融理论还属于“不够格、保守派”。  

秦池江认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从出现货币开始,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从中国人建立自己的银行算起,也有了近百年的历史。对这些金融理论遗产,不能简单抹杀,而应当有扬有弃。他以“三农”和中小企业融资为例,对农民的小额贷款的发展,要感谢孟加拉尤努斯教授办“穷人的银行”的精神感召。但是,只要查一查资料就会发现,新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经专门划出一部分资金,对城镇小手工业提供小额贷款,对农民的小额贷款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然而我们对小额贷款的认识和研究却几乎被历史所湮灭。

秦池江感慨说:“中国金融改革之初,倡导不唯上、不唯书,提倡比较、全面。当代有远见的学者,也对中国金融改革提出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诤言。在今天金融改革创新和金融理论研究中,信仰缺失、哲学贫困、急功近利、洋教条盛行的弊端需要格外警惕。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理论成果,发扬中国金融文化中的精华,以中国经济和金融的丰富实践为平台,实现中国金融业的现代化,形成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将是无比辉煌的事业。”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