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光绍:国际趋势结合国内实践,构建实用有效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体系 | 洞见

屠光绍:国际趋势结合国内实践,构建实用有效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体系 | 洞见
2022年08月11日 17:17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

日前,“CF40·孙冶方悦读会”第17期暨《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及应用研究: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新书发布会在京召开。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围绕我国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健全与完善等关键问题发表演讲。易方达基金董事长詹余引、工银瑞信基金总裁高翀、施罗德投资集团中国区总裁郭炜等出席发布会并进行主题交流。

▲屠光绍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应在全球统一标准的趋势中与国际保持接轨,但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标准,应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发布会上,屠光绍指出。

《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及应用研究: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一书中,屠光绍带领课题团队深入分析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发展趋势,研究国际标准的内容及其适用性,梳理主要国家和地区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推动和实践,并综合考虑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建言献策。本书还尝试从监管和市场的角度,为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监管及可持续投资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建议。

以下为屠光绍演讲全文:

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全球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任务。其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也关系到子孙后代,既需要马上有更多行动,也需要长期努力。

当前,大家关注可持续发展,当然就要关注可持续投资包括可持续信息披露等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我在此围绕本书(《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及应用研究——全球趋势与中国实践》)内容简单谈五方面情况。

关于本书的背景,即为什么写这本书?

很简单,因为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可持续投资中的重要性愈来愈凸显。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的追求和任务,可持续投资(或称ESG投资、社会责任投资、影响力投资)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而对于可持续投资而言,信息披露是基础和前提,否则资本资金就无从投起。

那么,信息披露该如何进行?

当前,我们处于信息社会、数字社会,信息的效用可想而知,但是也存在问题,例如可能遇到信息碎片化,甚至垃圾信息,因此信息披露十分重要,而要进行信息披露就涉及到信息披露标准。

有了信息披露的标准才能使信息披露有用、有效。反过来说,有效的信息披露可以为可持续投资提供评价和鉴别的依据,可持续投资有了基础,可持续发展就有了重要推动力量。

具体到信息披露标准的建设,近年来,随着ESG投资加快发展,ESG投资规模、覆盖品种范围越来越大,各方对信息披露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信息披露标准体系的诉求越来越强。全球对于可持续投资的信息披露标准不断探索研究,各方面都在努力。

从国际背景来看,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乃至今年4月出版之后,全球信息披露标准体系建设不断有新的进展。

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去年11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发起成立了国际可持续发展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Sustainability Standards Board,ISSB),旨在建立一套覆盖气候变化、环境、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以此满足投资者在可持续投资过程中对一套完整且标准化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体系的迫切需求。

在此之前,IFRS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包括中国在内,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纳并使用该套准则。

自从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宣布成立后,ISSB目前已经发布了两份国际可持续披露准则(ISDS)征求意见稿,即《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可持续相关财务信息披露一般要求(征求意见稿)》(IFRS S1)和《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2号——气候相关披露(征求意见稿)》(IFRS S2)。

1号是一般要求,2号是关于气候相关的信息披露,计划年底正式颁布。这一过程可能不会一帆风顺,仍需要研究和细化,特别是随着可持续发展报告准则的出台,如果接受此准则,意味着企业未来需要进行双重披露,也就是在传统的财务报告的基础上增加可持续信息的非财务报告,这需要在准则的适用方面进行协调,因为可持续信息披露涉及的内容比财务信息更为复杂。

从国内来看,随着我国经济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于可持续投资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双碳”目标提出后,中国的双碳金融、ESG投资发展显著提速。监管部门和自律机构都对相关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引,在本书出版以来的几个月里,还有一些新进展,比如近日发布的《中国绿色债券原则》等。另外,一些中介服务机构也从市场的角度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产品。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有关部门已经委派代表作为ISSB的理事,同时不断在气候和环境方面加强与国际的互动。

总而言之,信息披露标准是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投资的基础设施,是可持续投资“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在上述大背景下,我们推出本书,希望能够促进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研究,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和思考。

本书基本内容框架,

即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不是今天要讲的重点,我只简单提炼框架。

本书首先梳理了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趋势及背后驱动力;

◎ 第二对多项已出台的国际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进行了介绍并分别解读;

第三分析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可持续信息披露监管要求及趋势 ;

第四针对具体的披露主题如何披露,如何适应可持续信息披露要求等问题,解剖了若干国际企业信息披露的重点案例;

第五总结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实践;

最后,作为落脚点,对构建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框架提出了建议。

关于本书的特色,即本书有哪些亮点?

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一是在主导思想上,突出国际趋势与国内发展的结合。目前国内有很多关于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著述,或介绍国际发展情况,或谈中国推进的状态,但我们力求将国际动态与中国发展情况相结合。

结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投资不仅关系到某一国家,也是关系到全人类的重大问题,因此每个国家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顺应全球需求。

同时,每个国家又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基础和任务,对可持续投资也有具体诉求,因此二者结合也可以更多体现国际趋势和中国实践的融合与互动,将中国发展置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大背景之下。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可持续发展情况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中国“双碳”目标引发全球高度关注,也得到高度赞同。

换句话说,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识,需要共同行动,我们必须关注全球发展动向与趋势,并借此推动国内可持续投资和可持续信息披露。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从商品开放逐渐步入当前的市场开放、要素开放,未来还将更加强调制度型开放,推动制度与全球的互动和融合。

标准是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国的制度型开放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学习借鉴最佳实践,而吸收国际准则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的标准也是全球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必须要关注全球趋势,将全球趋势和中国自身发展良好结合,在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建立完善方面亦需如此。

二是在标准建设中,注重标准制定与实际运用的结合。标准制定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运用。因此,本书分析了国际各个组织的标准建立情况,结合各国在标准规则运用和监管方面的做法,分析其实用性,力求使标准制定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能不能用,好不好用,如何用,用得效果如何,这些都是检验标准制定得是否科学、客观、有效的依据。中国制定可持续投资的信息披露标准更要注意这一点,对国际准则不能简单照搬。

三是在角度协调上,突出总体原则与各方诉求的结合。可持续信息披露同时面向监管者、投资人、利益相关者等不同主体,甚至投资人中的不同类别,各方诉求都不一样。而这源于各个主体定位、背景和关注重点的不同。

因此,课题组在广泛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走访,包括上市公司、资产所有人、资产管理人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

这一努力是为了突出标准体系建设的实际需求,聚焦标准的可用性。不过,这也恰恰反映了信息披露标准的制订难度,这项工作难以一蹴而就,还需要不断完善。

四是在推动力量上,突出市场驱动和政府管理的结合。本书十分注重市场主体的需求和参与,同时也观察到政府通过相关规则和监管要求对标准制定的引导,强调市场驱动应与政府引导和管理结合起来。

本书探索的重点问题,

即本书介绍并研究了哪些难点?

一是标准实用方面,统一准则和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以ISSB为例,其致力于打造一套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的标准体系,据了解,各参与方虽对征求意见稿的原则都表达了基本认可,但也对适用性提出了一些问题,还提出了不少建议。

因为,目前即便在传统的财务会计准则方面,虽然趋势趋同,但不同国家仍保留了一定差异,ISSB未来能否获得各国认可,仍需要大量的磋商。本书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初步探索,正如有专家提出,可持续信息披露是有可能在全球基本框架和基本准则的基础上形成多套不同标准体系的。

二是在信息披露标准的制度安排上,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如何结合。标准出台后该如何运用?目前有的国家采取部分强制披露,有的允许自愿披露,这之外还有第三种状态,即“不披露即解释”,介于强制和自愿之间。

本书认为,未来需要采取渐进性的安排,根据发展需要,逐渐在强制与自愿披露之间找到平衡。

中国正在从自愿阶段迈向“强制和自愿之间”阶段,将来有些重要部分的内容可能就要强制性披露,比如我们现在重视的绿色和低碳、气候变化影响等。但是其他内容可以根据发展需要,逐步在强制、自愿或者“不披露即解释”方面找到一种平衡。

对于一些大型企业、上市公司,我一直以来的观点是这些企业主体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可能需要强制披露,在可持续投资和发展方面发挥更多带头作用。

三是信息披露的可持续性,即如何兼顾信息披露的效率与成本。过去企业只需要披露财务会计信息,但现在面临财务与非财务(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双重报告体系。

相比财务信息,很多ESG方面的信息都难以用货币度量,这无疑会增加企业成本,而且每个企业都不同,有的还需要披露气候环境、低碳减排绿色发展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即双重重要性原则要求披露企业的经营情况对于整个的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即既有外部性对内部性的影响,也有内部性对外部性的影响。

总的来讲,我们认为成本增加是必要的,但还要讲究效率。统一的、适用性强的披露标准,可以从总体上避免无标准或分散化的标准带来的低效,它实际上是对于成本效率比的优化,支出的成本能够换来更高的效益。

现在最担心的是,增加的披露成本没能在聚集可持续发展投资与金融资源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如果信息披露不好的话,就会出现如漂绿、信息披露标准制定不适应等现象,最后披露水分就会很多,有效性不够。

当前,虽然很多上市公司都在进行信息披露,但并没有一个能够统一遵循的披露标准,披露的信息有效性是不够的,也就是说,存在大量信息杂音。这反过来会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因此,协调好成本与效率非常重要。

四是在披露标准的基准框架上还需要细分的行业标准。

五是非财务信息的可量化协调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工作。

出版本书的希望,

即出这本书的初心和动机是什么?

这本书200多页,其承载内容是有限的。作为作者,我们写作团队主要有三方面的希望和期待。

◎ 第一,希望这本书能够唤起大家对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可持续投资信息披露的关注,以石击水,激起一点涟漪。

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可持续投资也越来越受关注,希望我们这本书能够促进更多的市场主体共同研究信息披露标准,特别是在能够顺应国际趋势的同时,又可以结合中国实际,将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健全起来。

◎ 第二,我们课题组致力于达到这样一个目标:为大家呈现一本能够综合反映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各个国家、不同主体、不同角度的最新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制定和实践的书。

我们课题组成员来自于各个机构,就是想集思广益,把这方面最新的发展动态系统介绍给大家。

目前为止,讨论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文章、论文、包括各种研讨会很多,但这本书可能是市面上少数能够系统反映这方面情况的书之一。

◎ 第三,希望这本书可以抛砖引玉,激发出更多更有质量的关于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特别是中国特色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的研究,

最后,借此机会感谢今天来参与活动的线上线下的朋友们,也感谢我们课题组,感谢支持本书写作的各位同仁。特别要感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恰恰体现了出版社的社会责任。谢谢大家!

互动精选

本书推荐语中提到“不能简单地照搬国际标准,应根据我国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经过前期调研,您认为国内ESG标准需要与国际标准形成差异化的地方主要在哪些方面?

屠光绍

全国政协委员、高金执行理事

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同面对的任务,也是一个挑战。让“可持续投资”可持续的基础,就是可持续信息披露,这也是一个全球共同来推动建设的问题。

具体到信息披露标准制定问题,我认为,既能够与国际融合对接,又能够形成中国特色的信息披露标准,主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必须做出贡献,为别人也是为自己,所以全球在信息披露标准体系方面应该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或者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基准。另一方面,具体到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各自的特点。

例如中国,第一,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有必要考虑适合国内发展阶段的一些特点。

第二,要考虑到目前发展的基础和环境,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任务。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研究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但是比如在ESG的“E(环境)”方面,中国也有自身的任务。

在“S(社会责任)”方面,一些问题是与我国目前发展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相联系的。在“G(治理)”方面,中国还有自身的发展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治理方面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总的而言,二者不能偏废,不能因为我们有自身特点就可以不考虑全球大趋势,以及大的原则和价值取向,但也不能因为全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共性,就搁置中国的特点和所处的发展阶段,置发展的任务于不顾。

这是一个难题,但是又必须解决好,我们也能解决好。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融入全球化的过程,在全球化过程当中,既遵循了全球化基本规则,坚持全球化方向,也根据中国自身发展的要求,在融入全球化过程当中保持中国自身特点,由此形成了国际与中国的互动,这恰恰能很好地反映中国立场。

最核心的是要通过中国自身发展,包括可持续投资的发展以及信息披露标准体系的建设,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当前,已有部分地方出台了转型金融目录并启动了转型金融激励,央行也表示今年要实现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序有效衔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举措。

请问您怎么看全国层面的转型金融政策框架?在转型标准、披露要求以及激励措施等方面有何重点和难点?

屠光绍

全国政协委员、高金执行理事

“转型金融”的提出,一个大背景是低碳转型,特别是“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各方越来越关注到与实现“双碳”目标有关的三个领域:

一是能源生产、能源的供给。我国长期以化石能源为主,从化石能源转向以新能源为主,必然是重大调整。

◎ 二是能源使用。这涉及到很多行业,比如碳排放的八大重点行业,当然也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 三是碳利用。将排放的碳利用起来,也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目前来看,大家对能源使用方越来越关注,其也是实现“双碳”目标最核心的一环。

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究竟是什么关系?广义来讲,我认为绿色金融包括转型金融。

我们不能只看到所谓绿色低碳的新项目、新投资,更要看到大量的传统行业、高排放行业或者说不够低碳行业的转型,其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占据更大比重。

因此,相对于金融投资到纯绿企业和项目,能源使用领域需要低碳转型的传统行业和企业的资金量需求更大,需要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和集聚。

转型金融就是要加大对这部分企业转型的支持。而这一块恰恰是目前还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其中涉及到技术利用,设备改造和管理的变革,而且分布在不同的行业、企业。

央行提出要推进转型金融,其中涉及到一整套体系,需要在体系建设方面不断协调,加快推进。

转型关键在“转”,如何在转的过程中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服务的良性互动是一项重要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尤其需要避免的是“一刀切”、“休克疗法”。

如果所有的高排放企业行业全部“一刀切”,整个经济发展的连续性会受到重大影响,金融系统也将面临巨大风险。

来源 |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