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慈观:影响力投资的特质、现况和发展趋势 | 洞见

邱慈观:影响力投资的特质、现况和发展趋势 | 洞见
2023年11月01日 16:55 上海高级金融学院SAIF

近年来,随着投资者对双底线回报的认知,同时致力于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的ESG投资快速发展,成为一种主流投资方式。其中,影响力投资特别聚焦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前沿领域,因其主动性、积极性、可度量性等特质而独领风骚,在ESG投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针对今年10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的“2023年影响力投资论坛”,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7人代表团前往出席学习。由于论坛内容丰富前沿,现场讨论深入且具启发性,代表团有幸身临其境,受益良多。现由代表团领队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邱慈观特别为文,介绍影响力投资的特质、现况和发展趋势,以及分享哥本哈根论坛的内容。

*原文刊载于澎湃新闻(2023年10月26日),本文较原文略有增删。

01

影响力投资的崛起和特质

“影响力投资”一词于2007年被摩根大通金融公司等组织刻意打造,由“影响力”和“投资”两个词组成,以凸显这是一种基于创造社会影响力的动机而产生的投资方式。其后,以厘清影响力投资概念及推动相关基础建设为目标的组织开始出现。其中,全球影响力网络组织和影响力报告暨投资标准(Impact Reporting and Investment Standards,IRIS)于2009年先后成立,前者为全球性行业组织,后者为影响力绩效的度量标准和披露框架。

初始时,各方对影响力投资的界定不一,混淆由此而生。但随着时间进展与多方努力,具体投资方式逐渐显现,特质也益发明确。详言之,GIIN将影响力投资的界定特质归纳为四点。首先,这类投资的参与者须具备创造社会(含环境)影响力的明确动机,并展现于其所提供的资金、产品或服务。其次,这类投资的设计会基于证据和影响力数据来进行。第三,这类投资涉及对影响力的度量和管理(impact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IMM)。第四,这类投资的参与方会贡献于影响力投资的行业成长(GIIN, 2012)。

特别是,面对保健渠道、可负担住房、适应气候变化、食物链安全等紧迫的社会问题,影响力投资者持着以资金推动社会前行的动机,投资于解决方案提供方。同时,由于影响力投资者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推动,必须了解资金对于目标的推进,故特别重视绩效度量和管理,从而反映于它们对IMM的要求上。

在GIIN的界定上,学者和业者通过理论建立、数据收集与统计检验来厘清相关疑义,包括四项界定特质的充分必要性、影响力投资合同的特质、财务回报和影响力之间的关系、影响力投资回报的光谱等(Brest与Born,2013;Geczy等,2021;Barber等,2021;Bannick等,2017)。另外,基于多方努力,IMM的方法学日趋严谨化,应用情境日趋普及化,并由实践纳入其对投资项目的标准管理流程中(邱慈观与王昊月,2021)。

02

由行业报告看现况及发展

历经十余年发展,影响力投资行业日渐壮大,拥有专业的影响力数据库,经由公、私募基金以股权、债权、担保等形式投资于能产生ESG影响力的标的。依据GIIN的估算,2022年全球影响力投资的规模已超过一万亿美元。

从2013年开始,GIIN 每年都会发布一本行业报告,以表明市场现况和发展趋势。随着行业的壮大,参与者、投资议题和实践方式都日趋多样化,一本报告略显捉襟见肘,而有增加的必要。因此,GIIN根据对308家影响力投资组织的问卷调查,于2023年将报告扩大为四本,分别针对投资者概览、资产配置、IMM实践和新趋势等议题发布了四本行业深度报告。

在投资者概览方面,71%的影响力投资者为投资经理,其余包括基金会(11%)、开发金融机构(5%)、家族办公室(5%)、银行(2%)和保险公司(2%)等。这些投资者分布在全球十个地区的49国,其中74%的总部位于欧美已开发国家(GIIN,2023a)。

在资产配置方面,投资者认真寻找与其需求适配的投资结构,而获得的财务回报和影响力绩效都超过预期。不过,从影响力投资人追求的回报率看,追求市场回报的投资人远比让步投资人多(GIIN,2023b)。

在 IMM实践方面,投资者会评估问题规模及其关联全球开发议程的重要性,从而决定影响力投资议题的优先顺序。投资者最常使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来引导投资策略,也会使用IRIS+来进行影响力度量和管理(GIIN,2023c)。

在新趋势方面,投资者都表明其影响力策略受到全球宏观事件的影响,特别是疫情和地缘政治。此外,投资者意识到行业在快速演进,认识到气候行动的重要性,并已明确将气候解决方案纳入组合中(GIIN,2023d)。

不过,身为全球影响力投资行业的领军组织,GIIN不止于制订行业标准、发布调查报告书,它还举办世界性的“影响力投资年度论坛”,汇聚行业专家和有志之士,通过前沿议题的讨论,集思广益,相互学习。同时,年度论坛也为影响力投资的项目方和资金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从而发挥媒介功能。

03

2023年影响力投资论坛

今年论坛于10月4日、5日在哥本哈根举行。论坛盛况空前,邀请了投资者、企业家、学者,政府代表和非政府组织代表等各界精英,共同探讨如何加强释放影响力投资的力量,以塑造可持续的未来。参会者总计超过1,800名,来自全球70余国。

今年论坛纳入四种会议形式,包括全体会议、GIIN主题会议、配套议题会议,以及解决方案会议。其中,全体会议或由一位行业专家针对特定议题展开专题演讲,或由几位行业专家从各自视角展开互动式讨论。GIIN 主题会议聚焦于案例情景分析和实践,让参会者切身依据演讲嘉宾的理论介绍,结合主题进行分析实践。配套议题会议和解决方案会议强调实践中的问题解决与沟通,促使与会者就实务进行深度交流。

在时间安排上,论坛第一天以全体会议和配套议题会议为主,第二天以GIIN主题会议和解决方案会议为主。总计,论坛安排了12场全体会议、8场GIIN主题会议、18场配套议题会议,以及13场解决方案会议。

论坛主题前沿

多年来,GIIN的年度论坛都以主题前沿著称,2023年亦然。今年论坛围绕着气候、金融、影响力度量与管理、资本动员、技术、复育等六大主题展开,融入各个场次。不过,六大主题内容互有关联,故论坛设置了交叉场次,从而难以明确计算各主题下的场次数量。

大体看来,涉及“气候”的场次最多,有14场,“金融”次之,有13场,“影响力度量与管理”有6场,“资本动员”有5场,“技术”和“复育”各有3场。从场次数量不难看出以下几点。首先,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最严峻的挑战,也是影响力投资的机遇所在。其次,金融场次高居第二,而且与资本动员、气候、复育等领域皆有交叉场次,可见金融是驱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第三,“技术”和“复育”的场次最少,但这并不表示它们不重要,反之,这正反映了两个领域的前沿性及数据的薄弱性,以致现阶段相关的影响力投资仍以探索为主,真正启动的投资项目有限。

大会专题演讲亮眼

在全体会议方面,涉及的具体议题有气候投资的未来、资产所有者视角下的影响力资本拓展、可持续的蓝色经济、南半球的投资机遇、地球生态系统濒危的投资关注、AI如何维护未来的公正平等。其中,专题演讲都针对前沿议题展开,内容均衡覆盖今年论坛的六大主题。

大会专题演讲几乎场场精彩,其中尤以欢迎致词演讲最亮眼。讲者为丹麦籍的奥运帆船项目金牌得主安妮玛丽•瑞因顿(Anne-Marie Rindom),分享在帆船竞赛里面对不可预测的强力时,她如何坚忍导航、适应变化和增强复原。瑞因顿的经验正反映了这几年影响力投资面对的高风险、低盈利情境,其中包括后疫情时代经济复苏、适应气候变化以及对抗结构性不平等,而方向性、坚忍性和持久性是胜出关键。

专场讨论深入

除全体会议外,另三种形式的会议都分别针对相关主题展开深入讨论。囿于篇幅,难以在此逐一解析,仅挑选三个主题简略说明如下。

在“气候”主题的场次里,现场讨论的焦点在于:如何通过影响力度量将绩效激励与财务回报和变革性影响力联系起来,从而推动气候创新的发展;如何强化气候投资的雄心和可信度;如何通过气候投资和自然环境投资来增加组合的多样性;如何通过深层的产业伙伴关系来加速气候解决方案。表1列出14个气候主题场次。

“复育”是一个前沿主题,属于环境保护领域,不只关乎保护,更关乎修复、育种和生养,而过度捕捞渔场的复育问题即为一个范例。在三个“复育”场次里,前两场分别讨论共享所有权模式以及如何在海洋修复投资中获利,最后一场则比较理想主义和实效主义两种视角在看待规模化循环经济解决方案上的差异。

“科技”是另一前沿主题,有三个场次。其中,一场围绕着人工智能对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利弊问题展开,一场聚焦于如何通过科技与人工智能来改变影响力度量,从而对影响目标设定发挥功能。另外,鉴于AI领域创业者的年龄属性,论坛特别为AI青年总裁俱乐部里的会员安排如何汇聚力量的对接场次。

总结而言,2023年全球影响力投资论坛探讨如何通过资本、科技和创新来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其中更以气候、复育等主题形成聚焦点。在总计50多场会议活动中,专题演讲切中主题,深入浅出,动人心弦,会议场次内容丰富、互动频繁,思想碰撞,使参会者得以了解影响力投资的发展趋势、挑战和机遇。通过分享理论依据、实践经验和成功案例,论坛为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为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一个广阔视角。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代表团在论坛前充分准备,论坛中积极参与,因而获益甚多。后续将针对十余场会议内容进行汇整,拾遗补阙,经由解析、延伸而形成专文,以分享各界。

参考文献

1. 邱慈观、王昊月. 2021. ESG披露、ESG度量及影响力度量的迭代发展. 工作稿,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

2. Bannick M, Goldman P, Kubzansky M, Saltuk Y. 2017. Across the returns continuum.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Winter 2017.

3. Barber B. Morse A. Yasuda A. Impact invest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39(1), 162-185.

4. Brest P. Born K. 2013. when can impact investing create real impact.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Fall, 22-31.

5. Geczy C. jeffers J. Musto D. Tucker A. Contracts with(social) benefi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impact investi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42(2), 697-718.

6. GIIN. 2012. Core characteristics of impact investing.

7. GIIN. 2023(2023a). GIINSIGHT: Impact investor demographics.

8. GIIN. 2023(2023b). GIINSIGHT: Impact investing allocations, activity and performance.

9. GIIN. 2023(2023c). GIINSIGHT: impact measurement and management practice.

10. GIIN. 2023(2023d). GIINSIGHT: Emerging trends in impact investing.

邱慈观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可持续金融学科发展专项基金学术主任,知名的绿色金融和影响力投资专家

内容来源| 澎湃新闻

图片 | Unsplash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