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宁夏篇】网络达人打卡“麦草方格” ,实地体验降服“沙魔”的宁夏“妙招”

【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宁夏篇】网络达人打卡“麦草方格” ,实地体验降服“沙魔”的宁夏“妙招”
2024年06月28日 15:54 宁夏新闻网

  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蒋萍 祁瀛涛 金文阳 文/图)6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主办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宁夏篇”专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宁夏中卫沙坡头治沙基地,看“麦草方格”如何降服“沙魔”,体验最原始的治沙方法和各种充满劳动智慧的“升级版”治沙“妙招”。

  车辆在腾格里沙漠腹地缓慢前进,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表面铺着一层密密麻麻的“麦草方格”,像小朋友画的方格子画,不是十分规则但却整体连片。画中一丛丛柠条、沙棘、花棒等沙生植物迎风摇曳,它们是自然的馈赠、是荒漠中诞生的奇迹。采访团成员一边驻足观看,一边拍摄素材,随时抓起一把黄沙,任它从指缝中静静流走。

  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区处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是历史上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得名沙坡头。中卫城市西北两面被腾格里大沙漠包围,常年受到沙漠侵袭,沙化严重。新中国成立之初,沙漠已逼近距宁夏中卫城4公里的地方,“天荒地不毛,风吹石头跑;对面看不见,千里无人烟。”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为了阻挡“沙魔”的侵蚀,科研人员、治沙工人在艰苦的治沙实践中摸索发明了“麦草方格”治沙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中卫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的“草方格”治沙法:是用麦草在流动沙丘上扎设1米×1米的草方格,以固定流沙,探索出一套“以固为主、固阻结合”新模式,逐步建立了“五带一体”铁路治沙体系(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的铁路防风固沙体系)。

  经过60多年的艰苦奋斗,建设生态防护林、生态经济林,发展特色农业、光伏产业、沙漠旅游业,实现了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已治理沙漠150万亩,使腾格里沙漠后退了25公里,治理区天然植物由25种增加到453种,植被覆盖率由原来不足1%上升到42%,包兰铁路两侧形成了宽1公里的绿色长廊,阻挡了沙漠,保证了铁路畅通无阻。

  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中卫市国有林场总场总工程师唐希明,现场展示他发明的一代“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干”字形铁棒,最下端呈半圆弧状,将灌木树苗根须部放置其中,茎干贴着垂直于地面的工具主干向沙土深处压下,这样栽种下的树苗根部可深植于沙土下40厘米处。借助这样一件工具,造林成活率提高了25%,造林劳动成本降低了50%,造林效率整整提高一倍。二代电钻式沙漠植苗工具,效率更加高,不用什么力气就可以将树苗植入沙土中。采访团成员纷纷拿起工具体验沙漠植苗,赞叹貌似简单的工具,实则是凝结了劳动智慧的神奇发明,不愧是沙漠播种神器。

  随着时代发展,治沙技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模式,推广应用刷状网绳式草方格、芦苇高立式沙障、传导式精准型沙漠造林器等新型工程措施,采用人工蓝藻沙结皮新技术,科学治沙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宁夏中卫治沙模式”。

  中卫治沙成果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肯定,获得“全球环境保护500佳”称号,发明的“草方格”治沙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这是全国生态建设领域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昔日的沙海变成了今日的绿洲,形成了“人沙和谐、沙为人用”的良好局面。

  采访团成员星海情报局博主和硬核的半佛仙人,跃跃欲试地尝试扎草方格,学着唐希明传授的方法,先把稻草平铺在沙子上,用铁锹从草中间开始向下用力扎进去15厘米深,再用脚把沙子堆到草边,让草直立起来,四边围城一个正方形,就完成一个草方格。两人感叹这样的体验既深刻又有意义,来宁夏真是不虚此行。

  回望漫漫黄沙与草方格交织的画卷,时间告诉你,人世间所有的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宁夏中卫治沙模式”,为世界贡献了中国经验,是中国防沙治沙的宁夏样板,是走向世界的示范引领,是探索治理“地球癌症”的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

(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文明建设专项基金资助支持项目)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