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麦和幸
在首都北京,有这样一位鹤山乡亲,他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任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研究员。接近退休年龄,他本应享受安逸的退休生活,但他毅然选择南下珠海,担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文法学院院长,甘作拓荒牛。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他还抽空往返于珠海至鹤山之间,上百次深入实地调研,筚路蓝缕,身体力行,辛勤笔耕,终于写成35万字的《鹤山大史略》。
陈坤林教授和夫人王老师
陈坤林于1945年出生于沙坪,1969年于北京工业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光学工程系军用仪器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电子光学基础理论、军用夜视技术的教研工作。1986年,正当他即将赴欧洲作访问学者时,校党委对他的工作进行了调整,他毅然放弃了多年从事的专业和眼前出国机会,服从组织需要,转到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他说:“只要是党的工作,再苦再累也要去。共产党员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北京理工大学主校门
陈坤林甘于奉献的敬业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两个孩子。1996年,他的一个儿子从西安二炮工程学院毕业后自愿报名上青藏高原参军,他全力支持儿子的选择。他在代表全体家长讲话时说:“上青藏高原,是保卫祖国的需要,老百姓的孩子能去青藏高原,我们这些党员干部的孩子更应该去!”讲话结束后,一位教官动情地握着他的手说:“多年没有听到这样一身正气的讲话了。”翌日,《西安晚报》头版登载了《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长陈坤林送子上青藏高原》的报道。
无论承担的科研任务有多繁重,行政工作有多忙碌,陈坤林始终坚守的一个原则就是——上好课,才是根本。因此,40多年来,陈坤林始终站在本科教学的讲台上。为深入浅出阐述马克思主义,陈坤林翻阅大量书籍,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文史哲社会科学知识融汇贯通,认真上好思政课,为新迈进大学门槛的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同时,他多视角开展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发表了50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如他主笔撰写的《关于高校党委的大学文化建设意识》在《人民日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发表,被评为北京高校党建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1993年,在陈坤林教授的帮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写了“鹤山”两个大字。
陈坤林深知,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将关心关爱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陈坤林在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校副校长期间,对干部培训、学生培训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注重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创新尝试,取得较好效果。2002年,他主持的学校干部教育培训创新工作获得北京市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
陈坤林教授与作者
陈坤林1964年毕业于鹤山一中。他身居京华,心系家乡,为人热情,乐于助人,十分关心鹤山的发展。在兼任北京鹤山联谊会副会长期间,他对家乡提出的事情总是有求必应,即使费尽千辛万苦都把它办妥。1993年11月鹤山撤县设市,他主动牵线搭桥,专门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写了“鹤山”两个大字,为提高鹤山的知名度和对外宣传工作争光添彩。
陈教授与笔者相识于1999年,经常书信往来,或了解家乡的发展情况,或对我发表的诗文点评一二,以示鼓励。2004年以后,由于我三弟在该校本硕连读,彼此来往更勤了。我在雅瑶工作期间,他为探寻红军小路,不顾年事已高、脚腿不便,步行往返于昆东至南靖之间的荒野小路,攀山涉水,对学术的执着求真,可见一斑。撰写《鹤山大史略》是陈教授十多年的心愿,为此,他一有时间就到首都图书馆搜集史料,深入研究鹤山的历史,坚持了4~5年时间。2019年10月,陈教授给我发来《鹤山大史略》目录及草稿,洋洋洒洒17页,共分为鹤山的自然环境史、鹤山的族群人脉史、鹤山的经济发展史、鹤山的县治政脉史、鹤山的精神文化艺术史、鹤山的兵革军事史等六章,每一章下设若干子目录,条分缕析,脉络分明,逻辑严密,论据充分,全面翔实。期间又发来几易其稿的书稿,让我先睹为快。一位攻读理工科的古稀老人,凭着顽强的意志和毅力,以“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精神,竟独立写成一部35万字的煌煌巨著,填补了鹤山乡土教材的空白,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鹤山大史略》即将出版,很多人和我一样,都在迫切期待陈坤林教授这本书面世!
△书法:温水植
读陈坤林教授《鹤山大史略》
麦和幸
腥风血雨两茫茫,一卷鸿蒙扫野荒。
物候变迁知更替,英雄际会吊兴亡。
照衡刘继成枭将,文茂陈开称大王。
五子移民拓徙业,翻过苦难见辉煌。
来源:鹤山市融媒体中心
摄影:麦和幸、何志强
责编:鹤邑文苑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