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言策语
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很多时候,运动也让人们有了刻板印象,似乎不跑个马拉松、踢个足球、游个浪花翻滚,都算不上真正的运动。其实人生百态,运动也丰富多样。轻巧如飞盘、惊险如跑酷、坚韧如骑行、斗智斗勇如腰旗橄榄球,阳光时尚如陆地冲浪、桨板,都是很好的运动方式。
有些运动刚刚兴起,远比不上足篮排、乒羽网为大众所熟知;但是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新的潮流和时尚。对于希望通过运动强身健体、交友社交的人们而言,“不管是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
不管你是希望在运动场上酣畅淋漓地出汗,还是美美地来张自拍,都勇敢地迈出去,踏上运动场。热爱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动起来,不论哪种运动,都可以帮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这个夏天,你的朋友圈里如果没几个玩飞盘的朋友晒照,也许代表着你已经“OUT”了,抛接、腾跃、飞扑……这个小小的飞盘无疑是今夏的焦点。
今年7月,到岭南飞盘公开赛现场走一圈,对如今飞盘到底有多火会大致有个概念——65支球队报名,筛选出24队、500多人参赛,短短两天的比赛吸引了17个赞助商,其中不乏国际知名运动品牌国内顶级、通讯运营商……
接近40摄氏度的高温不能阻挡参赛者的热情,都市男女头戴时髦鸭舌帽,脸上涂着条状油彩,身着动感服装……除了场上忙碌的竞逐,周边更似一个嘉年华,游戏、小吃、冷饮摊位一应俱全。
根据《2022年轻人新潮运动报告》数据分析,飞盘已经超越滑板和骑行等运动,成为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新潮运动。我国目前固定参与飞盘运动的人群超过50万人,长期规范组织飞盘运动的社群和高校社团超过500个。
今年8月,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牵头,中国飞盘联赛首站比赛在陕西西安开赛,吸引了12支队伍近400人参加。
这一切都实实在在地说明,飞盘已经吹响了“出圈”的号角。
从小众运动到大众热捧“出圈”
何为飞盘运动?具体解释是一项集篮球、足球及橄榄球元素为一体的运动。多为男女混合赛,场地为半个足球场大小。上场每队7人,不提倡身体接触,比赛没有裁判,全凭自觉,队员在场上尊重每一个对手所叫的犯规。飞盘大小一般为直径25厘米左右,重量不超过150克。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飞盘运动在国外的兴起,国内大城市也曾短暂流行“飞盘热”,但这项运动真正在城市扎根还是二十年前,在大城市的高校内,一些飞盘社团悄悄兴起。
2000年,上海举办了首届上海飞盘公开赛,至今延续了12届,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飞盘只是小众运动。最近两年,飞盘伴随着争议“出圈”——对争夺体育场地资源的质疑、有关社交属性大于运动属性的争议以及网红经济介入喧宾夺主,让不少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项新兴运动。
仔细了解飞盘运动在中国发展的脉络,就能够看到在新时代背景下,这项新型户外运动兴起的背后推动力、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和发展潜力。在岭南公开赛现场,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遇到了有12年“盘龄”的Maison。这位正职为幼儿园老师的大男孩趁着周末闲暇来看比赛,对规则、玩法十分熟识,不断向记者解说场上的形势。
他手里一直把玩着一个飞盘,不时给场上的队员加油,与场下的运动员击掌庆贺,在这个场地里如鱼得水。在Maison看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家对户外运动的向往,给飞盘运动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在家里待的时间长了,就算是不爱运动的人也总得透透气,像露营、陆地冲浪、飞盘之类的运动,也是大家对户外空间向往的一种表现”。
飞盘火了,Maison在职业发展上也有了另一种可能,如今周中晚上或周末在一家飞盘俱乐部做兼职初级教练,带课费一次200元,每次两小时。至于未来职业规划会不会往飞盘上倾斜,他还没有太清晰的路径规划。“飞盘这两年才火起来,广州大约有十几支队伍组建了俱乐部或社群,目前做兼职教练薪资不是很高,未来走向还不太确定”。
自律纯粹、团队协作是最大魅力
你为什么喜欢玩飞盘?拿这个问题问老玩家,大部分的答案与其规则以及社交属性有关。Baby在广州玩飞盘快十年,是当地知名队伍storm(风暴)的队长。大学时期,他看到外国人在玩飞盘,好奇并开始接触,结果从几个人开始组队,到慢慢影响各大高校创办飞盘社团,十年下来,storm队在广州飞盘界鼎鼎有名。
如今storm每年都会封闭训练,并一年一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新人进队,但门槛不低,最后留下的都是具备实力和潜力的。
“我们队伍规模保持在三四十人左右,人员来自各行各业,至今我们还保持着最纯粹的以竞技为目标的状态,每年参加八到十场比较大型的比赛,现在很多社群组织的比赛,我们基本不会参加”。
Baby颇为留恋飞盘运动以前自律和纯粹的精神与氛围:“十年前飞盘还是一项很小众的运动,广州甚至全国玩飞盘的人我都认识,到各地旅行甚至能借住在圈内人的家里,大家人都很好。说实话,玩飞盘能坚持下来的人都是靠自律,这项运动在制定规则的时候已经进行了一定的筛选,比如《飞盘精神》这本书,大家真的会去读、去研究。自律、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飞盘竞技中非常重要的东西。”
随着玩飞盘的人越来越多,Baby认为过去这种纯粹已不复存在。“现在什么人都有,人太多了!它也在朝着商业化的方向在发展,当然这不可避免”。
与足球、篮球等集体项目不同,飞盘提倡避免身体接触,欢迎男女同场竞技,这样的规则一方面加强了社交属性,另一方面也避免了过于激烈的冲撞。同时不设立裁判,意味着对手之间必须保持自律以及高度的信任和尊重,这样的特性很受都市白领的青睐。
杰西在上海从事法律行业,也是上海老牌球队沪蛙的队长。比赛中场休息时,有着小麦肤色的杰西非常忙碌,画战术板、布置战术、组织队伍喊口号,在场上也是主要得分手、队伍的灵魂人物。
玩飞盘九年,她很着迷于这项运动讲究配合,而非看重个人单打独斗能力的特性。“飞盘是一项会给所有选手机会的运动,不同的人在场上会有不同的位置,有的选手优势是身体素质,有的选手有更好的基本功或是对比赛的理解,每个选手在这项运动中都会有机会,只要你愿意投入时间。我很享受跟队友一起进步、彼此支持,一起经历快乐或者悲伤的时刻,会让我有一种大家庭的感觉”。
对于打篮球十几年的Lia来说,不提倡身体接触这点,是她开始接触飞盘运动不适应的一道坎,但如今却成为最吸引她的一点。“我是今年通过荔枝俱乐部的飞盘体验班开始接触这项运动的,避免身体接触其实是这项运动的精神,除了要保护你的队友外,还要保护你的对手,提倡大家在健康的状态下完成这个运动,我觉得这点很吸引”。
Lia透露,自己身边很多玩游泳、足球、垒球、击剑的朋友,最近都加入到飞盘运动中来,“毕竟入门相对友好,是有一定运动基础就可以做到团队配合的活动”。
Maison更看重的则是飞盘把比赛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状态。比赛前和队友一起训练,赛前组织聚餐是飞盘文化的内容,比赛结束会留在当地玩上三五天。“在忙碌的生活中能得到一些喘息,我们认同飞盘,除了这项运动的魅力,还包括运动时人的精神状态以及运动氛围给人的体验等”。
快速“蹿红”后路在何方?
这两年,飞盘运动在国内一线城市铺开的速度很快,基本都能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高水平飞盘队,比如广州有“storm”“荔枝”,北京有“大哥”,深圳则是“zhen”,成都“飞panda”,而天津则有“speed”。
Younger是今年岭南公开赛的赛事组织方,也是飞盘的狂热爱好者。早在2013年就在大学创办了飞盘协会,还参加了2014、2015年的华南大学生飞盘联赛。过去飞盘比较小众,他想组队并不容易,职业选择也更多放在组织足球赛,带青少年球队到国外参赛上。
这两年随着飞盘运动的极速发展,Younger终于可以将兴趣和职业合而为一,此次策划组织的岭南公开赛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65支球队报名,这个规模比往年大大提升。“我的开心是很难用语言来表达的,坚持了十年的运动能受到大众喜爱,我很开心看到这个局面”。他的个人观点是,在规则、新颖性、整体魅力上,飞盘都比足球更胜一筹。
为了照顾近一年才加入飞盘圈的玩家,Younger还特意在公开赛中加入针对新玩家的Cpool类级别赛事,目的是鼓励更多新手参加全国赛,也希望随着系列联赛的慢慢发展,未来会有更多顶尖球队和球员出现。
站在风口的这项小众运动,能否成功变身新科大众运动还有待观望。与其他小众运动相比,飞盘有着装备成本低的特性,飞盘百十块就能买到,入门门槛更是亲民,一个飞盘局场地加上教练费用,人均摊下来不到百元,而且简单易学。
不过,这项运动还缺乏职业化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培训体系,为了追逐热点、蹭流量而加入,美美地拍上几张照片便离场的人也不在少数,对飞盘运动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干扰。
与足球项目的场地资源争夺,也对飞盘的快速发展产生一定的掣肘。如今Baby会免费带一些飞盘社群,每周进行两到三次训练。“看到有些人是真的热爱飞盘并可以坚持的话,我会免费教他们,但老实说,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并不多”。
Baby虽不反对飞盘运动的日益商业化,但也有自己的忧虑,“现在市场还没有一个很规范的发展模式,仍处于摸索阶段,商业化的部分我们不会太排斥,但还是希望能把飞盘精神传承下来,我们老玩家要保持初心,不然商业化太严重的时候,就没人认真玩飞盘了,水平不提升,这个运动也难以持续发展。”
一直密切留意飞盘界动态的Maison则关注到飞盘进校园的现象。“据我所知,飞盘已经被列入一些学校的体育课程中,我也了解到有两家公司正在做关于中学甚至是小学的飞盘项目,比如小学有躲避飞盘,中学有极限飞盘,所使用的飞盘重量是145克和110克,相对较小”。
Maison更希望政府有关方面在管理、调配和开拓场地资源上有更多的思考,“这并不是足球和飞盘两个运动群体的问题,而是场地资源的问题,如果场地本身够用,就不存在争抢场地的问题了”。
对于飞盘引发的各种争议话题,杰西则希望外界能用更为开放包容的心态去理解双方的立场。“不管是竞技飞盘、社群飞盘,还是说大家的穿衣自由等等,每个人背后都会有一些自己的价值理念,大家不需要抱着针锋相对的态度,而是应该用更包容开放的心态去看待所有事物”。
羊城晚报8月22日A6版
策划 | 陶勇
统筹 | 苏荇
采写 |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苏荇 实习生 刘诗晴
责编 | 梁劲松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