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四港”联运发展规划》审议通过

《广州市“四港”联运发展规划》审议通过
2024年05月11日 20:13 羊城晚报金羊网

5月11日,16届69次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市“四港”联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以加快建设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以空港为核心、海港和铁路港为重点、公路港为基础、信息数据为纽带,从设施联通、港产联动、多式联运、信息联网、标准联接、企业联盟、部门联合等7个维度提出广州市“四港”联运的具体任务和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到2035年,广州将全面建成畅通全市、直通湾区、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全球“四港”联运标杆城市、国家级枢纽型经济示范区。

硬联通:完善基础网络,加快港产联动

基础设施“硬联通”,是实现“四港”联运的基础。《规划》提出通过完善空港、海港、铁路港、公路港等基础网络设施,构建“四港、十廊、三路、三带”联运架构,推动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具体来说,广州将通过加快公铁联运通道建设,完善海铁联运基础设施,优化铁路场站布局,补齐路网短板等方式,加强空、海、铁路、公路各枢纽功能及联运能力,打通至京津冀、长三角、成渝、云桂、港澳十条辐射国内主要地区交通主廊道。同时,发挥广州联结海陆两个扇面的区位优势与国家综合性门户城市作用,积极参与服务国际大循环的运输通道建设,畅通国际运输网络空、海、陆三条丝路,并依托货运铁路通道,打造京广、广深+广茂、广石+广珠+南沙港三条铁路沿线产业集聚发展带,借助铁路专用线与广州港联动,形成“三核、一环、四向”的海铁公联运格局。

除了加强枢纽之间的联动,《规划》明确加快港产联动,打造枢纽型经济示范区。根据规划,广州将围绕空港、海港、铁路港,构建“3+5+4”临港产业体系,形成“大交通”“大物流”“大智造”“大商旅”发展新格局。《规划》要求,构建多层次物流大通道和多式联运网络体系,巩固提升适空临空、适海临海、适铁临铁3类核心产业,建设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运枢纽、世界级铁路枢纽;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做优做强汽车智造、时尚智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与储能5大先进智造业,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区域产业竞争优势;强化枢纽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能力,提质升级现代会展、跨境电商与数字贸易、特色金融、现代都市消费等对时效性要求高,具有临空、临海、临铁偏好的4大现代服务业,优化城市功能,推动区域经济转型。

软联通:推动建立四港联运信息共享平台

“四港”联运不仅要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更需要创新政策、制度、规则、信息之间的“软联通”。

围绕政策、制度、规则、信息,《规划》提出多个举措。在提升联运信息共享水平方面,广州将推动建立四港联运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建立铁路、公路、水路、民航数据共享机制,搭建旅客联程运输信息服务系统及平台,建立健全跨运输方式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公路水路客运班次信息、铁路旅客列车运行信息、民航航班信息共享,实现班次(车次、航班)座位信息、车(航)运行状态、行李状态信息等深度互通和共享。

同时,《规划》提出,建设广州“四港”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打通物流在多种运输方式、物流各环节的信息壁垒,确保各方作业流与信息流同步,实现物流信息互通共享,提高物流运行效率;推动组建广州“四港”联运发展公司,统筹解决联运“多次委托、分段运输、服务规则不统一”等问题,推动“一箱到底”;研究建立广州“四港”联运企业联盟,引导和鼓励联盟成员单位开展细分领域合作,按需推进多式联运重点领域的专业化协作,实现跨界融合。

此外,《规划》还提出统一多式联运标准规制,推进旅客联程电子票务服务,优化不同方式联程安检流程,制定完善多式联运单证标准,推进运单标准化及电子单证应用,优化多式联运服务规则衔接。

文|记者 李焕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