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曲韵悠悠奏响,广东音乐大师何克宁在荔湾沉浸式开讲

岭南曲韵悠悠奏响,广东音乐大师何克宁在荔湾沉浸式开讲
2024年05月24日 17:02 羊城晚报金羊网

5月24日,粤剧艺术博物馆里乐声悠扬,一场广东音乐分享会:“韵律中的岭南情怀——何克宁广东音乐大师课”在此举办。活动邀请了广东音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何克宁现场开讲,他以广东音乐曲艺团“得闲饮茶”新剧场为场景,结合广东音乐演奏和非遗体验,为观众献上精彩演出。

在现场的演奏环节中,何克宁带领广东音乐曲艺团的青年演奏者共同演绎了《娱乐升平》《饿马摇铃》《柳浪闻莺》《雨打芭蕉》《孔雀开屏》等经典广东音乐曲目,让观众意犹未尽。

“在大榕树下演奏到维也纳金色大厅”

“回溯广东音乐数百年的历史,起初广东音乐是民间群众在茶余饭后,自娱自乐演奏的乐曲,由民间小曲、小调、歌谣等逐渐演变为乐曲……”在“得闲饮茶”新剧场中,何克宁和观众共同追溯广东音乐的历史。

19世纪初期,广东音乐以“硬弓五架头”为特色,包括二弦、提琴(形似板胡但体积较大)、三弦、月琴、横箫等乐器,以其音色激烈、音量宏大著称。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硬弓组合逐步让位于“软弓五架头”,即高胡、椰胡、扬琴、秦琴、横箫或洞箫的组合。

“广东音乐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正所谓万家灯火万家明,三五知己便能组成私伙局。”何克宁说,随着时代发展进步,广东音乐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有了广东味,乐曲旋律优美顺畅、通透明亮、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善于表达民间生活。在何克宁看来,广东音乐和粤曲有着“姐妹”关系,“广东音乐和粤曲同根,它们离不开粤语方言,粤语方言的平仄声调自然流畅,影响着广东音乐的旋律和粤曲腔调。”

20世纪20至30年代,广东音乐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不仅在地方上广受欢迎,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全国乃至海外。到了20世纪40年代之后,广东音乐中的多首名曲被选为国宴及迎宾音乐,荣获“国乐”的美誉。

“广东音乐在大榕树下演奏,到维也纳金色大厅,可见它的影响力十分强劲。”何克宁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广东音乐,这和广东沿海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实力等优势条件密不可分,也为广东音乐创造了传播条件。”

何克宁认为,广东音乐无论怎么变,它都保持着广东味,但广东音乐又具有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特点,善于吸纳西洋乐器,比如大提琴、萨克斯等。“广东音乐演奏的乐器可以使用西洋乐器,但演奏的手法依旧能延续广东音乐的特色。”

“在‘得闲饮茶’中和广东音乐结缘”

“我家父辈基本五音不全,我和广东音乐结缘,可以从茶居的一次偶然经历说起……”1964年,何克宁参加广东音乐曲艺团工作,今年是他正式入行的第60个年头,回想自己和广东音乐结下缘分,他要从茶居说起,“小时候我家住解放路,那一带有许多茶居,我父亲每晚带我去听曲,听着听着,我便入迷了。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在茶居认识了一位老艺人朋友,他认为我有音乐天赋,还教授我击乐,这位启蒙老师一边请我饮茶,一边给我传授击乐知识。”

“有时候,父亲也会带我到文化公园中心台看演出。我眼前都是大人,看不见舞台,父亲就抱着我看,那时候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登台,多好啊!”何克宁回忆道。

在何克宁14岁时,他的启蒙老师建议他投考广东音乐曲艺团,入团后,何克宁得到苏文炳、朱海、黄少敬等大师的教导,学习击乐演奏和拉弦乐器。

60年的曲艺团生涯,让何克宁感慨万分,在他看来,现在的年轻演奏者拥有系统的基础和理论知识,但他也建议青年演奏者在演奏广东音乐时也要学会灵活变通,要对乐曲有自己的理解,不能生搬硬套地演奏,否则只会成为乐谱的“复印机”。

据悉,本次活动由中共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广州市荔湾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广州市粤剧曲艺创作实践基地联合主办,广州市荔湾区文商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承办,广东音乐曲艺团、广州市曲艺家协会、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粤剧艺术博物馆等单位支持。

文|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图|记者 陈秋明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