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镇围:千年文脉延绵不息 非遗民俗薪火相传

湖镇围:千年文脉延绵不息 非遗民俗薪火相传
2024年06月28日 13:47 羊城晚报金羊网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6月28日版面图

罗浮山下,“宝藏”文化古村——湖镇围,古建筑多达上百处,高空俯瞰恢宏壮观;胡氏子弟登科者不绝如缕,“罗浮名宗”声名远扬;大鼓、舞狮、上灯等民俗风情,别具一格……难得的是,历经千年烟云,惠州博罗县湖镇镇湖镇围仍保留着一条清晰可见的文化脉络,在岭南古村中颇为罕见。

随着岁月流转,湖镇围的建筑已悄然老去,砖石斑驳,但历史文化熠熠生辉;族谱记录着千年来的传承与变迁,先祖故事口口相传,仍为胡氏后代深刻铭记,激励着一代代胡氏后人奋进、团结。

湖镇围现存300余座古建筑,如同世外桃源

登科者不绝如缕

被誉为“罗浮名宗”

“‘泽满罗阳金丹济世真人裔;灵钟吉水湖镇环城学士家’精准概括了湖镇围的历史文化底蕴!”日前,记者走访湖镇围,当地退休干部胡裕康说,这副挂在村里愈宽公祠正殿上方的闪光发亮的楹联,是对家族史最好的注脚。

最早可追溯到宋代,湖镇围的祖先就从江西庐陵(今吉安)定居于博罗县城。始祖是大名鼎鼎的“胡六真人”,民国版《博罗县志》有记载:胡衍,号云峰,生于后梁。他从小就好学经论,奔驰浪涯,云游四海,地理行医。宋初,他行医至博罗,并在这里成家立业。胡衍医术精湛,自制的药“胡氏家宝丹”用于治疗疾疫特别有效,救活了不少人,“(胡衍)炼药捣三千杵,成八百丸,号胡氏家宝丹,治疾疫赖以全活者甚众。城西丹邱祠,其捣药处,石臼犹存。”

胡衍不仅是一位金丹济世的医者,更是一位功成得道的真人。记者翻阅《博罗县志》和《胡氏族谱》均有看到,胡衍“卒之日,以火解,得舍利三十六颗大如绿豆,色黄紫,藏之金盒。”

“现坐落于博罗县城的胡氏宗祠便是胡衍圆寂后,由其子、孙一、二、三世修建起来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胡裕康说,胡氏族人对这里有着特殊的情结。

直到胡氏第六代胡文俊率领家族迁入湖镇围,至此胡氏族人就在湖镇围这片土地开宗繁衍,建村设郭,耕读传家,勤学致仕。

随着胡氏家族不断壮大,也涌现出许多人才。族人中举之士、学者爵位、高官厚禄者众多。记者翻阅《胡氏族谱》,发现里面有张《湖镇历代名人记录表》,详细列出了湖镇围胡氏宋元明清各个朝代为官者的姓名和爵职位,共有38位。

其中不乏位高者,如二世胡硙为宋代谏议大夫、七世胡政为循州判官(“判官”一职主要是辅助长官处理公事);元朝,八世胡德众为都察院都事(相当于在国家监察机关处理文书工作);明朝,九世胡忠为汶水县知县、十三世胡环为仙游县知县、十四世胡世祥为南北户部郎中等。从中可以清晰看到,自宋至今,胡氏家族朝朝有官,世代昌盛,堪称“罗浮名宗”。

“胡环是我的曾曾祖父,曾任福建仙游知县,为民办了很多实事!”记者在走访中,村民胡眉侃侃而谈。“胡环在回乡后,还在后山栽满了不知春。如今的湖镇围绿树成荫,便是祖先当年亲手种下,后人也时刻铭记祖先贡献,对联“胡环家风 仙游世泽”数百年来流传下来,故事更是代代相传。

胡氏之所以英才辈出,离不开对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视。“听父亲说过,湖镇围设立了书院、学校,经商人家私塾更是众多,文脉延续不断!”胡裕康说道。

事实上,早在宋代,胡氏先人在现在的湖镇中心小学建有“三峰书院”。1928年秋,湖镇围的胡祝南、胡桂章、胡焯廷、胡坦然等会同县城胡屋巷的胡兰甫筹建湖镇学校(现湖镇中心小学),开创了湖镇围举办现代学校先河,为造就更多优秀人才奠定基础。如今,湖镇围不少学子更是先后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名校。

庙宇林立雕梁画栋

御赐牌匾代代相传

宗祠是一个家族的象征。湖镇围胡氏十分重视宗祠建设,并视作家族的一件重要大事。胡氏祠堂、愈宽公祠、东岭公祠……记者行走在不足八百米的主巷上,已看见有六座祠堂,两处围中粮仓。

据《胡氏族谱》记载:自宋朝以来,湖镇围胡氏先人先后建起胡氏祠堂、愈宽公祠、希孟公祠、德众公祠、逊众公祠、东岭公祠、椿堂公祠、德基公祠、东庙、西庙、北庙、观音庙、大庙、东林寺、西林寺等十五座祠(庙)宇。

记者走访现场发现,在主巷,至今还保留较完整的东西二祠及德基公祠等三座祠堂。其中,东西两祠均为胡氏族人敬尊孝祖之所。

西祠为胡氏祠堂,记者看到祠堂正门两边有石柱斗梁、檐雕、梁雕及壁画,颇为精美。大门上方嵌有石匾一块,上书“胡氏祠堂”,入门处乃仪门,仪屏已毁,只剩下两侧各立着的八角石柱。仪门上方悬木牌匾两块,分别上书“昭代名儒”“诰封大夫”字样。

这两块牌匾与胡氏二世胡硙密切相关。据族谱记载,胡硙自幼勤学,潜身奋志,博学多才,得中高升爵位,官至朝廷“谏议大夫”,誉满京城,为当朝皇帝所赐。

沿着西祠步行不足百米,便看到了东祠愈宽公祠,该祠分上、中、下三进而建,三殿显得宽畅。正门上嵌石匾一块,上刻“愈宽公祠”。青石门框上贴对联一副,上联是“苏湖世泽”,下联为“吉水家风”。据记载,愈宽乃文俊六子,学士学位,其性情温和,以仁为善,民之所顺。愈宽逝世后,其后裔为祭祀先人建此祠。

东祠愈宽公祠是为纪念文俊六子所建,外观完整

在东祠高高的斗梁上,悬挂着一块上书“罗浮名宗”(阴刻)字样的木牌,颇为显眼,这是明朝惠州府授封湖镇围胡氏为“罗浮名宗”之族,彰显胡氏家族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

在东祠右侧二十余米处,乃德基公祠,是龙华五村陈百万嫁女的陪嫁嫁礼。“这座宗祠极尽奢华!”胡裕康说,建造此祠时,招募能工巧匠近五百人,按各项施工程序调配人力。仅仅打磨青砖工人就达200人之众,每天磨砖不止,花了五年时间才完成。此祠的雕刻色彩斑斓、栩栩如生,亦用了五年的时间才雕刻完毕。

“村民们也一直用心呵护着宗祠,每年都会开展维护修缮,”湖镇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胡添权还记得,在1986年大修宗祠时,村民二话不说,积极筹集数十万,在当时更是一笔巨款。

“村里一年有四次祭祀,农历二月十五日、二月二十九日、八月十五日和十一月十五日。”胡裕康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五年举行一次大拜,会有上万人参加。每逢大拜,不论是在外行商,还是本地务工的族人,都会从五湖四海回到湖镇围,这是斩不断的乡愁。

民间习俗“活化石”

活动丰富热闹非凡

湖镇镇的不少乡村,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其中保留最完整、最传统的莫过于湖镇围,被称为湖镇民俗的“活化石”。今年2月,湖镇围上灯习俗、湖镇大鼓还入选了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年一度的“上灯”是湖镇围最为隆重的习俗。在春节期间,凡上年有添丁者,必须在祖祠上厅的祖先牌前的神台上摆放一盏油灯,反映出胡氏后人崇宗敬祖、慎终追远之心。

湖镇围“上灯”仪式隆重,反映出胡氏后人崇宗敬祖、慎终追远之心 林志华 摄

“湖镇围是‘上灯’的发源地,流程数百年来从未更改过。”据“上灯”非遗传承人胡叶勤介绍,大致分为13个大步骤,持续45天。说起“上灯”,胡叶勤滔滔不绝:“分别是农历十二月初一议灯、农历十二月初六订灯、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鸣灯、农历十二月二十六运灯、农历大年除夕备灯、正月初一早晨拜灯、正月初六凌晨四时买灯、正月初八上灯、正月初八至十五赏灯、正月十二贺灯庆灯、正月十六凌晨圆灯、结灯。”

上灯仪式,“公仔”是必备品,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上灯”的诸多环节环环相扣,高潮迭起。在买灯时,几百人穿戴节日盛装组成的旗队、灯队、醒狮队、大鼓队、丁祖公队、丁头公队、丁头婆队、鞭炮队,擎着印有“罗浮名宗”“谏议大夫”的灯笼,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舞动醒狮,浩浩荡荡前往湖镇圩,沿途鞭炮纸像铺了长长的红地毯,来回路程只有3公里,竟要花费近十个小时;赏灯时,本村族人和邻村的亲朋好友都会组团前来观赏“茶园灯展”,每天观赏的络绎不绝,有好几万人次;投灯仪式更是紧张刺激,大家都争着投到“状元笔”、“酒壶”、“拜神的筷子”等点灯器具,“状元笔”有时投到近万元;投灯仪式后还要举行抽灯仪式,大家挑着灯箩,点亮灯笼,按抽签的顺序排着队伍离开祖祠,路上挑担不能放下,灯不能灭,一路燃放鞭炮,一直回到各自的家……场面壮观热烈,喜气洋洋。

“上灯”习俗之日,更是少不了大鼓来助兴。鼓声一响,好事就来,已经刻在每个湖镇人心中。湖镇大鼓的传承人胡锡葵说,作为博罗颇具影响力的大鼓代表,湖镇鼓文化始于宋代。相传,旧时胡氏族人居住的地方经常有野兽出入,特别在秋冬季节常有野兽闯入村子,闹得村民不得安宁。于是,族人想出一个办法:擂大鼓吓猛兽。渐渐地,响大鼓吓退野兽演变为喜庆活动。“湖镇大鼓寓意吉祥如意,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如今,在湖镇镇每逢嫁娶、添丁、祠堂建成、入伙、开市等喜庆活动,村民都擂鼓打锣相贺。”

鼓声一响,好事就来。喜庆活动,总能看到湖镇大鼓的身影 湖镇宣

湖镇大鼓表演形式为一人打大鼓、两人敲大锣、几十人敲小锣,个别大鼓队还有彩旗配合表演。湖镇大鼓以鼓体巨大而著称,大鼓一般高约1.5米,鼓面直径约0.8米。最多时,在一个祠堂前,有13面长鼓同时敲起来,加上上百面大小铜锣一起敲,场面非常壮观。如果几个大鼓队同时表演,犹如龙腾虎跃,风起雷鸣,气势雄壮,振奋人心。

【文脉链接】

非遗传承迫在眉睫

每逢“上灯”仪式,锣鼓喧天、醒狮舞动,人头涌动,场面宏大,延续至今数百年,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到场观看。在这一复杂、庄重仪式的背后,是“上灯”传承人胡叶勤、“湖镇大鼓”传承人胡锡葵在操持着,这也是他们一年中最为忙碌的时刻。

“我已经主持了十年的上灯仪式了,”现年77岁的胡叶勤,人称勤叔,是土生土长的湖镇围人。平日里,他如村内大多数村民一样,出入农田干农活。但到了农历十二月初一,他摇身一变,负责起“上灯”仪式的大小流程。

“上灯”仪式十分繁琐,勤叔在成为“主持人”之前,就一直在后勤厨房干活,还担任过仪式助理,经过数十年的历练,才能将大小事宜的要求准则都牢牢记在脑中。

考虑到自己已经年老,近年来,勤叔一直在物色下个“主持人”。“主持人”要求很高,既要上辈分,要过60岁。其次,身体好、声音洪亮、人际关系好,“特别是要真心热爱这项习俗,不然怎么肩负得起如此重大的仪式!”勤叔叹口气,可惜的是,他至今还未找到,这也成为压在他心中的一块大石头。

与上灯仪式相同,湖镇大鼓在湖镇镇普及极广,大部分村都组织大鼓队,表演技艺日趋成熟。胡锡葵是湖镇围村大鼓队的“领头”,也是鼓手。今年48岁的他已经学习了30多年的大鼓,参加了超过12年的“上灯”仪式,“每年仪式前,我们都要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开始排练,表演超过5场,直到农历正月初八才算正式结束”。

虽然很辛苦,但胡锡葵乐在其中。“每次排练、表演时,都会有大量的村民围观,队员们也会敲打得更加起劲,为村里做事,会有一种集体的荣誉感!”

尽管如此,但湖镇大鼓的传承还是存在着不少的挑战。胡锡葵说,大鼓队没有固定的班底,每逢表演就只能临时组队。更难的是,湖镇大鼓没有完整的鼓谱记录,套路传授、技巧掌握,完全凭领班口传面授,技艺传承十分困难。

文 | 记者 李海婵 通讯员 黄碧萍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